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十二生肖的結果 展開
十二生肖
中國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歷代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
1975 年12 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兩批秦代竹簡,其中有關“盜者”的內容:
“子,鼠也,盜者銳口,稀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須耳。申,環也,盜者圓面……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上述與現代生肖次第基本相同,但辰未寫生肖;午對鹿;未對馬;戌對老羊。

十二生肖雙喜圖
子,鼠矣。丑,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蟲矣。巳,雞矣。午,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雞矣。戌,犬矣。亥,豕矣。
該記錄生肖與地支的對應關係與現代相比,除“辰蟲巳雞”外,其餘完全相同。
《詩經·小雅》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反映午馬相對。但學者指出,秦簡的午對應鹿而非馬,午馬不過是巧合。
最早完整記錄十二生肖且與今相同的是東漢王充的《論衡》。《論衡》卷三《物勢篇》:

十二生肖【李尤俊】
同書卷二三《言毒篇》則云:
”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龍有毒,蛇有蜇,故蝮有利牙,龍有逆鱗。木生火,火為毒,故蒼龍之獸含火星。“
可見,最遲在東漢十二生肖已全部定型。清代梁章缸在《浪跡叢談·續談》也轉述《論衡》的記載。
《北史·宇文護傳》記述後周宇文護的母親在齊的信:“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這是以生肖聯繫出生年見於正史的較早記載。
古文獻記載未解決十二生肖的文化源頭,古今學者對此眾說紛紜。

生肖花錢

十二生肖 象牙雕

十二生肖漢白玉雕塑
民族學者劉堯漢從彝族的圖騰遺跡,反推“十二獸歷”的來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獸曆法將人與紀曆十二獸同列,“是原始人人獸不分的思想意識在現實的遺留”。彝族仍用十二獸曆紀日並用於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絕非真有降龍伏虎本領。十二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學說。

十二生肖陶瓷
郭沫若在《釋干支》中,認為生肖源於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漢代西域諸國仿十二宮而造十二生肖。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等古國也有類似的十二生肖,僅動物不同,由此生肖也許並非起源於中國。但秦簡的出土推翻此說,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反加強圖騰說的合理性。

十二生肖鑲金工藝品
中國先民感受到寒暑交替,植物枯榮的周期,以之為“一歲”。月亮的盈虧周期也與“歲”相關——十二次月圓正好一歲。用木星作為年的周期,“歲星”繞行一圈剛好十二年。《周禮·春官·馮相氏》云:“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除計年計月,十二也用做計量時辰。
十二也經常用於其他方面。《左傳·哀公七年》中載,“周之王也,制札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 《國語·晉語四》記,“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 《後漢書·苟爽傳》云:“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
“十二天象”又是古代對天氣的統稱,即暗、陰、雨、雪、冰、霧、露、霜、風、沙、雷、電;”十二經脈”是中醫對人體經絡的認知;古代音樂有“十二律”;飲食有“十二食”;穿衣有“十二衣”……
生肖動物秉性各異,古今學者一直對其選取和排列提出眾多觀點,但每種觀點又難以自圓其說。

十二生肖富貴瓶【張同祿】
該傳說還解釋生肖為何無貓。其實遠古中國無貓,家貓傳入中國時生肖早已形成。這個近似於兒童故事的傳說,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十二生肖布藝串件
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醜,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啃未時之草而苗,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酉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太陽金雞之精,故酉屬雞。戌時方夜,而犬則司夜之物也,故戌屬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時,如百果含生意於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此說從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解說地支和肖獸的配屬。持論即有先天不足,十二地支及生肖最初用來紀日、紀年,標記時辰是使用範圍擴大的結果,有些解釋顯得過於牽強。

生肖沙金擺件
“術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神、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腸、豬無筋,人則無不足也。”
但明代學者朗瑛在《七類修稿》反駁:“庶物豈止十二不全者?”他提出“地支在下”,別陰陽當看足趾數目。鼠前足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前半部為前夜之陰,後半部為當天之陽,正好用鼠來象徵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著偶數,屬陰,佔六地支。虎五爪,龍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佔六地支。
陰陽學說解釋生肖排序並非朗瑛創見,宋朝學者洪早在《暘谷漫錄》中已有類似觀點。朗瑛還將動物性情和陰陽學說相結合,把排序原因具體化:

十二生肖雕塑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但佛教於東漢才傳入,此說不攻自破。
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靈融入中國人生活,其自然習性被人們賦予諸多文化意義,從動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靈與文化神格相結合,才構成完整的生肖動物印象。

錢鼠

老鼠吃葡萄(核雕)
鼠的繁殖能力強,民間常作為生殖崇拜的象徵。子女居群的母親戲稱為“鼠胎”或“鼠肚”。清末畫家任預《十二生肖圖冊》,其中《子鼠圖》五鼠正搶食罐中瓜籽,而“籽”與“子”音同,表達多子意味。老鼠與葫蘆、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組成吉祥圖案,強化了繁衍後代的願望。
東北煤礦工人尊鼠為“鼠仙”,忌諱捕鼠,在井下吃飯分飯菜喂老鼠。雲南一個舊礦區還有座耗子廟。礦工感恩於老鼠對災禍的靈敏,將崇拜和禁忌代代傳承。

成都牛王廟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禮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貴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戰國的諸侯會盟,國君執牛耳割血,塗在嘴裡。

豐都名山鬼城的牛頭形象
佛教信仰閻王,《五苦章句經》中記載:“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後為道教吸收,成為牛頭馬面。
水牛角、黃牛角、氂牛角等是最常見門上裝飾之一。藏族人在殺牛後還掛牛角於門上,牛角的多少象徵捕獵水平,甚至打扮穿衣都以牛角作為飾物。

濮陽西水坡墓葬的蚌殼龍虎

虎食人卣【商.青銅器】
虎是百獸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狀,《說文》中“寅”意為“陽氣上升,雖上有凍土,必破土而出”,與虎的兇猛剛陽之氣契合。如果說商代銅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對虎的畏懼,那在戰爭的虎烙印,則代表對征服的渴望,行軍打白虎幡旗,曉勇者為“虎將”,調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紋……
長沙南陀大塘遺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現人面虎頭的“長獠牙人面紋”;6500年前的濮陽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殼堆塑的虎形象,與龍相對,虎居左為尊。中國文化向來龍虎並稱,《周易。乾卦》以龍虎比喻乾坤、天地,龍飛在天、虎行於地。龍虎星象視為守護星神,《史記》載劉邦”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陝西周至縣的財神趙公明

馬王堆帛畫中的蟾蜍和兔子【漢代】

蛇盤兔
北方有“蛇盤兔,必定富”的婚配俗信。民間剪紙《蛇盤兔》,圖中蛇首兔頭相對,蛇軀環繞兔身。“蛇盤兔”有時也應用於喪俗。明代葉盛《水東日記》載,當時在居庸關以北,人們都在爭搶蛇盤兔的墓地。

山西大同九龍壁【明代】

昆明海埂的龍王廟

龍鳳呈祥的婚慶剪紙
龍象徵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孔子稱讚老子”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諸葛亮稱為“卧龍先生”,蔡邕常醉卧街頭而人稱“醉龍”,家長望子成龍……
龍鳳呈祥圖案在唐代后廣為流傳,不但象徵帝后權力,也象徵夫妻的美滿結合,還可象徵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

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
蛇多為巫術鬼怪的形象。《山海經》 的巴蛇“食象,三歲而出骨”,柴桑飛蛇。《續博物志》的鉤蛇“中木則折,中人則害”;《格致鏡原》中人蛇“人立而行,遇人輒嘻笑,笑已即轉噬“;《酉陽雜俎》載孫叔敖斬雙頭蛇;清人陳鼎在《蛇譜》載喚人蛇,應者“雖去隔數十里蛇必至“;梁紹壬的量人蛇;《神異經》中的率然蛇……
中國古代神話的女媧和伏羲均為人首蛇身,《魯靈光殿賦》描“伏羨鱗身,女媧蛇身”,《帝皇世紀》《路史》《拾遺記》《史記。補三皇五帝》也有記載。河南南陽軍帳營東漢早期墓畫像石,伏蔑執矩,女媧執規,上身著衣,下露蛇尾,相對而立。新疆的唐代古墓中的伏羲女媧交合像,他們腰身以下是交合的蛇軀。

陝西臨潼出土的銅車馬【秦代】

昭陵六駿
千里馬難得,相馬成為重要職業,相傳著名的相馬專家有秦穆公的臣子伯樂(孫陽)和方九堙,趙簡子的臣子郵無恤等。世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常用千里馬比喻人才。
北方游牧民族特別祟馬。保安族流傳神話“雪白馬神”;達斡爾族稱神馬為“溫古”,該神馬不準女人騎;滿族也有供奉神馬的習俗。《山海經》記述天馬,“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

羊羔跪乳(石雕)

三陽開泰【鄭樹林】
《周易▪泰卦》以十—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冬之春來,陰消陽長。在歲首用“三陽開泰”寓示吉祥平安,民間改作“三羊開泰”,以年畫剪紙等描繪三隻大羊祈禱國泰民安。
上古神話中名叫“獬豸”的獨角神羊,是司法審判之神皋陶的助手。王充《論衡·是應》:“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又《雜五行書》:“縣(懸)羊頭門上,除盜賊”。獬豸還是明孝陵神道六種墓前瑞獸之一。

鬧天宮【劉繼卣】

馬上封侯 青玉擺件
猴與”侯“同音,猴子騎馬寓意馬上封侯;猴向楓樹上掛印寓意封侯掛印;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子背上寓意輩輩封侯。猴愛吃桃,桃子象徵長壽,民間剪紙也常見“猴桃瑞壽”圖案,取長壽之意。

聞雞起舞【吳青霞】
玉兔與月亮,金烏與太陽常相提並論。《淮南子· 精神》說“日中有蹬烏”,即三足烏:日烏、金烏、金鴉。明代楊慎的《藝林伐山》說“日中有金雞”,日與月,太陽屬東方酉雞卻位於西;月亮屬西方卯兔卻居於東,原因是“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吟“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鳳凰牡丹圖(年畫)
鳳凰是雉雞美化神化而來。《山海經》記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桂海禽志》載“烏鳳”,“頸毛類雄雞”。俗語常把雞和鳳凰聯繫一起,如“鳳凰落架不如雞”。

張仙射天狗【蘇州桃花塢年畫】

麻陽漫山的盤瓠大殿
《漢書》載,帝高辛氏有狗名盤瓠,取犬戎吳將軍首級被賜以少女,“隨盤瓠升南山產子,男女十二,后繁盛也“。《搜神記》擴充說盤瓠是皇后耳朵跳出的金蟲變成。西南的苗、畲、瑤、黎、侗、壯、佤等民族,也傳說盤瓠是族群始祖。少數民族還有狗取谷種的傳說,哈尼族認為,天神女兒把五穀帶到人間,被貶成狗。
古人認為日月食是天狗所吞。寧波有諺“天狗吃月亮,地下放炮仗”,懷化人說“天狗吃月,臉盆子敲缺”,試圖以聲響嚇退天狗。天狗還導致婦女不育。婦女供奉“送子張仙”,他手執彈弓仰天瞄準,據說是射殺天狗。
狗是司風之神。甲骨文載“於帝史風二犬”;《山海經》有黑白犬祭祀風神。古人認為狗能止風,《風俗通義》載,“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祭於西北”。狗還能揚風,《墨子》載“燒黑狗皮揚灰風即起”。
狗的忠誠,傳說和現實比比皆是。《述異記》載,魏晉陸機的“黃耳”,為主人送信,勞累而亡。《搜神記》中的黑龍犬,在火中用水沾濕醉酒的主人使其倖存。

圈神(內丘紙馬)
畜牧戶供奉豕神、欄神。豕神本職廁神,南方農村廁所和豬圈多合二為一,故廁神多兼職圈神。廁神即紫姑神,或死於廁的西漢戚夫人。豬欄神是姜太公,封神時姜太公把為自己預留的東嶽神讓給黃飛虎,自己當豬欄神。浙西一帶常在豬欄張貼黃紙,“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豬八戒 國畫
俗信豬能預兆雨水。《詩·小雅》載“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投荒雜錄》中說雷公“豕首鱗身“。《西遊記》的豬八戒“原是天蓬水神”,“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天蓬本是道教紫微北極大帝的四將之一,充分體現豬崇拜和雲雨之神的關係。
生肖動物為主題的民俗豐富多彩,以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娛樂遊藝、服飾飲食等方面為主,具有長期演變發展的歷史性、因地制宜的地域性、根植傳統的民族性、以需求為導向的功利性。

漳州木板年畫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也是年畫和剪紙的重要題材。畫面中花轎燈籠鼓樂隊儼然人間嫁娶盛況,抬轎奏樂的是鼠,唯新娘和新郎的模樣各地不同,鼠形人形甚至有繁衍之神。魯迅在《狗貓鼠》中回憶,“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輕易便睡,等候它們的儀仗從床下出來的夜。”
青海的“蒸瞎老鼠”,正月十四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點燈燒香乞求老鼠勿傷莊稼。

鞭春牛

浙江金華的鬥牛
浙江金華喜鬥牛。清代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云:“兩家各令健者四人翼其牛,二牛並峙,王相注視,良久乃前斗,斗以角,來問抵隙,各施其巧”。
苗族有搶牛尾的婚俗。婚禮當天女方牽黃牛到場,新娘砍下牛尾,新郎立刻搶奪牛尾,需在女方父母到來前奪得,否則婚姻告吹。

山西的布老虎玩具

山東東營的虎鬥牛
人們認為虎是孩子的保護神。新生兒用虎骨水洗身以祛除疾病。孩子們戴虎頭帽,穿虎頭鞋。陝西,外甥滿月舅舅送黃布虎,進門時折斷虎尾寓意丟掉坎坷。山西,外甥生日舅舅送虎枕,也能當玩具。端午節還盛行把布老虎給孩子當玩具,布老虎需突出老虎的勇猛。東北鄂倫春族,小孩佩戴虎爪和虎牙以驅鬼辟邪。
“畫虎於門”,以虎為門神來鎮宅,自漢代就盛行,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舊時華北流行在正廳懸掛年畫《鎮宅神虎圖》,上雲“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間。善家買了去,四季保平安”。
象人斗虎起源於漢代,由人扮演的虎與人相鬥,唐以後被舞獅取代。客家地區依然保留由斗虎演變的舞虎習俗。台灣在廟宇慶典或媽祖誕辰時也有舞虎。“虎鬥牛”是東營的民間舞蹈,主要情節分“餓虎尋食”、“虎猴相戲”、“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表現老虎兇猛和耕牛的沉穩勇敢。

兔兒爺
兔與中秋祭月聯繫起來。明人紀坤《花王閣剩稿》載: “京中秋節多以泥傳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把而拜之。”兔兒爺大的三尺,小的一寸,兔首人身,手執葯桿,造型多屬模印,施彩繪,衣著華麗。
重陽節時,華北一帶吃迎霜兔,多用野兔烹調。《畿輔通忘》云:“重陽前後設宴相邀,謂之迎霜。宴席間食免,謂之迎霜免。”
山西某地女兒出嫁前吃象徵男性的兔形禮饃和象徵女性的魚形禮饃。山東漁民清明出海前,妻子以兔塞入丈夫懷裡以求平安。

重慶銅梁的舞龍

山海關龍抬頭廟會
舞龍又稱龍燈會,有竹龍、布龍、紙龍、鐵皮龍等品種。程自牧的《夢梁錄》載,“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制燈燭萬盞,望之婉蜒如雙龍之狀。”重慶銅梁,舞龍隊伍到民居前向主人問好,主人放鞭炮歡迎,以糖果答謝。佛山彩龍以竹篾、鐵絲做骨架,頭尾用紙糊,龍身蒙絲綢,以剪紙、絨球裝飾。
二月二“龍抬頭”,民俗認為蟄伏的龍抬頭,雨水漸多。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載,“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人們在這天理髮,希望像龍那樣精神;北方人家用彩紙、草秸穿成串懸於房梁,稱“穿龍尾”;這天要吃麵條、烙餅或水餃,分別象徵龍鬚、龍鱗和龍耳。

浙江嘉興的賽龍舟
中華各地各民族,每月都有龍的節日,如正月的雲南瑤族祭龍節,三月山東祭龍王,四月大同雷音寺會,五月的吳越分龍日,六月曬龍袍,七月的無錫龍娘廟會……

南平樟湖元宵蛇燈

南平樟湖七夕蛇節
漢族民間認為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在青海,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蛇會報復。若在家發現蛇,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桿上送到山谷,並求其躲進山洞。

內蒙古的賽馬節
蒙古族八月末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為期一天。牧民們帶上馬奶,早晨開始賽馬,比賽結束后,人們以馬頭琴歌唱,開懷暢飲。香港人好賽馬,以“馬照跑,舞照跳”形容回歸後生活方式不變。農曆大年初三是新年賽馬日,人們挑馬下注圖個好彩頭。若遇到馬年場面更為盛大。
佤族過春節要喂馬吃糯米飯,觀察馬的廄中姿態占吉凶,頭朝東為幸運年。貴州苗族男女相愛,議婚三次后,男方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維吾爾族的叼羊
羊也是衣著的重要原料,羊的毛皮除了制衣,還做成被褥、帽、鞋、靴、毯、氈等裝飾品。
羊頭敬客流行於新疆哈薩克族,主人端熟羊頭朝客,客人持刀先割羊頭,割肋肉獻長者,再割羊耳給幼者,然後任意割一塊給自己。西域民族流行“叼羊”遊戲,騎手們分成幾隊在幾百米外爭奪羊,以叼羊到終點者為勝,獲勝者當場把羊燒熟分給參與者。
舊時河北在農曆六七月,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後來改送面羊,傳說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

北京白雲觀的石猴

利辛縣的猴戲表演
戲曲武生演孫悟空,在臉譜、扮相、動作等自成一派,也稱為猴戲,代表人郝振基、楊小樓、蓋叫天等。
相傳華佗發明“五禽戲”,模仿動物動作以舒筋通絡,其中之一便是猿猴。中國傳統武術中有“猴拳”,模仿猴子輕靈敏捷的動作。

雞王鎮宅(年畫)
山東一帶娶親時,女家選一男孩抱只母雞隨花轎送親,與“吉”諧音。舊時還有“長命雞”,男女各準備公雞母雞,婚禮當天把兩雞一起拴在桌腿,不時打公雞,象徵妻子制服丈夫,兩雞不得宰殺。
土家族稱踢毽為“踢雞” ,男女相聚踢“雞”,接到“雞”就可用草去追打任何人,青年藉此追打意中人。大理白族流行“雞米禮”,單禮為一隻公雞和一壇米酒;雙禮為兩隻大公雞,一壇米酒一壇谷種,在嫡親或姻親中互送。
古代在結拜兄弟需宰雄雞,在酒里滴雞血,對天發誓,將血酒飲盡。香港一帶也有以斬雞頭為誓信的儀式。

瑤族盤王節
布依族過年有“吃新節”,晚上設宴祭祖后祭犬,之後才入桌就餐。祭犬由年長者將“新糧飯”與三塊豬肉放入狗食盆,邊看狗吃食邊念祭詞,意在感恩狗為人類帶來谷種。

雷州石狗
廣東地區最早把狗叫旺財,源於其叫聲“旺旺”。狗年送禮都討“口彩”,禮品都沾“旺”字。

肥豬拱門(清代北公義點年畫)
陝西一帶有送豬蹄的婚俗。結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豬肉、一對豬蹄,稱“禮吊”,女方退回豬前蹄,婚後次日,夫妻帶雙份挂面及豬后蹄回娘家,后蹄退回,俗稱“蹄蹄來,蹄蹄去”。東北漢滿族也有結婚“離娘肉”。西雙版納布朗族婚禮,男女兩家用竹竿串起豬肉分送各家以示“骨肉親”。
過去四川凡病災不幸,家中長者設香案打母豬鬼,祭求驅邪,認為“殺死一母豬鬼,驅除一個邪”。祭時選黃道吉日,殺老母豬,內臟等擺在堂屋,祭完吃掉。
生肖信仰,是中國傳統宗教哲學和術數文化結合,輔以生肖動物性情的聯想,形成的想象性信仰體系,進而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核心是生肖對其所標記的人和事起決定作用。
按這邏輯,人類社會的運行都與其他任何事件無關,卻因人的生肖屬性自然出現,這顯然經不起驗證。但作為信仰本身並不需邏輯證明,而是直接被認為天經地義,因此生肖信仰在當代民間仍有市場,又不斷衍生。

北京白雲道觀元辰殿的六十甲子神像
“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本命年被視為不吉之年,故又“坎兒年”。各地都有本命年掛紅避邪的傳統。大年三十,逢本命年,大人小孩都換上紅內衣紅內褲,扎紅腰帶,最好再佩戴紅色飾物,如紅絲繩、紅項圈等,此所謂“本命紅”。一些地方,本命年除夕夜忌出門,已婚男子還要婦人陪伴。
道教把六十甲子神化為太歲神,如已亥太歲謝太大將軍,庚子太歲盧秘大將軍。本人出生干支年稱“本命太歲”,身處當年為“值年太歲”。人的吉凶禍福和年運都由太歲神掌控。北京白雲道觀元辰殿,塑了六十甲子太歲神。人們在農曆新年或自己生日,到元辰殿祭拜值年太歲和本命太歲,希望禳解災禍。

漢綠釉陶豬圈
宋朝文人鄒應龍,生於乾道八年壬辰(1172 年),取名“應龍”。相傳唐伯虎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470年),取名唐寅。過去民間流行給孩子取賤名為乳名,這樣好養活。於是屬狗的作家老舍乳名叫“小狗尾巴”,屬羊的畫家葉淺予乳名是“阿羊”。
還有“十二生肖宜忌命名法”,結合生肖習性、出生季節等複雜因素取名。

生肖問卦圖
將生肖與六十花甲子相配,再賦予陰陽五行屬性,產生不同命格。己亥為“道院豬”屬木;辛亥為“圈中豬”屬金;癸亥為“林下豬”屬水;乙亥為“過往豬”屬火;丁亥為“過山豬”屬土。
唐朝李虛中以年月日干支推算人的命理。宋初徐子平推廣為推算年月日時干支,即“四柱八字”。算命術有星宿照命和神煞人命之說,看星宿神煞多以日柱干支,與其他三柱或大運、流年等干支進行比照。如生日天干為庚金,生年月時地支為亥,即“文昌入命”,但不單庚見亥,有歌訣:“甲乙巳午報君知,丙戊申宮丁己雞。庚豬辛鼠壬逢虎,癸人見卯入雲梯。”文昌命者,聰明過人,利科考福祿加倍。

大明永樂《大統歷》的生肖紀年
生肖算命模稜兩可、自相矛盾,實屬妄言誑語蒙蔽虔信的愚人,人為選擇屬相,如偏愛“龍寶寶”,恐懼羊年等,有產婦不惜提前剖腹,不但無益母嬰健康,還製造生育高峰,加劇未來入學、就業競爭。

拜天地(剪紙)
生肖以“三合”和“六合”為吉配。三合指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未合木局、寅午戌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六合指鼠牛、虎豬、兔狗、龍雞、蛇猴、馬羊。
生肖組合需避沖、害、刑。“相衝”指方向相對,容易衝突,即鼠馬、牛羊、虎猴、兔雞、龍狗、蛇豬。更忌的是“相害”,即六合的對沖,“自古白馬怕青牛,羊鼠相交一旦休。蛇虎婚配如刀錯,兔見龍王淚交流。金雞玉犬難躲避,豬與猿猴不到頭”。最嚴重是“相刑”,鼠兔為“無禮之刑”,虎蛇猴為“恃勢之刑”,牛羊狗為“無恩之刑”,還有龍、馬、雞、豬四組“自刑”。
還有“龍虎相鬥,必有一傷”,“兩隻羊活不長”,“兩虎不同山”,“青龍克白虎”,“虎鼠不結親”等不一而足。生肖婚配對女性更苛刻,如““虎進門,便傷人”,“女屬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等。
婚期也涉屬相,不同屬相的男女都有各自“禁婚年”,避開禁婚年後,以女方屬相,一年各有兩個“大利月”和“小利月”。
人們概括生肖動物優缺點,又發揮想象總結出屬相性格,如屬狗之人保守、忠誠、正義感強,但情緒起伏大,依賴心強。但現實中,性格養成與品格和際遇有關,同年出生的人,性格尚天壤地別,更別說同屬不同年的人,故屬相決定性格根本不足為信。

民國黃曆上的治水圖和春牛圖
舊時黃曆印有“幾牛耕田“,”幾龍治水“,”幾人分丙”、“幾日得辛”之類。宋代《雞肋編》,“曆日中治水龍數,乃自元日之後,逢辰為支,即是。得寅、卯在六日,為豐年之兆。”寅卯在六日為豐兆,那辰日則在八日或七日,即“八龍治水”或“七龍治水”是降雨適中的年份。
南宋的柴望呈《丙丁龜鑒》,“言丙午丁未自古多變,厄者凡二十有一”,“丙”“丁”和“午”都屬火,國家在這兩年必有禍患,讖緯為“紅羊劫”。
北宋靖康之變發生在1126年(丙午)。太平天國起義的年份本與之無涉,但因洪秀全與楊秀清的姓氏,亦被附會為“紅羊劫”。動亂伊始的1966年正值丙午,楊絳的《丙午丁未紀事》專為之記。

泥塑豬【清晚期】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桑梓野豬圖【徐悲鴻】
夜聞空簞嚙飢鼠,曉駕羸牛耕廢圃。
時才虎圈聽豪誇,舊業兔園嗟莽鹵。
君看蟄龍卧三冬,頭角不與蛇爭雄。
毀車殺馬罷馳逐,烹羊酤酒聊從容。
手種猴桃垂架綠,養得鵾雞鳴角角。
客來犬吠催煮茶,不用東家買豬肉。
比朱熹稍早的葛立方作《贈友人莫之用》,四句一換韻:
抱犬高眠已雲足,更得牛衣有餘燠。
起來敗絮擁懸鶉,誰羨龍髯織冰縠。
踏翻菜園底用羊,從他春雷吼枯腸。
擊鐘烹鼎莫渠愛,小芼自許猴葵香。
半世饑寒孔移帶,鼠米占來身漸泰。
吉雲神馬日匝三,樗蒱肯作豬奴熊。
虎頭食肉何足誇,陰德由來報宜奢。
丹灶功成無躍兔,玉函方祠緣青蛇。

豕尊【商晚期】
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丘。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東頭。

玉珠【漢代】
世情偃鼠已滿腹,詩稿牛腰卻成束。
平生不帝虎狼秦,晚守兔園真碌碌。
龍漢心知劫未終,賈生痛哭原蛇足。
梨園煙散舞馬盡,獨剩羊車人似玉。
子如獼猴傳神通,畫課雞窗伴幽獨。
板橋狗肉何可羨,當羨東坡花豬肉。

前蜀王建墓鍍銀銅豬【五代】
鼠:甲乙科名佳話在,子孫孝友古風存
牛:曾馱李耳離函谷,又助田單破邵青
虎:一聲長嘯山谷震,萬樹生風閃電行
兔:雪消獅子瘦,月滿兔兒肥
龍:能吸風雲興瀚海,偏敷霖雨惠蒼生
蛇:舌縱成雙從不花言巧語,肢雖無一卻能電掣風行
馬:引頸三嘶抒壯志,飛蹄萬里奮長征

皮影戲豬【清末】
猴:鑼鼓登場,一片歡騰熱鬧;衣冠扮相,三分文雅風流
雞:肉蛋皆稱美味,啼鳴總是佳音
狗:刻意看家,絕不朝三暮四;忠心事主,從無愛富嫌貧
豬:休笑嘴長,惹事生非從不齒;莫嗟皮厚,吹牛拍馬總無心
新春也是生肖交接之時,生肖成吉祥喜慶的主角,常見有新春生肖入對,也有新舊兩歲或今明兩歲的生肖嵌入。
豬年:亥時看入戶,豬歲喜盈門
鼠年:子夜鼠歡爆竹樂,門庭燕舞笑聲喧
牛年:玉鼠回宮傳捷報,金牛奮地涌春潮
虎年:虎踞龍盤今勝昔,花得鳥語舊更新

聯合國發行的豬年郵票
龍年:九天攬月中華志,四海騰龍民族魂
蛇年:金蛇狂舞春添彩,紫燕翻飛柳泛青
馬年:奔彼岸千帆競渡,越坦途萬馬揚鞭
羊年:五羊銜穗年豐稔,雙燕迎春歲吉祥
猴年:花果飄香美哉樂土,猴年增色換了人間
雞年:雞聲窗前月,人笑福里春
狗年:雞鳴知日上,犬吠報春來

賈元春
白話小說《金瓶梅》、《紅樓夢》、《鏡花緣》、《老殘遊記》也描寫生肖。《金瓶梅》21處寫到生肖,表示年歲6 次,媒妁換帖6 次,算命5 次,反映生肖多涉迷信風俗。《紅樓夢》中,賈寶玉翻看金陵十二釵正冊,其中有“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元春生辰是寅月卯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虎兔相逢“暗示元春的悲慘結局。

《十五貫》訪鼠測字劇照

牛郎織女【任率英】
柳宗元寓言《永某氏之鼠》,四大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白蛇傳》,唐代傳奇《柳毅傳》和《虎變媳婦》,廣州羊城得名於仙羊送穗的傳說,《明皇雜錄》中的北斗七豬,劉基作《楚人養狙》,《聊齋志異》的《義犬》,狡兔三窟,老馬識途,呆若木雞……

十二生肖圖【范曾】

十二生肖圖冊【徐悲鴻】
清代畫家虛谷的《十二條屏》創作於1884年,屏中動物神態各異,根據動物造型構繪不同的植物背景,畫面清新冷雋富於變化。

十二屬圖【齊白石】

十二條屏【清.虛谷】
當代國畫家范曾的《十二生肖圖》,借用生肖典故,以其擅長的線條白描中國古代人物形象。此畫在北京榮寶齋2004年秋拍以374萬元拍出。

唐代生肖陶俑

隋代銀殼鎏金十二生肖四神鏡
宋代陶谷《清異錄·器具》載十二時盤:“唐庫有一盤,色正黃,圓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覺逐時物象變更。且如辰時,花草間皆戲龍,轉巳則為蛇,轉午則成馬矣”。
圓明園十二獸首,由乾隆時期外籍宮廷畫師郎世寧和法國傳教士蔣安仁設計,融合中西方的生肖動物形象。如牛首與中國傳統的牛形象不同,借鑒西班牙的鬥牛形象;虎首額頭的王字代表中國傳統的虎紋,但略像獅子的虎頭則是歐洲人的虎形象。

圓明園十二生肖銅首
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后,獸首銅像流失海外。2000年在香港的一場拍賣會上,牛、虎與猴首現身,十二獸首遂成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象徵。經過多方努力,截至2014年,牛、猴、虎、豬、馬、鼠、兔共7個獸首回歸中國;據傳龍首在台灣,蛇、雞、狗、羊共4個獸首仍下落不明。

連生貴子圖

民間十二生肖年畫代表作

民間剪紙藝人的生肖剪紙作品
由於風俗差異,各地對同一主題的剪紙也各有側重,如“老鼠嫁女”,山東一帶注重線條清晰,而陝西一帶則表現熱鬧喜慶。
山東高密的齊秀花,作品超越平面化呈現出立體感,代表作為1997年《金牛奮蹄》併入選生肖郵票;延安高手白風蓮創作的寫實性生肖系列剪紙;鶴壁市竇馬庄村的竇桂書代表作《混搭式五十雙喜十二生肖圖》……
世界首枚生肖郵票是1950年在日本發行的虎年郵票,圖案採用圓山應舉的“虎圖”。中國香港、台灣則分別於1967年和1968年首次發行生肖郵票。
中國大陸於1980年2月15日首發生肖郵票,第一枚猴票面值0.08元,圖案出自畫家黃永玉,為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猴;郵票由邵柏林設計,以吉慶紅為底,金粉塗描猴面,影雕套印。這張猴票發行量僅500萬,截止2015年,單張市值為1.2萬元,大整版更價值百萬。

歷年中國內地發行的生肖郵票
西方國家也發行生肖郵票。1993年美國郵政總局發行首套生肖郵票,紀念華人對美國的貢獻。截止到2008年,發行過生肖郵票的國家和地區達82個。生肖郵票使古老的中國生肖文化真正走向國際化。
十二生肖鑄入錢幣,即厭勝錢,取吉避邪之用,也稱命錢、花錢,多為民間鑄造,非官方流通。古時小孩出生就給佩戴命錢,唐代已流行,以清末民初為盛。

央行發行的生肖流通紀念幣
現代同樣發行生肖錢幣。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首次發行1元面額的生肖賀歲流通紀念幣,正面圖案為面額和年份,背面則為兒童嬉戲的喜慶圖案,從服飾或玩具體現當年生肖,如2003羊幣為兒童手持羊形迎春燈籠,硬幣印當年干支。2015年起,第二輪生肖流通幣面額改為10元,圖案均為純生肖形象。

藏族同胞歡慶水龍(2012)新年
哀牢山彝族:虎、兔、穿山甲、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桂西彝族:龍、鳳、馬、蟻、人、雞、狗、豬、雀、牛、虎、蛇
傣族:鼠、黃牛、虎、兔、大蛇、蛇、馬、山羊、猴、雞、狗、象
黎族:雞、狗、豬、鼠、牛、蟲、兔、龍、蛇、馬、羊、猴
蒙古族: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維吾爾族: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猴、雞、狗、豬
柯爾克孜族: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狐狸、雞、狗、豬
藏族:將陰陽、五行和肖獸融合,如陰火兔年、陽土龍年、陽金猴年

黃釉陶豬【唐】
西方生肖可追溯到古巴比倫:貓、犬、蛇、蜣螂、驢、獅、公羊、公牛、隼、猴、鱷、紅鶴。埃及和希臘與之相似:牡牛、山羊、獅、驢、蟹、蛇、犬、貓(希臘為鼠)、鱷、紅鶴、猿、鷹。
此外,黃道十二星座也被認為是歐洲十二生肖。

黑釉瓷豬【宋】
生肖文化蘊含豐富的傳統思想:
(1)天人合一:生肖是天干地支形象代表,深受傳統陰陽五行哲學影響,體現天人合一。
(2)生態意識:動物崇拜,強調動物在人類生產生活的作用,包含樸素生態理念。
(3)傳統道德:寓言、成語和文學作品,通過崇揚和鞭撻動物性情,影射人的道德品格,傳達傳統價值觀。
(4)社群意識:生肖民俗受眾廣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節慶活動大家同慶同樂,增強社群乃至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
(5)平等親民:生肖人人佔一,公平公開,皇權也難改變,生肖文化主流屬於平民文化,具有通俗性、生活性。
![十二生肖[中國民俗文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f/mdf86b39b165fc3a9c8744b6fffa0feb1.jpg)
十二生肖[中國民俗文化]
第一、動物利用價值的變化。生肖動物本能未改變,但實用價值,古今已大相徑庭。
第二、迷信的破除。生肖傳說大多是因科學不發達作出的想象,有的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甚至騙術謊言,今已大多識破假象。
第三、民俗的式微。思想觀念的變化,舊有社會結構解體,傳統民俗失去存在基礎和威信。禁忌漸漸淡化甚至被遺忘。
時代的變遷並未使生肖文化衰亡,生肖作為春節節慶的主角反比古代有所強化。除傳統的日曆、春聯、年畫、剪紙,帶生肖的”狗年旺旺“,”猴賽雷“成時尚拜年語,各級春節聯歡晚會都不乏生肖題材,生肖文物、藝術品展覽琳琅滿目,新聞媒體爭相普及生肖知識。農曆干支(生肖)紀年和八字論屬相,分別以正月初一和立春為歲首,兩者容易混淆,每年春節期間都引起公眾的熱議……
生肖郵票、錢幣、貴金屬成收藏新寵,名家創作生肖藝術新品,生肖民間工藝推陳出新,生肖文化在現代不斷開發創新,在創造更高經濟價值的同時,把傳統代代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