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咽喉科疾病。外耳道炎患者多發於夏秋季,為細菌、真菌感染或變態反應引起的外耳道皮膚、皮下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可分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表現為耳癢、疼痛、灼熱、耳漏、聽力減退;慢性外耳道炎表現為耳癢,皮膚脫屑,耳悶脹感,嚴重者可伴有聽力減退,基本上無耳痛癥狀。外耳道炎主要依靠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外耳道炎可引起聽力下降,進而導致傳導性耳聾、耳鳴,並可發展為中耳炎,使病情更加複雜。外耳道炎經及時、規範治療,可改善癥狀,預后較好。
● 耳鼻咽喉科
● 外耳道炎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等通過不同的途徑侵入中外耳所致,常見的發病因素如下:
● 空氣濕度大,溫度較高,影響腺體分泌,局部防禦功能降低。
● 外耳道局部環境改變,沐浴、洗頭或游泳時有水進入外耳道,皮膚受到浸泡,破壞了角質層,導致微生物侵入。外耳道酸性環境被改變,致使外耳道抵抗力下降。
● 分泌物持續刺激如中耳炎,使皮膚損傷感染。
● 外耳道皮膚受損引起感染。
● 機體抵抗力下降,如慢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貧血等,引起外耳道感染。
● 外耳道炎可分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
● 耳癢
● 疼痛
● 灼熱
● 耳漏
● 聽力減退
● 耳癢
● 皮膚脫屑
● 耳悶脹感
● 嚴重者可伴有聽力減退,基本上無耳痛癥狀。
● 確診外耳道炎主要依靠耳科檢查、血常規、細菌培養、葯敏試驗等幫助確診。
● 耳科檢查
● ● 檢查外耳道有無充血、腫脹等情況。
● 血常規
● ● 提示機體是否發生感染。
● 細菌培養、葯敏檢查
● ● 檢查前需要取標本,採集後送到檢驗科進行檢測,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有助於了解感染的微生物種類和對其敏感的藥物。
● 醫生診斷外耳道炎,主要依據臨床癥狀、耳科檢查、細菌培養、葯敏試驗等。
● 急性外耳道炎自覺癥狀:耳癢、疼痛、灼熱、耳漏、聽力減退等。
● 慢性外耳道炎主要癥狀:耳癢,皮膚脫屑,耳悶脹感,嚴重者可伴有聽力減退,基本上無耳痛癥狀。
● 急性外耳道炎可見外耳道,甚至耳郭皮膚瀰漫性充血腫脹、糜爛、外耳道變窄,伴有少許膿性分泌物和(或)上皮脫屑,按壓耳屏或牽拉耳郭時耳痛加劇,耳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 慢性外耳道炎可見外耳道皮膚充血、增厚、外耳道變窄,深處有膿液或脫屑積存,有時可見肉芽組織增生。少數患者可出現鼓膜渾濁、增厚,標誌不清楚。
● 實驗室檢查將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有助於了解感染的微生物種類和對其敏感的藥物。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耳癢、疼痛、灼熱、耳漏、聽力減退等癥狀,容易與外耳道炎混淆,這些疾病有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癤和外耳道濕疹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臨床癥狀、耳科檢查、細菌培養、葯敏試驗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 清潔外耳道,保證局部清潔、乾燥和引流通暢,保持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
● 尚未獲得細菌培養結果時,局部選擇廣譜抗生素滴耳液治療,注意不要用有耳毒性藥物和接觸過敏的藥物。
● 急性嚴重外耳道炎需全身應用抗生素,耳痛劇烈者可給予鎮痛葯和鎮靜劑。
● 慢性外耳道炎可局部應用酸化、乾燥藥物,聯合應用抗生素和類固醇藥物。
● 外耳道紅腫時,局部敷用魚石脂甘油紗條,可起到抗炎消腫的作用。若外耳道嚴重紅腫影響引流,可向外耳道內放一引流條,滴葯后使藥液沿引流條流入外耳道深處。
● 患者通常會出現耳癢、疼痛、灼熱、耳漏、聽力減退等癥狀,患者常因此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 外耳道炎可發展為中耳炎,使病情更加複雜。
● 外耳道炎經及時、規範治療,可改善癥狀,預后較好。
● 注意耳內衛生,忌用尖銳或不幹凈的器物掏耳朵,防止損傷耳朵。
● 禁止游泳,洗浴時防止污水流入耳內。
● 積極鍛煉身體,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 積極治療中耳炎。
● 每年進行一次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外耳有無異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