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劑

祛痰劑

祛痰劑是一種藥劑,主治是痰症或喘咳。屬“消法”的範疇。

簡介


● 英文名稱:Phlegm-expelling Formula/Phlegm-dispelling Formula
● 又稱:除痰劑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痰之為病最烈,痰之為病亦最多。積濕與鬱火兩者為生痰之大源。其餘或因風,或因寒,或因氣,或因食,變怪百出,隨感而生,難可枚舉。治痰大法,濕則宜燥,火則宜清,風則宜散,寒則宜溫,氣則宜順,食則宜消。(《醫方論·卷四·除痰之劑·二陳湯》)

名詞解釋


● 以祛痰葯為主配伍組成,具有消除痰飲的作用,治療痰證方劑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凡由祛痰葯為主組成,具有消除痰飲作用,用於治療各種痰病的方劑,統稱為祛痰劑,又稱為除痰劑。屬於“八法”中的消法。

痰及祛痰劑的分類

● 祛痰劑是為治療痰飲而設。痰是水液代謝障礙所致病理產物,依據其成因及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 濕痰——脾失健運,聚濕生痰。
● ● 熱痰——火熱內郁,煉津為痰。
● ● 燥痰——陰虛肺燥,虛火傷津。
● ● 寒痰——脾腎陽虛、飲邪不化或肺寒留飲。
● ● 風痰——肝風內動,夾痰上擾或外風夾痰。
● 根據痰的分類,可將祛痰劑相應分為燥濕化痰劑、清熱化痰劑、潤燥化痰劑、溫化寒痰劑和治風化痰劑五類。

祛痰劑的主治及代表方劑

● 燥濕化痰劑:適用於濕痰證。常以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燥濕化痰葯為主組成方劑。多配伍理氣葯、健脾滲濕葯、益氣滋陰養血葯等。代表方如二陳湯、茯苓丸、溫膽湯。
● 清熱化痰劑:適用於熱痰證。常以瓜蔞、膽南星、竹茹、貝母等清熱化痰葯為主組成方劑。多配伍理氣葯、健脾滲濕葯、清熱葯等。代表方如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滾痰丸。
● 潤燥化痰劑:適用於燥痰證。常以貝母、瓜蔞、知母等潤肺化痰葯為主組成方劑。多配伍理氣宣肺葯、清熱養陰葯、健脾滲濕葯等。代表方如貝母瓜萎散。
● 溫化寒痰劑:適用於寒痰證。常以乾薑、細辛、白芥子等溫肺化痰葯為主組成,多配伍溫陽葯、止咳平喘葯、收澀葯、消食化積葯等。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冷哮丸。
● 治風化痰劑:適用於風痰證。風痰分為外風和內風。外風挾痰,常用輕清宣肺的解表葯與化痰葯配伍,代表方如止嗽散;內風挾痰,常以燥濕化痰或清熱化痰葯配合平肝熄風葯,以熄風化痰,且多配伍健脾滲濕葯。代表方如半夏白朮天麻湯、定癇丸。

祛痰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祛痰劑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首先應辨別痰證的性質和病因,對症選方。
● 應注意結合藥物性質及患者體質特徵用藥。咳嗽痰黏難咯,或有咳血傾向者,不宜用辛溫燥烈之品,以免咳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潤之品,以防壅滯留邪。
● 一般不宜製成蜜丸,以防助濕。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