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出血熱

阿根廷出血熱

阿根廷出血熱是由胡寧病毒(Junin virus)引起,流行於阿根廷部分地區的一種急性感染病。阿根廷出血熱主要流行於當地秋季,即當年的3~6月穀物收穫季節。不同種的倉鼠類嚙齒動物是主要傳染源和儲存宿主。受感染的嚙齒動物可持續從尿液和唾液排出病毒,污染周圍環境。人群普遍易感,受染者多為男性農民,20~60歲較多,感染后可獲一定的免疫力。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及腎損害,在無特效治療的情況下,病死率可達15%~30%。特效治療為癥狀出現后8日內輸注免疫血漿以中和病毒血症。目前臨床上尚無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的報道。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接觸被感染鼠類或被感染鼠類排泄物及其污染環境而致病。

癥狀


● 本病潛伏期7~14日,起病緩慢。
● 第1病周,逐漸出現不適,體溫漸升,第3天可達39℃,劇烈頭痛、腰痛、肌肉關節痛、厭食、噁心、嘔吐、上腹痛,部分患者眼眶疼痛,亦可有便秘或腹瀉。體檢見面、頸及上胸部潮紅,上胸、上臂及腋窩皮膚可見瘀點、瘀斑,淋巴結中度腫大。結膜充血、眶周水腫、口咽黏膜充血、細小瘀點、軟齶有大小不一的水皰,牙齦充血或出血。1/5病例於第4~6天出現特殊的神經癥狀,表現為定向障礙、手和舌意向性震顫、中度共濟失調、皮膚感覺過敏、腱反射和肌張力減退。女性患者常有輕度至中度的子宮出血,並可作為阿根廷出血熱的首發癥狀。少數患者急性起病,似急腹症而致手術。
● 第1周末隨著發熱的迅速消退而出現低血壓、少尿和不同程度脫水,持續48小時后漸恢復。病重者可發生昏迷休克,少數在48~72小時死亡。血象檢查顯示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熱退後漸恢復。可有蛋白尿及管型。血沉正常。
● 第2病周,70%~80%患者上述癥狀和體征減輕,但乏力、脫髮及記憶力減退需經1~3個月恢復期,不留後遺症。20%~30%患者在8~12病日出現胃、腸、鼻、齒齦、子宮等嚴重出血或神經系統損害(意識障礙、共濟失調、興奮和震顫,甚至譫妄、抽搐、昏迷),也可同時出現,導致死亡。

檢查


病毒核酸檢查

● Lozano等採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對流行區的94份血標本進行檢測,並與ELISA法、中和斑點試驗以及病毒分離做了比較,結果敏感性為98%,特異性為76%。RT-PCR方法敏感性高,能檢出血中低載量的病毒,即使已使用了免疫血漿治療亦可獲得陽性結果,RT-PCR方法可作為阿根廷出血熱的早期快速診斷方法。

血清抗體檢查

● 最早採用檢測特異性抗體的方法,有補體結合試驗和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因IgG抗體出現較晚,恢復期抗體滴度升高4倍有確診意義。近年來採用ELISA法檢測A寧病毒抗原及IgM抗體,可於病初數日內獲得陽性結果,有早期診斷價值。中和抗體出現較晚,動物試驗顯示,一般在病期14~17日,有的在25日以後才能測得,40日時滴度才達高峰。

病毒分離

● 發熱期患者的血液、屍檢淋巴組織接種小白鼠和豚鼠,經2~4周可分離出病毒。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 E6)和金黃倉鼠腎細胞(BHK-21)對病毒均敏感,常用於病毒細胞培養。用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與Vero E6細胞進行共同培養分離胡寧病毒的敏感性高,採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免疫熒光法檢測早期可得出陽性結果。

血液常規檢查

●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減少,血小板計數亦減少。

尿液分析

● 尿蛋白多為陽性,可見細胞和管型。。

診斷


● 在流行區(阿根廷或玻利維亞)或進入流行區人員,或有與鼠類接觸史,出現發熱、劇烈頭痛、腰痛、肌肉關節痛、眼眶痛、上腹痛、皮膚瘀點、瘀斑及子宮出血等,顏面潮紅、結膜充血、眶周水腫、咽黏膜充血及小水皰出現,白細胞數和血小板減少。蛋白尿、管型出現,而血沉正常,即可作出診斷。

阿根廷出血熱需要與哪些疾病區別


● 在病程早期因無特徵性臨床表現,易與多種急性發熱性疾病混淆,包括傷寒、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病和立克次體病。
● 病程中一旦出現神經系統或血液系統改變,則應與中毒性疾病和血液病相鑒別。

治療


● 特效治療為癥狀出現后8日內輸注免疫血漿以中和病毒血症,可減輕出血程度和神經損害,病死率可降低到1%左右,但如輸注血漿中的中和抗體效價低,則病死率仍高。
● 應用免疫血漿治療的患者約8%~10%有后發性神經綜合征,表現為發熱及小腦功能異常,通常為良性自限性。
● 目前臨床上尚無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的報道。

危害


● 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及腎損害,在無特效治療的情況下,病死率極高。

預后


● 在無特效治療的情況下,病死率可達15%~30% 。

怎樣預防阿根廷出血熱


● 滅鼠是預防本病的最好措施。
● 在疫區旅行,應避免與倉鼠密切接觸,並做好個人防護。
● 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