拖延症

醫學名詞

拖延症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屬於精神心理疾病。拖延症多發生於職場白領和在校大學生。拖延症形成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一種觀點認為拖延是由一種或數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造成的,個體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種觀點認為,拖延多是由環境決定的不穩定因素造成。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出現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等。拖延症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治療后可緩解癥狀。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拖延症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精神心理科

病因


● 拖延症形成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一種觀點認為拖延是由一種或數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造成的,個體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種觀點認為,拖延多是由環境決定的不穩定因素造成。

環境因素

● 拖延者的拖延行為與完成任務所受的時間壓力和來自外界的娛樂方面的誘惑有關。拖延者往往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尤其是娛樂方面的誘惑,從而導致了拖延行為。

任務特徵

● 任務難度 
● ● 任務的難易程度會影響個體拖延行為的發生,任務越複雜,人們越容易拖延,當個體認為某項任務超出自己的能力時,由於缺乏對成功的控制感,通常會採用拖延的方式推遲或逃避執行該項任務。
● 獎懲時限 
● ● 任務的獎懲時限也影響任務的完成。如果獎賞及時,會減少任務完成時間的拖延。
● 任務的厭惡程度 
● ● 對於可能帶來令人乏味、產生挫敗感和怨恨的任務,人們會首先選擇迴避,如果不能迴避,就會儘可能地推遲面對。

個體差異

● 非理性的觀念 
● ● 如果個體認為迴避失敗動機高於追求成功動機時,個體將傾向於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可能的失敗。
● 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 
● ● 從心理層面分析,部分人對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導致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工作上曾遭遇過重大挫敗,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容易產生逃避心理,不斷地推遲完成任務。
● 自我設阻
● ● 拖延者從事某任務時,經常會因為某些外界刺激因素推遲開始任務的時間;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也更容易出現中斷該任務去進行其他活動的情況,並且不斷地推遲任務的繼續。
● 焦慮
● ● 在遠離期限時,拖延可以讓個體焦慮減少,但隨著任務期限的臨近,拖延者會體驗到更多的焦慮。
● 衝動
● ● 衝動有時可以激勵人們追求一些東西,但是過分活躍可能導致做決定太快、注意範圍縮小的情況,這些將導致個體拖延行為。
● 完美主義 
● ● 完美主義可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和消極完美主義,積極完美主義者會積極尋找方法完成學習任務以達到理想的成績,而消極完美主義者則更多採用拖延來逃避失敗。

癥狀


● 拖延症的主要表現如下:
● 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
● 出現自責情緒、強烈的負罪感。
● 不斷的自我否定。
● 不斷的自我貶低。

檢查


● 目前本病尚無特異性檢查指標。主要依靠問卷調查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拖延症,主要根據以下三個標準來診斷拖延症。
● 這種行為會阻礙你達到預期目標,它是沒有必要的,僅僅拖延完成事務。
● 拖延經常為患者帶來壓力、負罪感、降低效率、恐慌,及其他人對你不能完成任務,不能盡責的不良評價。
● 會惡性循環,導致進一步的拖延行為。

鑒別診斷


● 如果出現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等表現時,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根據精神檢查、問卷調查、臨床表現等,進行診斷。

治療


● 拖延症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
● 改變認識
● ● 拖延與一些認知心理呈負相關,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這些不正確的認知,如運用積極暗示、增加成功體驗和放大優點等方法獲取自信;改變完美主義,幫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務帶來的益處。
● 積極情緒和調節動機
● ● 可以通過適當休息,轉移注意力,適當地放鬆娛樂等來轉換心情,獲得暫時的積極情緒,不能逃避現實,忽視長遠利益和問題的根本解決。在動機方面,任務性質中的任務厭惡影響拖延,所以需要將厭惡的任務轉換為喜歡的任務或附加一些獎勵。
● 增強自我效能感
● ● 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拖延的發生。鼓勵個體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對自己進行自我管理,積極監控自己的行為並評估干預。
● 發揮群體的作用
● ● 群體氛圍可以為成員提供一種特殊的情境,充滿理解、關愛、信任,這種環境的變化必將引起個體行為的改

危害


● 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預后


● 拖延症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巧妙利於時間。
● 制定明確的計劃。
● 加強組織能力的鍛煉。
● 提升自信。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