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腦膜瘤是起源於腦膜組織的一種腫瘤。理論上講,顱內任意存在腦膜的部位,都可發生腦膜瘤。但大腦鐮和小腦幕是腦膜瘤最常見的部位。小腦腦橋角腦膜瘤是指起源於岩骨後面或侵及小腦幕部位的腦膜瘤。癥狀主要與該解剖部位的腦神經受壓有關。此外腫瘤增大還可壓迫周圍組織結構如小腦、腦幹,以及導致腦脊液循環通路受阻,從而引起相應癥狀。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部分病例可配合放療。該部位解剖結構複雜。常常需要平衡腫瘤切除範圍,與保留患者神經功能、以及減少術后併發症之間的關係。
● 神經外科
● 目前對於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的病因不是十分清楚。
● 出現與該部位有關的神經系統相關癥狀,如聽力減退、耳鳴、共濟失調等。
● 影像學發現小腦腦橋角部位的異常佔位。
● 最終確診需要進行病理學檢查。
● 頭顱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有助於發現病變。確診有賴於組織病理學。
● 患者可有該部位特有的神經系統癥狀。
● X線平片可有骨破壞、骨增生、血管壓跡以及鈣化等。
● 磁共振是本病的重要檢查手段,通過平掃和增強影像,並結合特殊的掃描序列,有助於發現病變,並初步判定病變的性質。在T1WI多呈等信號或稍低信號,T2WI呈等信號或高信號。增強掃描腫瘤強化明顯。
● CT方便快捷,對於疾病初篩、觀察鈣化、骨質破壞等具有優勢。腫瘤一般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可伴有鈣化,一般邊界清楚。
● 腦膜瘤有多個亞型,以纖維型腦膜瘤和內皮型腦膜瘤為多見。
● 醫生根據典型的表現、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的相關癥狀。
● 頭顱CT和/或磁共振發現小腦腦橋角部位的佔位。
● 病理分析符合腦膜瘤的病理學特點。
● 主要病理亞型以纖維型腦膜瘤和內皮型腦膜瘤為主。
● 其他還可有非典型性腦膜瘤、乳頭型腦膜瘤、過渡型腦膜瘤、砂礫型腦膜瘤、血管瘤型腦膜瘤、分泌型腦膜瘤、化生型腦膜瘤、透明細胞型腦膜瘤、橫紋肌樣型腦膜瘤、間變/惡性腦膜瘤等等。
●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無分期系統,根據WHO分級分為Ⅰ、Ⅱ、Ⅲ級。
● 本病需要與該部位常見的其他原發良惡性腫瘤進行鑒別,如聽神經瘤、膽脂瘤、三叉神經痛等。
● 此外還需要和腦膜轉移相鑒別。一般腦膜轉移還伴有其他原發惡性腫瘤。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手術是主要治療策略。
● 手術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
● 在保證患者安全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不僅可以緩解腫瘤引起的相關癥狀,同時還可以獲取病理診斷,為下一步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準確依據。
● 手術難度較大。
● 對於病變切除后,病理證實為低度惡性,且癥狀穩定者,可以考慮暫觀察。
● 否則應考慮放療,特別是病理證實為高度惡性者。
● 但因該部位重要結構較多,潛在損害很難避免。應權衡利弊並與患者充分溝通。
● 可引起神經系統的相關癥狀。
● 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 腦膜瘤屬於偏良性腫瘤,轉移少見。
● 由於該部位解剖結構複雜,術后併發症較多,包括腦膜炎、腦幹損傷、腦神經損傷以及腦水腫等。
● 部分術前已經存在的神經功能異常,術后仍然存在。
● 對於腫瘤級別較低,生長緩慢、癥狀穩定的患者,預后尚可。
● 如果腫瘤級別高者,治療后反覆複發,則預后不佳。
● 因病因不詳,無有效預防措施。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