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制

火制

火制是將藥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根據加熱的溫度、時間和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炒、炙、燙、煅、煨等。

簡介


● 英文名稱:Fire Processi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火制四:有鍛、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本草蒙筌》)

名詞解釋


● 用火加熱處理藥材的方法,包括炒、烘焙、煅等。

百科解讀


● 火制是中藥炮製方法之一,根據加熱的溫度、時間和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炒、燙、煅、煨等各種使用火的方法。

炒法

● 炒法又分清炒與輔料炒兩類。
● 清炒是不加任何輔料直接翻炒的方式,又叫單炒。清炒將藥物置於鍋中加熱,不斷翻動,按照藥材炮製要求,將藥材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據炒后的性狀要求可分為炒黃、炒焦、炒炭和小炒。如炒牛蒡子、焦白朮、艾葉炭。
● 輔料炒是藥物在炒制過程中添加適宜輔料進行拌炒,又叫合炒。

燙法

● 加固體輔料進行高溫炒制的方式叫燙法。具體操作是先在鍋內加熱輔料(如砂石、滑石、蛤粉等),加熱溫度可達150~300℃,用以燙炙藥物。
● 燙制完成後,通過過篩等其他手段去除輔料,即得炮製品。例如,滑石粉燙制刺蝟皮,蛤粉燙阿膠珠等。
● 該方法能保證藥材受熱均勻,避免局部焦化糊化。

煅法

● 煅法具體操作是將藥物用高溫火焰直接或間接煅燒,從而使藥材質地變得鬆脆,易於粉碎。
● 煅制后藥材的有效成分變得容易煎出,能更好地發揮藥材療效。
● 此法多用于堅硬的礦物葯或貝殼類葯。
● 煅法又可分為明煅和暗煅。明煅為用火直接煅燒,以煅至透紅為度,如煅紫石英、煅龍骨、煅牡蠣。暗煅是將藥物置於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至容器底部紅透為度,如棕櫚炭、血餘炭等。

煨法

● 將藥物用濕面或濕紙包裹,置於熱火灰中,或用吸油紙與藥物隔層分開,或將藥物直接置於熱的麥麩中進行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 目的是除去藥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緩和藥性,降低副作用,增強療效。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葛根等。

名詞沿革


● 早在《黃帝內經》中已記載有火制方法——燔。
● 《神農本草經》中火製法有煉、烙、熬3種。
● 至《雷公炮炙論》,記載的火製法有炙、炮、焙、煎、熬、煅、煉、煨、炒9種。
● 隨著歷史發展,火制方法逐步豐富,將以上炮製法統稱為“火制”。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 [4] 凌一揆。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