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化
專業化
專業化徠,產業部門或學業領域中根據產品生產或學界層面的不同過程而分成的各業務部分,這個過程就是專業化。
專業化則是指一個普通的職業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並獲得相應專業地位的過程。
按照現代廣泛運用的利伯曼“專業化”標準的定義解釋,所謂“專業”,就應當滿足以下基本條件:一是範圍明確,壟斷地從事於社會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運用高度的理智性技術;三是需要長期的專業教育;四是從事者個人、集體均具有廣泛自律性;五是專業自律性範圍內,直接負有作出判斷、採取行為的責任;六是非營利性,以服務為動機;七是擁有應用方式具體化了的理論綱領。
是指圍繞某種農產品的生產培育,將種、養、加工過程和產、供、銷環節聯為一體的專業生產經營系列,做到每個環節的專業化與一體化協同相結合,使每一種農產品都將 原料、初級產品、中間產品製作成為最終產品進入市場,從而有利於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經濟效益。
工業內部各企業和部門逐漸分離,形成獨立的企業和新部門的過程,也是同類產品由分散生產趨於集中生產的過程。這些企業和部門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專門生產一定的成品或零部件,或者完成成品生產過程中的某些工藝作業。它們擁有專門的機器設備,採用特定的工藝流程,配備相應的生產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
專業化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工業化初期,是從部門專業化、產品專業化開始,其水平比較低。到工業化中期和後期,發展到零部件專業化、工藝專業化等,不但形式多樣,而且水平也大為提高。一些西方國家,在18世紀產業革命后,隨著大機器的廣泛使用,分工愈來愈細,專業化也日趨發展。到19世紀6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日益集中,出現了辛迪加、托拉斯等各壟斷組織,進一步加速了這些國家的專業化的發展。美國在20世紀初出現了以拖拉機、汽車和機床等為對象的專業化企業。從20世紀20年代末起,產品專業廠已過渡為主機廠或組裝廠,即一個廠主要只承擔這種產品的裝配和完成少量的工藝加工及關鍵零部件的製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基本定型。
工業生產專業化的基本形式有:
徠①部門和行業專業化。前者是工業化早期水平較低的專業化形式。它的進一步發展,就出現了行業專業化。
②產品專業化。其特徵是以產品為對象,一個企業只生產、裝配品種相同或工藝相近的少數幾種產品。
③零部件專業化。是產品專業化的繼續和發展,其特點是以產品的零部件為對象,一個企業只生產整個產品中的某一種或幾種零部件。
④工藝專業化。是將產品專業化工廠和零部件專業化工廠中的同類工藝集中起來,組織專業化生產,一個企業只完成產品的部分工藝和某些工序。
⑤輔助、服務生產專業化。也稱技術後方專業化。是把某些輔助性生產和服務性生產分化出來成為專門化工廠。
專業化是工業的先進組織形式,它具有較好的經濟效果。生產專業化集中同類產品,組織大批量生產,能採用先進的專用設備和工藝,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各有專長,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管理水平,有利於更快地發展新產品,提高質量和降低成本。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條件下,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形式。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生產日益社會化,各地區生產企業的生產過程離開市場均無法進行。在競爭中,各地區憑藉其自然資源、勞動資源或社會經濟基礎的優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點的專業化生產部門。這些部門構成地區經濟的主體,決定這一地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區專業化生產的產品大量供應國內其他地區和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
地區經濟專業化是依靠一系列企業專業化形成的。二者的目的都是通過發揮分工協作的優越性,節約社會勞動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企業專業化是通過生產領域內部的分工協作,實現產品專業化、零部件生產專業化、工藝專業化以及修配服務專業化來加速生產的發展;地區經濟專業化則主要靠發揮各地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地理位置的優勢,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促進全區經濟迅速發展的目的。在一些幅員遼闊、各地區發展經濟的條件差異顯著的國家裡,如蘇聯、中國等,實行合理的地區經濟專業化對因地制宜地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宏觀經濟效益有重大意義。
衡量地區經濟專業化程度的主要指標是產品的區內商品率和區際商品率。區內商品率是指該區產品的輸出量占區內同類產品生產總量的比重。區際商品率是指該區產品的輸出量在全國各地區同類產品輸出量總和中所佔的比重。將這兩類指標結合起來,可以看出該區經濟專業化發展的程度和它在全國生產地域分工中所起的作用。一個國家的地區經濟專業化發展水平與其商品經濟發達的程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