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1937年10月,聶榮臻率八路軍一一五師晉察冀邊區部分以五台山為中心開闢晉察冀根據地。後來發展為包括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遼寧等省各一部的廣大地區,有108縣,人口2500餘萬。共作戰32000多次,殲日偽軍35萬餘人,為重要的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是我國新民主主義制度最早實施的地區之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境內。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華北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承德以南廣大地區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境內。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察冀邊區郵票
晉察冀邊區郵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敵後最早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亦稱晉察冀邊區。
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八路軍第115師,在山西北部平型關首戰告捷后,主力南下。該師政治委員聶榮臻,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率師獨立團、騎兵營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及地方工作團等共約2000人,以五台山為中心開闢山西河北、察哈爾(今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3省邊界地區敵後抗日根據地,至11月初相繼收復淶源、蔚縣、曲陽、平山、繁峙、渾源等20餘座城鎮,部隊發展到1萬餘人。同時,在冀中、平西(今北京西部)等地也開始建立了河北游擊軍等抗日武裝。不久,原國民黨軍第53軍第691團在冀中脫離南撤的國民黨軍,誓師抗日,改編為接受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自衛軍。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於五台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4個軍分區。隨後,軍區部隊粉碎了日軍2萬餘人的 “八路圍攻”。在抗日鬥爭勝利發展中,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晉察冀邊區於1938年1月10日在河北省阜平縣召開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宋劭文為主任委員。該委員會的成立,成為敵後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5月,冀中人民自衛軍和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同時成立冀中軍區,縱隊領導機關兼冀中軍區,轄4個軍分區。在平西成立了八路軍第4縱隊(后改編為冀熱察挺進軍)。6月,第4縱隊挺進平北(今北京北部)、冀東,策應冀東20萬人民舉行抗日武裝暴動。為加強敵後抗戰的領導,根據中共中央決定,1939年 1月成立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彭真任書記,轄中共晉察冀(后改稱北嶽區)、冀中、冀熱察3個區委員會。到1940年底,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八路軍兄弟部隊配合下,多次粉碎日軍圍攻和“掃蕩”,取得齊會、陳庄、大龍華、黃土嶺等戰鬥的勝利,並參加了百團大戰。這時,根據地由察南、冀西、雁北發展到冀中、平西、平北、冀東,面積達2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00萬,抗日民主政權擴大到80餘縣,部隊發展到約10萬人,並通過學校和教導團培養了大批幹部。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稱讚晉察冀邊區為抗日模範根據地。
1941~1942年,晉察冀邊區處於極端困難時期。日軍為控制華北,採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分割、“蠶食”和更加頻繁、殘酷地“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其中,有1941年日偽軍7萬餘人對北嶽區的“鐵壁合圍”,1942年對冀中區的 “五一”大“掃蕩”,在冀東等地製造 “無人區”。抗日根據地縮小,冀中地區大部變為日軍佔領區和游擊區。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為了戰勝困難,領導群眾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堅持敵後抗戰的方針、政策和中央軍委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在軍事上採取“敵進我進”的方針,分兵深入敵後開展反“蠶食”鬥爭,並發動群眾廣泛運用地雷戰、地道戰和麻雀戰等游擊戰術打擊日偽軍;在政治上堅持統一戰線政策,實行減租減息,團結爭取一切抗日力量;在組織上實行精兵簡政,壓縮編製和非戰鬥人員,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同時,開展了整風和生產運動。通過邊區軍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取得反“蠶食”和反“掃蕩”鬥爭的勝利,到1943年,根據地出現了恢復和再發展的局面。
1944年,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偽軍展開主動進攻。一年中,共殲日偽軍4.5萬餘人,攻克據點、碉堡1600多個,收復大片土地。9月,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晉察冀邊區建立冀晉、冀察、冀中、 冀熱遼4個中共區委員會和行政公署,下轄18個地委、專員公署和110多個縣。並在上述地區建立晉察冀軍區下屬軍區。1945年上半年,晉察冀軍區部隊為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連續發動春、夏季攻勢作戰。8月,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始大反攻,連續收復張家口、山海關、秦皇島等70餘座城市,解放了西起同蒲鐵路,東至渤海、錦州,南臨正太與德石鐵路,北達多倫和赤峰的廣大地區,並抽調主力部隊和軍政幹部萬餘人挺進東北,進駐瀋陽等地。1月,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改為中共晉察冀中央局,聶榮臻為書記。11月,成立察哈爾、熱河(今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兩省人民政府。

歷史影響


八年抗戰中,晉察冀邊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創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進行了英勇的鬥爭,邊區部隊同日偽軍作戰2.8萬多次,殲日偽軍30.6萬餘人,民兵單獨和配合部隊作戰殲日偽軍 2.8萬餘人。到大反攻結束,軍區部隊發展到32萬餘人,民兵發展到約90萬人,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