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學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簡稱:國防科技),是國家直接應用於國防目的的科學、技術、工程等的總稱,是國家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摹本任務是組織實施各種武器、軍用裝備的研製和發展,用現代化武器和技術裝備各個國防部門,重點是裝備常備軍。世界各國都將科學技術的成果首先應用于軍事領域,因此國防科學技術具有技術密集和更新迅速的特點。國防需求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決定著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則為國防科學技術提供物質前提,而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又具有極其重要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國防科學技術為國防服務的自然科學及各種工藝與技術的統稱。主要包括國防科學技術基礎理論,武器裝備的研製、試驗生產、使用、維修技術,國防工程技術,軍事系統工程等內容。國防科學技術現在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系統,具有較完整的體系和科研機構。按應用領域分,有兵器技術、航空技術、航天技術、艦艇技術、核技術、電子技術及軍事工程技術等;從世界範圍看,國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已轉向高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是構成軍事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國防現代化水平的顯著標志。它為國防經濟特別是國防工業提供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以研製和生產各種新式武器裝備,改造和完善國防經濟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國防經濟發展;並對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和軍隊建設產生重大影響。恩格斯曾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87頁)國防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推動武器裝備的發展,進而導致戰爭樣式的變化;反過來,新的戰爭樣式又向武器裝備提出新的要求,從而進一步推動國防科學技術向前發展。這就構成了國防科學技術、武器裝備、戰爭樣式三者之間互相促進的循環關係。
武器裝備的發展,始終遵循著矛與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當一種進攻性武器出現后,必然產生相應的防禦手段;而新的防禦手段的出現,又必然促進新的進攻性武器的發展。這種矛盾運動,貫穿於整個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的全過程。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取決於國家的經濟實力,並受國家政治制度、國防政策、軍事理論及管理體制等諸因素的制約;而國防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成果在國民經濟中的推廣應用,則又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古代有過輝煌的成就。1975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一帶發現的銅戈、銅戚,是迄今出土最早的金屬兵器,距今有3500年以上;商代銅冶鍊技術已經相當發達,青銅兵器已大量使用;春秋時期出現了冶鐵技術和鐵兵器;秦朝以後鐵制武器逐步代替了青銅兵器的主導地位。兵器製造技術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至遲公元808年以前,中國發明了火藥,並於公元10世紀初開始將火藥用于軍事。宋代開始使用“霹靂炮”,元代出現金屬管形火器,為近代槍炮的雛形。(見兵器工業)
18世紀大工業出現以後,國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心逐步轉移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槍械、火炮、彈藥,以蒸汽機為動力裝置的裝甲艦,以內燃機為動力裝置的坦克、軍用飛機,以及化學武器、軍事通信設備等製造技術迅速發展。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戰爭和武器發展的需要,一些國家組織大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開展武器研製工作,並探索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在軍事上的應用,國防科學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對付法西斯德國的飛機和潛水艇,組織研製雷達和聲納;德國為襲擊英國而研製“V-1”和“V-2”導彈;美國研製原子彈(即“曼哈頓工程”);蘇聯不斷研製和改進軍用飛機、坦克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由於世界軍備競賽不斷加劇,所以在新技術革命發展的基礎上,國防科學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氫彈、導彈、核潛艇等新式武器裝備相繼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空間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發展;而且,不僅發達國家大力發展國防科學技術,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鞏固國防,也都十分重視發展國防科學技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家有計劃地發展國防科學技術,建立國防科研機構和設施,組織科技力量攻關,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國防科學技術得到很大的發展;不但改進和發展了常規武器裝備,而且自行研製了導彈、核武器等一系列尖端武器裝備。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導彈核武器分別於1964年和1966年試驗成功;1967年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並於1975年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1982年由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1990年為國際組織成功地發射了通信衛星,航天技術進入了商用階段。上述成就,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80年代后,隨著經濟、科技體制的改革,進一步貫徹“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國防科學技術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是:科研機構日益健全,科技隊伍日益壯大,科技投入日益增長,在核、航空、電子、兵器、艦船、航天以及與之配套的化工、特種冶金、非金屬材料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軍隊提供了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見航天工業、核工業)
①隨著新科學技術革命的深入,國防科學技術進步速度將更快。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定向能技術、激光技術、計算機技術、精確制導技術、隱形技術、材料技術、生物工程及軍事系統工程的發展,將進一步引起軍事技術的重大變革;高技術兵器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②軍用和民用結合更加密切,有的軍用技術甚至一開始研究就著眼于軍民結合。如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和法國提出的“尤里卡”計劃,從一開始就是以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為基點提出來的;這種結合今後還將進一步發展。
③在研究和應用領域上,外層空間、深海開發、生物工程、信息系統和電子技術將成為發展的重點;這些技術日益顯示出對整個科學技術領域的帶頭作用,也日益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
④發展國際合作將是籌集巨額投資的辦法,也將是加強技術交流,充分利用各個國家技術和工業優勢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