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翻性乳頭狀瘤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屬於耳鼻咽喉科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發病群體男女比例在(3~5):1,年齡範圍可在6~89歲間,中年男性多見(50~70歲,平均54歲)。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病因尚不清楚,為多因素、多階段作用的結果,可能由炎症刺激、病毒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環境因素、吸煙、變態反應等作用導致。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多為單側病變,雙側罕見,多發生在鼻腔外側壁,其次是上頜竇和篩竇,累及蝶竇、額竇和鼻中隔者較少。絕大多數內翻性乳頭狀瘤僅有一個原發部位,晚期累及多個部位。鼻內翻性乳頭狀瘤主要表現為鼻塞、鼻內腫塊、流涕,有時出現涕血、頭面部疼痛、嗅覺異常等。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其特點為容易惡變,手術后容易複發。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及時經手術徹底切除病變,可減少複發可能性。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病因不清,為多因素、多階段作用的結果,多見於中年男性。可能由以下因素作用導致。
● 病毒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
● 吸煙
● 環境因素
● 變態反應
● 炎症刺激

癥狀


● 患者通常在會在多因素、多階段作用下出現鼻塞及鼻內腫塊,可伴有流涕,有時帶血,也可有頭面部疼痛和嗅覺異常等。隨著腫瘤擴大和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
● 鼻塞
● 鼻內腫塊
● 流涕,有時出現涕血
● 頭面部疼痛
● 嗅覺異常

檢查


● 確診鼻內翻性乳頭狀瘤主要依靠鼻鏡檢查、鼻竇CT、鼻竇磁共振成像、頸部和腹部超聲、組織病理學織檢查。
● 鼻鏡檢查
● ● 前鼻鏡檢查用於確定病變的位置、大致情況等。
● ● 鼻內鏡檢查可以探查腫物範圍、來源、是否有蒂,並判斷鼻咽部黏膜是否光滑,腫物脫垂情況,為手術治療提供線索。
● 鼻竇CT
● ● 鼻竇CT檢查判斷腫物累及範圍,鼻腔及鼻竇骨骼發育狀況,以選擇合適手術路徑。
● 鼻竇磁共振成像
● ● 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以了解腫瘤分佈範圍,血液供應狀況,另外根據增強掃描的強化狀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對腫瘤良惡性進行初步鑒別。
● 頸部、腹部超聲
● ● 頸部、腹部超聲判斷淋巴結及遠處器官轉移狀況。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是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確診的金標準,檢查前需要採集腫物的標本,採集後送往檢驗科進行檢測。

診斷


● 醫生診斷鼻內翻性乳頭狀瘤,主要依據典型癥狀、鼻鏡檢查、活組織檢查。
● 出現鼻塞、鼻內腫塊、流涕,有時出現涕血、頭面部疼痛、嗅覺異常等。
● 鼻鏡檢查可見病變位於單側鼻腔,可見中鼻道或嗅裂處新生腫物,表面不平,觸之較硬,易出血。
● 組織病理學檢查用於確診。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逐鼻塞、鼻內腫塊、流涕、涕血等癥狀,容易與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混淆,這些疾病有鼻息肉、上頜竇鱗狀細胞癌、淋巴瘤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鼻鏡檢查、鼻竇CT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主要採取手術治療。常用手術方式分為以下三種:
● 鼻側切開上頜骨切除等鼻外進路
● ● 單側鼻竇全部受累,伴有或不伴鼻咽部、眼眶和面頰部軟組織等受累,或者上頜竇大部或全部受累年齡較大者,反覆複發的病例或疑有局部惡變患者可採用這種手術方式。
● 鼻內鏡手術
● ● 適用於鼻內鏡下能清楚暴露病變部位的患者。
● 鼻內鏡聯合柯-陸進路手術
● ● 在單純鼻內鏡手術的基礎上,上頜竇內側壁受累或上頜竇大部分受累但年齡較輕的患者,採用鼻內鏡聯合柯-陸進路手術。

危害


●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手術后容易複發及惡變傾向。
●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會引起鼻塞導致呼吸不暢,而且病情較為嚴重者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預后


●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發生為多因素、多階段作用的結果,患病年齡,是否有基礎疾病,是否及時入院治療,是否有惡變傾向等也會影響預后。總體而言,務求徹底切除病變以減少複發可能。

預防


●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 ●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禁煙,習慣抽煙的人,需要進行戒煙。
● 積極防護
● ● 避免炎性刺激和上皮化生以及病毒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出門戴口罩。
● 定期體檢
● ● 每年進行一次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鼻內翻性乳頭狀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