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雜

嘈雜

嘈雜,中醫病名。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的一種病證。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病機可概括為胃熱、胃虛、血虛3個方面,臨床分虛實二類,實者多屬胃熱,虛者屬胃虛、血虛。治療分別用清胃和中,健脾和胃,補益心脾之法。嘈雜可出現在西醫學多種疾病之中,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以嘈雜為主要臨床表現著者,可參照本章節治療。

簡介


● 英文名稱:Gastric Upse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嘈雜一證,或作或止,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而漸見胃脘作痛。(《景岳全書·嘈雜》)

名詞解釋


● 以自覺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脘部懊憹,莫可名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嘈雜是一種自覺癥狀,常與吐酸、胃痛相互並見。

疾病特點

● 主要表現為胃中空虛,似辣非辣,似痛非痛,似飢非飢,胸膈懊儂,莫可名狀。
● 進食后可能會緩解或複發。

病因病機

● 嘈雜多是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情志不舒,脾胃素虛或營血不足導致胃熱、胃虛或血虛而發為本病。
● 本病病位在胃,病機是胃虛氣逆。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病,以嘈雜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以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吐酸:吐酸與嘈雜在病因病機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也可並見。但吐酸主要癥狀表現為胃中不適,口吐酸水,可伴有胃痛等癥狀;而嘈雜沒有口吐酸水的癥狀。

治則治法

● 本病的治療原則以補益胃氣為主。
● 胃熱治宜清胃降火,和中化痰,多以溫膽湯加減。
● 胃虛治宜健脾和胃,多用四君子湯加減。
● 血虛治宜益氣養血,補益心脾,多用歸脾湯加減。

預防調護

● 飲食有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是本病最重要的調護方法。患者應注意按時吃飯,盡量清淡飲食,不宜暴飲暴食;盡量少吃辛辣香燥生冷食物,少食醇酒肥甘之品,或黏膩、難以消化之品。
● 保持樂觀的心情,減少悲傷、憂思、焦慮等負面情緒。
● 應注意適當運動。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四版。北京: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