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沙的結果 展開

吳沙

最早移民開發宜蘭者

吳沙(1731年—1798年),福建省漳州漳浦縣人,1773年,由原籍渡台,集結和率領漳、泉、粵三鉻移民人墾宜蘭,成為台灣開發史上聲名赫赫的“開蘭始祖”。

概述


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吳沙出生在漳浦縣西門外小山城元房大圍頭。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他由原籍到台灣,先居住在淡水,後來遷至三貂社。
據說,當時台灣的南部、西部、中部和北部土地大致開墾完的時候,地處東北部的宜蘭還是一片毒蛇野獸出沒的荊棘之地,而且被性情兇悍的番人所佔據,所以要開墾宜蘭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吳沙當初住在三貂社,三貂與宜蘭一山之隔,他就以“通番市”為生,也就是和番人做生意,把草藥、布匹、鹽、糖、刀等貨物賣給番社,又從番社換回山貨如鳥獸、木材之類的東西賣給漢人,不久就賺了一大筆錢。因為吳沙“通番市有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很有誠信,得到番人的喜愛,娶“番婦”為妻,獲得“番目”之位后,他又幫助漳州、泉州、廣東三籍移民入山伐木抽藤自給,好多人都歸附於他。在通番市中,他見宜蘭中部一片荒埔,番人不善於耕作,也不愛惜,便立志要開墾它。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吳沙開始籌劃開墾宜蘭。他以三貂為基地,對開墾宜蘭進行周密充分的準備,整整歷經九年時間。開墾宜蘭的第一要素是勞力。為集結人力,吳沙首先在貢寮一帶試行開墾,就地興建房宅,使投靠他的人先有田耕,有房住。同時在三貂社開山修路,前來投靠的人發給一斗米、一把斧頭,讓他們入山砍柴抽藤,解決臨時生活費用。由於吳沙生性好俠,廣結善緣,投靠的移民達一千多人,其中漳州人佔十分之九。
開墾宜蘭的最大障礙是“番害”,由此決定了開蘭行動必須是武裝拓墾。為確保拓墾成功,吳沙特委託許天送、朱合、供掌等熟悉番情、從事番割的友人,輔助說明籌劃開墾事宜,組織二百多壯士為前導,保護墾民免受番害,並安排二十三名懂番語的人隨行。開墾宜蘭需要龐大的資金,來保證墾民衣、食、住等生活的需要和農具、種子、運輸等生產的需要。吳沙憑平日創建的良好信譽,得到淡水富豪柯有成、何繢、趙隆盛等鼎力相助。開墾宜蘭還需要獲得官府的同意和支持。宜蘭散住著三十六社平埔番,屬化外之地,清朝政府因這是界外,不願得罪番人,又懼怕漢人以此為藏身之地,聚眾鬧事。吳沙自身守法,且多次以卓越的指揮才能,協助官府拿獲賊寇,得到淡水同知徐夢麟的信任,使開墾宜蘭行動得到官府的默認。

人物經歷


吳沙生於雍正九年(1731年)。性好行俠仗義,年輕時不得志,到了壯年才想外出謀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當他42歲時,帶著比他少20歲的妻子庄梳娘和3歲的兒子光裔,渡海到台灣。吳沙到台灣后,先在淡水的雞籠(今基隆)做工,後到三貂社謀生。三貂社地近“生番”(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噶瑪蘭,當時,漢人很少到三貂、噶瑪蘭,因而,此地被視為化外之域。
吳沙在三貂住了一段時間,經常進入噶瑪蘭採伐木材和藤,與“番民”接觸,後來就以鹽、布等生活用品與“番民”交換獸皮、鹿角等,這就是被稱為“番刈”的行業。官府明令禁業“番刈”的交易行為,但吳沙還是選擇這既能獲高利,又有風險的行業。吳沙為人豪爽,講求信義,深得“番民”的信任,他們都樂於和吳沙交易、來往。一些度台謀生的窮困者也都聞名來投靠吳沙,吳沙就給他們每人一斗米,一把斧頭,教導他們入山伐木抽藤,幫助他們謀生,這樣,前來投奔的窮民愈來愈多。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吳沙計劃開墾噶瑪蘭,他先派遺一些人到“番社”附近披荊斬棘,開避出一條通路。噶瑪蘭又稱蛤仔難(即今宜蘭),土地平曠,溪流分注,是塊天然沃壤,可開墾良田萬頃。早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有一個叫林漢生的召眾進入噶瑪蘭開墾,因沒有與“番民”搞好關係而被殺害,此後,一直無人再敢問津。
嘉慶元年(1796年)農曆九月十六日,吳沙率眾進入噶瑪蘭烏石港南,築土圍開墾,稱為“頭圍”,即今之頭城,“番民”傾族抗拒,死傷很多,吳沙弟吳立被殺害,因而未敢繼續向前開墾。吳沙認為必須先搞好民族關係,才能再進墾,他派人告訴“番民”說:“海盜來佔據噶瑪蘭,要殺害番民,我們是奉官府命令,在此防守,護番墾田,別無他意”。“番民”將信將疑,爭鬥逐漸平息。嘉慶二年(1797年),噶瑪36社“平埔番”流行天花痘病,死亡很多,吳沙夫人庄梳娘深諳醫術,採藥製成藥劑,吳沙派人送葯,醫治、救活數百人,“番民”感恩戴德,把吳沙奉為神人,並獻地供墾,做為酬謝。因此,開墾得以順利進行,依次開墾至二圍、三圍,不到一年,已開拓土地數十里。接著,吳沙向淡水廳請求發給開墾執照,獲准發給印鑒,允許其自設法規條例。吳沙召集佃農,訂立鄉約,徵收租谷。又組織人力伐木築道,在山谷隘要之處,分設隘寮11處,招募丁壯把守,晝夜放哨巡邏,保護過往行旅安全,來投奔者日日增多,開墾土地也愈廣。嘉慶三年(1798年),吳沙因操勞過度而去世,時年67歲。
吳化,吳沙的侄兒,他繼承吳沙壯志,繼續開墾和管理墾田,把圍地開墾到四圍、五圍。嘉慶十五年(1810年),清政府批准在蛤仔難即五圍設置噶瑪蘭廳。噶瑪蘭同知在噶瑪蘭樹立“吳沙昭績碑”,以紀念吳沙開發宜蘭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