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太清宮

道觀

嶗山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北國小江南、神仙之府,俗稱下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嶗山蟠桃峰下,地處嶗山東南端寶珠山下,襟山面海,左為桃園峰,右為重陽峰,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后屢加修建,現存建築均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后規模格局遺存,為中國嶗山道教祖庭,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道教全真道分支隨山派祖庭。

嶗山太清宮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分三院,各立山門,東為三官殿,中為三清殿,西為玉皇殿;另建有忠義祠、翰林院、東西配殿等建築,是山東省和青島市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和道教文化傳播中心。

概況


太清宮
太清宮
據《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為西漢建元元年(前140)江西瑞州府張廉夫創建。張博學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礙權貴,棄職入道,精研玄學,不涉世俗,入終南山得師傳道,后至嶗山修茅庵一所,供三官大帝,名為“三官廟”,后改稱太清宮。唐天佑元年(904)河南道士李哲玄雲遊至此,曾與張道沖等人施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稱三皇庵。傳說後周廣順三年五月李道士在都城,逢亢旱無雨,災疫流行,李以符咒治病,於是有“神醫”之名,朝野稱頌。上聞,詔命祈禱得雨,敕封道化普及真人。後唐同光二年,道人劉若拙從四川來嶗山太清宮訪李哲玄,交談默契,自修一庵名“驅虎”,供奉老子聖像,潛修於中。宋建隆二年庚申,奉詔入都城,敕封華蓋真人,后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宮殿宇,四方士人聞風求道而至,華蓋真人選弟子十餘人,傳授道要。後來華蓋真人出遊多年,復歸太清宮靜修。
太清宮由三個大殿、四個配殿、一個長老院及客房等組成,形成一個中型古建築群。即:三清殿主要奉祀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東華殿主要奉祀東華帝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官殿主要奉祀三官大帝;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君 (即呂洞賓);三皇殿主要奉祀神農大帝、伏羲大帝,軒轅大帝。三皇殿前櫞下左右兩側牆壁上,分別嵌有成吉思汗賜給丘處機的聖旨碑和金虎牌文刻。殿前古柏,峻峭挺拔,傳是漢代張廉夫手植,人曰漢柏。三官殿因內奉三官大帝而名,殿前左右並植茶花、耐冬各一株,隆冬耐冬花開似火,早春茶花怒放如玉。宮內三清殿後巨石之上刻有丘處機之詩十首。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青島嶗山太清宮獲得“道教音樂(嶗山道教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交通


每天李村乘106路(7:15--16:20)到埡口下車即到,還可以在仰口乘坐618路 到埡口。下車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