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太子山的結果 展開

太子山

甘肅太子山

徠太子山,又稱太峙山,位於和政、臨夏縣境內,離和政縣20餘公里,臨夏市30餘公里。是臨夏縣南部、大夏河以東高大山嶺的統稱。由母太子山和公太子山組成,母太子山在東,海拔4368米,公太子山在西,海拔4183米,兩山之間盤坡啞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臨夏與夏河縣的分界,是連接中原文化和雪域文化的紐帶,是歷代兵家設防要塞。

太子山風景兩大特點:一是山麓翠綠,二是山峰晶瑩。相傳秦始皇長子扶蘇,曾帶兵征戰於此,太子山由此得名。

位置境域


太子山
太子山
太子山,藏語稱“阿尼念卿”,又稱大峙山,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與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間,東南起洮河下游地區,西南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夏河、合作、卓尼四縣(市)毗鄰,東北和臨夏州康樂、和政、臨夏三縣相接。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2°43'-103°42',北緯35°02'-35°36'之間。東西長約100km,南北寬約10km。太子山海拔在2200~4636m之間,由一系列山峰和溝谷組成,其中海拔超過4000m以上的山峰有:巴楞山(4080m)、公太子山( 4162m )、母 太 子 山( 4368m )、豬 嘴 山( 4334m )、威當山( 4062m)、圍子山(3719m)。
太子山脈古稱太峙山、露骨山,系秦嶺北條大山西延部分西段,是州境南部東西走向天然屏障界山。西端有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3座,公太子山(4162米)、母太子山(4332米)、乃旺崗(4304米),主要山峰共25座,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總長74公里,總面積520平方公里。北延支脈有蔥花嶺、建齒山、麥古山、橫山子、南陽山等。山陰有寬10公里,海拔2600米以上的過渡帶,遍布次生林及多種中草藥資源。山體高大,陰山面寬,對州境南部氣候影響巨大。地處陰山的臨夏縣鐵寨鄉新發村測得年雨量達1030毫米,為全省最大降水點。
太子山脈古稱露骨山或太峙山,為和政縣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夏河縣分界山脈,東起與康樂交界的保兒子山,西止與臨夏縣接連的太子山,主要山峰25座。槐山子山脈為和政與廣河、康樂縣分界山脈。南起吊灘鄉拜殿山,北止達浪鄉堡子山。主要山峰8座。
太子山依其西北——東南向延伸,自西北到東南有大小數峰:登波山,海拔3 368米,位於夏河縣曲奧鄉境內;公太子山,高4 162米,母太子山(藏語稱阿乃瑪瑪),高4 332米,豬嘴山,高4 304米,修季克卡,高3 756米,以上諸山均在夏河縣上卡加鄉境內;阿尼威當山,高4 062米,扎格爾雜,高3 908米,召見卡,高4 027米,早勝日吾欽,高3 641米,圍子山,高3 791米,以上諸山峰均在卓尼縣康多鄉境內。
太子山:西愈土門關,沿卡加道、佐蓋多瑪進入卓尼縣和臨潭縣,綿亘
數百里,是夏河縣與臨夏州的天然分界線。主峰為卡加道鄉境內的母太子山
(阿乃瑪瑪),海拔4332米,為夏河境內第二高峰,北可望河州城,南抵合作
鎮,西與甘加達里加山對峙,東與卓尼白石山相連。屬同一山脈的還有公太
子山(海拔4162米)、豬咀山(海拔4304米)、阿尼威當山(海拔4062米)
等,均呈西北——東南走向。太子山景色壯觀,山勢巍峨,群峰突起,頂顛
入雲,白雪皚皚,正如清人王宏詩曰:“寒雪經年積翠微,群峰高並白雲齊,
天連西北崑崙遠,勢接東南秦華低。"太子山資源豐富,南北山麓,遍布叢林,
雪線附近為針葉林帶,以下漸次為針、闊葉混雜林帶,夏日一片蔥蘢,秋季
紅葉滿山,與山顛白雲、白雪相映生輝。山野間棲息著金錢豹、梅花鹿、崖166 第二編 自然地理
羊、山狳、香獐、野豬、狼、狐、雪雞、馬雞、柳雞等珍貴動物,併產雪蓮
花等名貴藥材。礦藏有金、銅、錫等,整個山體為取用不竭的石灰石原料,北
麓小關一帶有大理石礦。

地質地貌


石質中高山地
分佈於州西南邊界、東北部局部地段,海拔在300~4636米之間,面積1313.4平方
公里,佔全州總面積的11.08%。西南部積石山、太子山、蓮花山,東北部霧宿山,是由
變質岩組成的斷塊中高山,山峰陡峻,峽谷深邃,呈“V”形,無黃土覆蓋,相對高差在
2500~4636米之間,4100米以上終年積雪。火成岩組成的剝蝕中山,由花崗岩、花崗閃
長岩組成,海拔300~500米,山陡,溝谷呈“V”形,縱坡多陡坡跌水,無黃土覆蓋。
從地貌形態看,全州山地、丘陵占絕大部分,為全州面積的90%;河谷階地面積很
小,僅為10%。
五、三迭繫上、中統地層在公太子山及母太子山中出露,岩性為海相砂岩、板岩
及夾灰岩。
六、奧陶系地層 出露於永靖縣陳井鄉塔兒山,為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夾大理’
岩.。
j
七、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侵入岩分佈面積較廣,主要在太子山、積石山、蓮花山山
地及黃河、洮河、大夏河河谷地帶。岩性有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石英岩、石英閃長岩
及黑雲母花崗岩等。

主要山峰


康樂縣段,太子山脈從西南入境,綿延37公里,至縣東南冶木河西岸。依次橫亘著抱兒子山、尖石山、白石山等高峰。其支脈朱家山、石墩山、長龍山由西南向東北伸展到康樂全境。境內主要的山脈有:
白石山,在縣治西南,海拔3786米,距縣城31公里.白石山 位於州境卓尼縣康多鄉境內,海拔高3 908米,因其山體大部為裸露的石灰岩,植被覆蓋面積小,長年積雪不化故名。白石山迤東的山峰有:達哇勒干,高3 542米,保兒子山,高3 566米,尖石山,高3 786米,哥爾隆卡,高4 045米,花岩山,高3 419米,以上諸峰均在卓尼縣康多鄉境內或與臨夏州和政、康樂兩縣接壤之處。
尖石山,在縣治西,海拔3786米,距縣城32公里。
抱兒子山,在縣治西南,海拔3565米,距縣城32公里。
花崖山,在縣治南,海拔3419米,距縣城31公里.
大羊圈山,在縣治西南,海拔3227米,距縣城28公里。
扎那山,在縣治南,海拔2881米,距縣城33公里。
槐山子,在縣治西南,海拔2503米,距縣城28公里,為康樂與和政的界山。從太子山脈伸延至塔庄腦分為二,一為長龍山,一為青龍山。長龍山由西南向東北,經八松塔庄、白王、流川,從虎關小窪山出境,延綿44公里,環抱著康樂的西北面。為康樂與和政、廣河兩縣之界山,是境內最長的山脈。
青龍山,從八松那尼頭至虎關高家集。陰山分出2至16公里的五條山樑,依次形成徐家溝、踏馬池、老樹溝、古城溝、蕨菜溝、小甘溝,’菜子溝;陽山分出2至10公里的三條梁,依次形成張家溝、窯窯溝、大甘溝、賈家溝。
魚咀山,在縣治西15公里,系尖石山北延支脈至蘇家集。海拔2198米,為大馬家灘關與小馬家灘關之界山,山頂有沙馬族土司所居之蘇家城。
石墩山:在白石山北麓,海拔2872米,距縣城24公里。從麻山溝至胭脂川以西,丰台至后墩灣以東的山樑均系石墩山支脈。其支脈從上灣直溝腦分成二支,依次再分,較長的山樑有七條,其中最長的2條,一至龍頭山、一至鳳尾山。龍頭山在縣城西l公里處。海拔2228米。
朱家山:系白石山支脈,在縣治南18公里處,海拔2371米。其支脈有二,一支向南經阿姑山延伸至洮河沿;一支向北經胭脂嶺至虎關夏牟山,又折向東,從溫家山出境,是康樂與臨洮縣的界山。
夏牟山:在縣治東北,距縣城5公里,海拔2335米。有亥母洞,建有亥母寺,亦名雲界寺。
阿姑山:在縣治南35公里處,海拔2550米。
和政縣和夏河縣界段內主要山峰有:太子山( 4368)、豬咀山( 4304) 、平頂山(3988)、旗杆嶺( 3072)、勒格惹山( 4244 )、馬鞍山( 3602) 、大紅門(3818)、拉布納赫( 4224)、羊圈腦( 3904 )、鐵溝腦( 3596)、照壁山(3664)、蔥花嶺(3574) 、垛子崖(3536)、麻崖(2976 )、驢耳朵(3562)、平山( 3668)、鋸齒山( 3010)、人頭山(3408)、拉尕頂( 2540)、圍子山( 3719)、窗兒山( 3726 )、大石嶺山( 3480)、尾塔山( 3458 )、紅樺梁(2986)、陰窪山(3300) 、保兒子山(3566)。
南陽山,亦名南陽坡,古稱安遠坡,系和政縣境太子山東北延伸支脈,包括曹家山、吊楞山、王錄山、梁家寺的陽窪山等16座主要山峰。山峰百豁峴海拔2476米。東延余脈止於小甘溝,東北止於胡家山,北延止於同臨夏縣交界處的尖子山。
北支經夏河縣境后伸入卓尼,是縣境北部的天然屏障。自西向東有威當山海拔高地理志·41·
4062米;圍子山高3719米;白石山3908米;達哇勒干高3542米;保兒子山高3566米;
尖石山高3786米;哥爾隆卡山高4045米;花岩山高3419米,白石山高3926米;侯旗
大山高3888米;露骨山高3941米入漳縣境。北支山系屬甘南、臨夏、定西諸州(地)的
界山。.山之陽為沃野千里土質肥美的草原,海拔3000米以上為裸露的石岩,高入雲表,
冬夏積雪難消。與和政、康樂交界處的保兒子山、花岩山、白石山等山系,舊亦稱露骨
山。宋王韶征河州,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所經之地。山徑陡峻狹隘,釋馬徒行”者
即此。西傾北支的諸山可分東西兩段,西段在縣境康多鄉境內,東段在縣境藏巴哇鄉境
內,兩段山區的森林分佈面積分別居全縣第二、第三位。

溝谷


4.漠尼溝、多支壩溝
漠尼溝源出臨夏縣境巴棱山的香子溝嶺,由直溝、自靈溝匯成淺寬的溝谷,東流8.5
公里注入大夏河。多支壩溝源出太子山西端陰坡,北流經太子山林區10公里注入大夏河,
為臨夏縣境州內段第一個注入大夏河的支流河溝。
5.深溝、鐵溝
.深溝為和政縣境牛津河支流。源出太子山北坡羅家集大坪。北流經九山、聯合等村
至中庄注入牛津河。鐵溝為和政縣最長溝谷,長15公里。源出太子山陰坡,北流經大庄、
河沿、炭市等村至寺營注入廣通河上游牙塘河。因溝內有鐵礦並發現有古人煉鐵、熔爐
遺跡而得名,是過去和政縣與甘南之間的通道。一
6.納溝、八丹溝
納溝為康樂縣境蘇集河支溝,源出白石山西北麓,北流經納溝等村至八松注入蘇集
河。八丹溝為康樂縣蘇集河支流,源出白石山北坡,北流經斜路坡、蘆子溝、八丹等村
至劉家廟注入蘇集河。
和政縣境內相對的山脈之間夾有河流,形成4個河谷地帶和2個溝谷地帶。
河谷地帶。吊灘、達浪河谷,新莊、關灘溝河谷,新營、買家集、城關、三合河谷i羅家集、馬家堡河谷。
溝谷地帶。三十里鋪溝谷,陳家集、梁家寺溝谷。
河谷、溝谷中計有大小溝壑約900多條,其中較大的43條,分佈為:
1.吊灘、達浪河谷帶。倒流水溝、大小牛圈溝、大峽:小峽、西槐溝、羊毛溝、藏藏溝、樺林溝、晏家溝。
2.新莊,關灘溝河谷帶。五尺峽、中溝,光明溝,鹿馬溝.關灘溝,紅土溝、廣金溝、西溝、深溝、腰套溝,西寧溝、金場溝。
3.買家集、新營、城關、三合河谷帶。白松溝、小瓜溝、大溝、鐵溝、八棵岔溝、興時溝(原稱賊溝),臭椿溝.椽子溝,土道子、古泉溝,寺溝、大黑溝、康家溝、何家溝、寨子溝、大、小乾溝、蒿支溝、腰溝、張撒麻溝、牙灑溝、徐家溝、楊家溝、黑家溝、蛇溝、‘白楊溝、灑拉溝、城子溝、湫池溝。
4.羅家集、馬家堡河谷帶。油郎溝、三岔溝、大灘溝、石灰溝、李家山溝(又名槐溝)、腰溝、深溝、大庄溝(又稱阿拉溝)。
5.三十里鋪溝谷帶。馬家河溝、馬牧溝、張家溝、祁家溝、撤麻浪溝。
6.陳家集、梁家寺溝谷帶。宋家溝、陳家溝、趙家溝、蔣家溝、何家溝。

自然資源


林木

太子山古時林木繁茂,很長時間為游牧民族的牧場。清代森林破壞加速,生態出現重大險象,民國時期,境內東北部僅在險峻、交通不便、深山斷崖和寺廟周圍、村莊附近保留一些斑塊狀殘敗次生林。1962-1975年,林線加速后移。太子山總場有林地縮減15萬畝。據1980年代數據,太子山林場有國有的山林123135畝,其中,天然林10.79萬畝,人工林4778畝,宜林荒山坡10457畝,
據20世紀60年代前後森林調查,太子山林業總場(包括蓮花山自然保護區)林區總面積為254萬畝。林業用地150萬畝,有林地面積41.92萬畝,木材總蓄積78萬立方米。據1976年調查,太子山總場林區總面積下降到186.64萬畝,林業用地面積92.14萬畝,有林地面積26.36萬畝,木材總蓄積54.51萬立方米。據1983年調查,太子山林區(未包括蓮花山自然保護區和蓋新坪林場)總面積為134.78萬畝,林業用地86.84萬畝,有林地21.1萬畝,苗圃地0.47萬畝。疏林地為1.71萬畝,灌木林地37.2萬畝。森林破壞仍在繼續,天然林日益殘敗,形勢異常嚴峻。
太子山林區具有州內各種自然林型,即山楊白樺林、松櫟林、紅樺、鐵樺林、雲杉林、冷杉林,低山灌叢,高山灌叢。均為次生林,多為逆向演替群落。“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中,林區自然林嚴重破壞。太子山林區自設森林經營所開始封山育林,林區開始逐步恢復。

草場

林草甸草場類,分佈於太子山海拔2900—3200米之間的陽坡,以林椽,林問、林窗形式出現,草層高2—60厘米。鮮草產量達351.2公斤/畝。亞高山灌叢草甸草場類,分佈在太子山山體海拔2500—3800米的陰坡半陰坡,草層高10—50厘米。鮮草產量約259公斤/畝。
臨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業總場在縣境內轄蓮花山、柴溝、墩灣、藥水4個林場,甘肅省設有蓮花山風景林自然保護區,自然植被較完整。宜牧草地669690畝,可載畜量為110132個羊單位,有大牲畜3.82萬頭。

水資源

太子山是臨夏州和甘南州眾多河流的發源地,水資源十分豐富。廣通河上游新營河水能開發價值較大,蘊藏量為6262千瓦,可開發量為3649千瓦。發源於太子山區裂隙溶洞,全年流量穩定,冬季不結冰,無洪水影響,最宜發展小水電。

礦藏資源

境內地質構造簡單,成礦條件不多,金屬礦藏貧乏,非金屬礦藏較豐富。
大理石經查,和政、臨夏兩縣有較大的大理石礦。和政縣大理石蘊藏量2.2億立
方米,分佈於大峽、鐵溝、沿太子山一帶,礦群集中,約60平方公里。品種較多,有金
墨玉、豹皮玉、漢白玉等24個種類。臨夏縣大理石儲量大於3億立方米,分佈於太子山、
達里加山區的鐵寨、漠尼溝、刁祁等鄉,花色繁多,質地優良,有鍾乳玉、雲青玉、太
子袍、珊瑚玉等13個品種。兩縣已初步開發生產。
主要分佈在太子山區的石灰石。儲量在8000萬噸以上,已為縣水泥廠開發利用。大理石也分佈在太子山區,初步探明其儲量在2.2億立方米左右,有金墨玉、翡翠玉、豹皮玉、肉紅玉、漢白玉等品種。
鐵礦主要分佈在鐵溝、寬台梁,興時溝一帶。已開採的鐵溝礦,礦體面積6660平方米,儲量39萬噸。二層褐色粉礦含鐵量56.2%,氧化鋁30%,氧化鈣12.S%,二氧化硅0.48%,硫O.41%,磷0.5%。1958年曾土法開採冶鍊,因礦點分散,品位不高而停產.現限於少量開採,供小水泥廠作配料。沙金分佈於牙塘河、新營河、大,小南岔河、大峽等峽谷河流地帶。大理石主要分佈於太子山大峽——鐵溝一帶,面積約60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特徵

地質
太子山主要由下二疊統的灰岩和碎屑岩構成,局部地區有火山岩,岩石色澤多為青灰、深灰、灰黑色。太子山區在整體上均為斷塊上升山地,但公太子山和母太子山的相對上升幅度遠比周圍山地大,因而形成了山崖陡峭,形似天戟直插雲霄的兩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又因山勢海拔高,氣溫低,裸露的山岩在風雨的長期剝蝕下,形成了怪石嶙峋,相互崢嶸的參差不齊的許多小石峰。
巴楞山(4080米)、公太子山(4162米)、母太子山(4332米)、在構造上既受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的控制,又受後期河西系構造體系的影響,在兩種構造體系正向迭加時,隆起造成。
冰川地貌
太子山保存完好的冰斗計有29個。多數冰斗位於北坡,朝向正北或近正北,個別朝西或朝東。母太子山、豬嘴山一帶的冰斗後壁高度可 達400 -500m,其以東山地中冰斗後壁高度則為200~300m。可分為單一冰斗和複合冰斗兩 大類,個別冰斗內還有小的寄生冰斗。母太子山、豬嘴山及其以東的諸山中,冰斗底部高度在3800m左右;白里陽窪契卡以東的山脈中,冰斗底部高度在3600m左右。冰斗後壁上普遍發育現代倒石堆,許多冰斗內還有現代石冰川活動。冰質物分佈在 海拔3100~3300 m以上的 高度,與達里加山末次冰期終磧壟高度相近。
石質中高山地
太子山,是由變質岩組成的斷塊中高山,山峰陡峻,峽谷深邃,呈“V”形,無黃土覆蓋,相對高差在2500~4636米之間,4100米以上終年積雪。火成岩組成的剝蝕中山,由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成,海拔300~500米,山陡,溝谷呈“V”形,縱坡多陡坡跌水,無黃土覆蓋。
黃土低山丘陵
太子山之北,梁溝相間,連綿不斷。海拔1900~2500米,面積6024.68平方公里,佔全州總面積的73.75%。岩層由白堊系、新第三系紫紅色、紅色砂岩、砂礫岩、泥岩及互層組成,上覆新老黃土,侵蝕強烈,溝谷相間,溝壁較陡、谷底狹窄。黃土覆蓋深厚的梁頂溝頭部分,黃土梁、峁、溝壑十分發育。溝谷呈樹枝狀,上寬下窄,基岩出露。在大的溝谷中,有三至四級台地分佈。
高原地貌
太子山之南,處於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甘南州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在3000~4200米之間,總的地勢是由西北向東南部傾斜,最高點為甘加達爾加山主峰,海拔4636米,最低點在夏(河)臨(夏)交界處的土門關一帶,海拔2200米。境內既有高山雪峰,又有河谷流川;既有高原湖泊,又有草原牧場。

氣候

太子山北麓及其支脈的淺山地帶,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冷濕潤區。地勢高,降水多,氣溫低,無霜期短.自然災害頻繁。最高處(太子山)海拔4368米,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4℃, >O℃的活動積溫(2100℃,>10℃的活動積溫120卜1800℃,生長季平均氣溫大於10℃,無霜期120天,年日照時數2400小時,日照率為54%。春季解凍遲,往往因春雪影響不能適時下種;夏季降雨多,草荒嚴重;夏至期間多大暴雨,影響作物灌漿,造成青秕倒伏;秋後多陰雨連綿天氣,有時成熟作物不能及時收割而發生芽爛;冰雹災害幾乎年年都有,輕則減產,重則絕收。卜家莊鄉松樹、吊灣二村自1977年以來連續五年遭受雹災,兩年絕收。本區土壤肥沃,林草茂盛,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土種主要為大黑土、油黑土、石灰性黑土、黃麻土、麻紅土、黑麻土、草甸黑土,灌叢黑土等。土壤養分狀況:有機質2.87%,全磷0.082%,全氮0.187%,全鉀2.1%,速效磷12ppm,速效鉀181.1ppm,pH值7.9。由於氣溫低,有機質分解慢,林地多屬殘次灌木林。淺山地區草場由於放牧過度而產草量下降。農作物主要有春小麥、蠶豆、青稞,秋雜、油菜等;還種植當歸、黨參等藥材。在海拔2500米以上。山高地涼,大燕麥不黃”的山地,近年出現退耕還牧或退耕還林之勢。
太子山林場屬高寒特濕林牧區。無耕地,無定居點。海拔2600米以上,最高的豬咀山海拔4304米。年均氣溫低於4℃,無霜期少於120天,農作物不能成熟。海拔2600-------3200米間為山地草甸棕壤和山地灌叢棕壤;陽坡為草地,陰坡為林地。海拔3200米以上為高山、亞高山地帶,土壤屬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喬、灌木及牧草生長矮小。本區林木採伐過度,林相殘敗,除松鳴岩有天然松林外,均為次生灌木林,生長緩慢,經濟效益很低。近山草山放牧過度,草場退化,遠山草場利用不充分。野生動物及藥用植物資源受到破壞,珍貴資源數量減少。一些野生動物如鹿、麝、蘇門羚、石羊、山溪鯢等,面臨滅絕危險。本區蘊藏有較豐富的石灰石、大理石及鐵、銻、銅等多種礦藏。
甘南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具有大陸性季節氣候的特點。光照充裕,利用率低;熱量不足,垂直差異大;降水較多,地理分佈差異顯著。全州除舟曲、迭部縣部分地區沒有嚴寒期外,其餘地方長冬無夏,春秋短促。
氣候屬寒冷濕潤類型,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比較明顯。因地形起
伏,山大溝深和大小不等的盆地,造成了氣候複雜多變。氣溫的地理分佈東
北高,西南低,生長期相差50天左右。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氣溫偏
高,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氣溫偏低。降水量較多,從南向北遞減,南
北相差50%。日照時間長,光能豐富。熱量不足,春秋相連,無夏季,嚴寒
期長達三個月,溫度年季變化小,氣溫日差較大,蒸發量相對較小,濕潤度
良好,無霜期短。植物生長期短,西南與東北生長期相差50天左右。全年北
部盛行偏北風,南部盛行偏西風,風力微弱。
光、熱、水同期匹配尚好,由於降水四季分佈不勻,變率大故天氣多變,
常易造成乾旱、凍害、洪澇、雪災等自然災害。
由於夏河縣氣候寒冷,四季劃分按民間習慣,3~5月為春季,6~8月為
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水文

地表水
北坡發源的源流有:
廣通河,發源於夏河縣境東部太子山東端的凱卡,上游稱新營河,在高家崖處注入洮河。設有三甲集水文站。流域面積1573平方公里,河長88.5公里,年徑流量3.6 億立方米。
河流有牙塘河、新營河、大、小南岔河、牛津河,均源於太子山區,積水面積14.6平方公里,平均總量3.623億立方米,人均地表水2549立方米。
牙塘河,屬三級支流,為境內河,發源於買家集鄉太子山區之黑窯洞海眼。沿途有響水河、大道子河、大黑溝、臘燭溝、抬水溝等支流匯人。至頭家集河沿村南有新營河匯人,再至縣城南梁沈家河灘與大小南岔河匯為廣通河。全程42公里,年均流量2.95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9303.12萬立方米,比降7.4%,流域面積251.37平方公里。
太子山區的海眼噴泉(牙塘河源頭),是太子山區穩定的水源。
多支壩溝,源出太子山西端陰坡,北流經太子山林區10公里注入大夏河,為臨夏縣境州內段第一個注入大夏河的支流河溝。
深溝,為和政縣境牛津河支流。源出太子山北坡羅家集大坪。北流經九山、聯合等村至中庄注入牛津河。鐵溝為和政縣最長溝谷,長15公里。源出太子山陰坡,北流經大庄、河沿、炭市等村至寺營注入廣通河上游牙塘河。因溝內有鐵礦並發現有古人煉鐵、熔爐遺跡而得名,是過去和政縣與甘南之間的通道。
三岔河,源於白石山北麓,由流川河、蘇集河、胭脂河匯成。向北經吳家河、段家川,向東出境注入洮河。三河匯流造成康樂川道。境內流域面積763平方公里,流程1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1.18億立方米,河道比降10%。
槐樹關河,源出太子山陽坡夏河縣境,由公、母太子山間石隙入境,北流28公里經鐵寨、尹集注入大夏河。流域面積238平方公里,河道比降890,落差660米,多年平均流量1.49立方米/秒。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1913千瓦,可開發量1500千瓦。
牛津河,亦稱牛脊河,源出和政縣羅家集油郎溝,接納三岔溝、范家溝、穆家河、馬家河等匯成。北流經馬家堡、黃泥灣等地至臨夏市東郊注入大夏河。流域面積282.3平方公里,流長33公里,河道比降11 o//oo}流速1~2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5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4793萬立方米/秒。雨季有洪災。上游修有深溝水庫。
南坡發源的河流有:
治木河,發源於夏河縣境東部太子山東端格夏銳由北向南東流,在挑河525.0km處注入洮河。流域面積1333平方公里,河長79.3公里,年徑流量 3.3億立方米。
大夏河在夏河縣麻當、曲奧兩鄉境內還有支流小河,發源併流經太子山西北端。
冶海,位於臨潭縣冶力關鎮以北 湖面海拔 2610m 面積1. 2km2。根據2010 年實測結果,最大水深 10.0m 左右。據當地人介紹, 2007 年冶海水位達到近幾年最高,比現在水位約高出 6.0 ~7.Om。據觀察,冶海岸邊岩壁上水位痕迹線,年內水位最高時一般比平時高出約1. 0m。民間傳說明代開國大將常玉春西征時曾在此湖飲馬,故又名“常爺池”。冶海是一個典型的山地淡水湖,右邊是白石山,左邊是樺樹崖。湖水由石門河補給,滲漏重現后注入冶木河。關於冶海的成因,首先是第四紀新構造運動的隆升和流水的強烈下切形成了深切的河谷,後由於地震作用引起的山體滑坡堵塞石門河而形成滑坡堪塞湖。堪塞湖出水的地方叫石門檻,就是當時滑落的山體堆積成壩體。清乾隆年間(1736 1795 年)臨潭舉人趙廷璋題詩《詠常爺池》:“天池池水與天連,匯盡群山萬道泉。蓬萊仙島咫尺近,秦王何須遣樓船。”清咸豐年間( 1851-1861 年)臨潭新城人陳鍾秀題詩《冶海冰圖》:“茫茫冶海水平堤,萬狀冰圖入眼迷。知是龍宮多妙手,故教呈出待人題。”這些都表明冶海的形成歷史比較久遠,且冬季結冰。有學者認為,《魏書》記載該地為水池縣,因而推測早在 1500 年前,冶海就已經存在。每年的臘月初八、五月二十八是冶海的傳統神會 在冶海舉行祭祀常爺、唱花兒、賽馬等活動。藏語稱冶海為“阿瑪珠措”意即“龍宮仙女”。由於受到“龍宮仙女”的恩惠,藏族人奉為神湖

植被

太子山區,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規律。
1.高山寒漠:分佈在海拔4100米以上的山區。。建群種主要有冷生殼狀地衣、苔鮮、墊狀點地梅、墊狀紫雲英、高山毛莨、園穗蓼、苔草、雪蓮等.復蓋度不足10%。
2.高山草甸:分佈在海拔3650——4100米的高山地帶,主要建群有蒿草、苔草、風毛菊、冰草,沙草科、甘青烏頭殼狀地衣、苔鮮等.復蓋度緩坡達70%以上,是良好的牧場。
3.亞高山灌叢草甸:分佈在海拔3200——3650米的中山地帶,以濕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要建群種,但陰坡散生著灌木植群落,主要有高山柳、小葉杜鵑、金銀臘梅、鮮卑花小檗、野百合、綉線菊、鼠曲、畫眉草、蘭花蔥、多葉飛蓮、山細辛、野當歸、鴉礱黃報春、卵葉韭及沙草植物,復蓋度70%。
4.針闊葉混交林:分佈在海拔2600——3200米的中低山地帶,主要樹種有雲杉、青崗,混有冷杉、紅樺、白樺、櫟等。灌木有箭竹、金背杜鵑、忍冬、柳、枸子、薔薇等。.陰坡草甸植被有苔草、蓼類、蕨類,菊類,百合科、禾本科、豆科、苔鮮i‘地衣等。陽坡是灌叢草甸植被,主要有樺、山柳、金背杜鵑、小檗、,沙棘、’枸子、小葉杜鵑、薔薇等。復蓋度陽坡為70%,陰坡為90%。
5.闊葉草灌叢分佈在海拔2300——2600米的淺山和山麓地帶,原來殘存的華山松,油松已基本無存,現在主要生長有白樺,山楊、遼東櫟。榛子,柳、蔥木、忍冬、小檗、箭竹、薔薇、毛莨科,甘肅貝母,百合科及蕨類,車前、扁蓄,萎陵菜,酸膜、天南星、棘豆、米VI袋等。復蓋度80一90%。

土壤

區內太子山、達里加山平均海拔4000m以上,南坡緊接高原面,相對高差小,帶譜簡單。北坡處於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相對高差較大,一般在1000m以上。大夏河貫穿其間,切割強烈。年平均氣溫2. 8℃~6.9℃,,大於等於10℃積溫2000℃~3100℃,年降水量400~480mm。氣候屬寒溫半濕潤類型,基帶土壤是淡栗鈣士,垂直帶譜結構為淡栗鈣土~栗鈣土~黑鈣土~黑土~灰褐土~淋溶灰褐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士。

社會經濟


行政管轄

太子山區,原以山脊線分屬各地管理。1957年,成立國營蓮花山、藥水、新營、刁祁4個森林經營所,管護經營積石山至蓮花山的天然林區。1963年均改為經營林場,增設紫溝試驗林場。1965年甘肅省批准設立臨夏州太子山林業總場,管轄上述5個森林經營林場。之後,總場又增設東灣、大河家林場和槐山子苗圃。
2001年12月28日省政府第144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將臨夏州所屬的太子山林業總場收歸省屬,所有 權歸甘肅省,更名為“太子山天然林保護區”。

畜牧業

太子山區曾一度是羌、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的游牧之地。又是中原王朝的軍馬供給之所。
1936年,馬步芳以馬元海為河州民團總指揮,調臨夏民團把守太子山各關口山隘堵截紅軍。至明、清兩代太子山一帶居住的以畜牧為業的番族人數不少,這些藏族同胞為本區這一時期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清代末至民國期間,隨著農業區的推進及草原退化,畜牧業日趨衰落。
1965年沿積石山、太子山麓,建立10餘處氂牛場,氂牛由1958年的400多頭,至1985年發展到6000頭左右。

交通孔道

關隘
土門關徠藏語稱“火爾藏香告”。位於我縣瞌奧鄉北側10公里處,距
縣城拉卜楞75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02。56 7,北緯35。25 7,地處海拔高度約為
2160米。土門關是由四JII、青海經甘南藏區通往蘭州的主要隘口,歷史上依
此為“關內”、“關外”、“內地、草地”、“藏區、漢區”的主要關界。土門關
以南為夏河界,境內群山峻立,峽谷縱橫,叢林茂密,草地坡緩灘大,水草
豐茂,以北是臨夏州的主要糧產基地之一。蘭郎公路穿越關口。
據《河州志》記載,土門關規模為二十四關之首,此處山高險峻,西北
側有大力加山峰余脈五山,東南隔大夏河與太子山相望,兩側高山聳立,關
牆跨大夏河橫卧於兩山之間,形成屏障。古時為重要軍事要塞,歷來乃兵家
必爭之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據史料記載土門關修建於明洪武年間,由西
北向東南走向兩山之間夯築土牆,長約二華里,寬六米,高九米余,十分堅
固。關門就設在靠西山根處(距今蘭郎公路約30米)關門南北坡是“人’’字
形。大約在25。~30。之間。
據史料記載,土門關曾建有關門、城樓。城樓為二層,雕梁畫柱,雄偉
奇觀,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土門關被闢為藏、漢、蒙茶馬互市的場
所。關門早開晚閉,商旅人等出入關口“關上有駐軍巡查,私茶出境,拿官
治罪",關門與城樓直到1949年以後,才被拆除。關牆外有護城壕,寬丈余,
深八九尺,解放初期尚隱約可見。土門關“關牆以東到西(即從大夏河岸邊
到五山山腰)共長567.6米,全系黃土築成。而殘存的關牆全長只有410.6米,
由三段組成,上段長132米,這一段在關門以西,也是最完好的一段。正門
處殘牆高10.5米,牆基殘寬16.6米,殘頂寬5.2米,牆基寬度與牆頂寬度
從關門開始,越向上延伸越窄。中段長167.6米,殘牆高6.7米,牆基殘寬
2.6米,殘頂寬1.7米。下段(沿河段)長11米,基殘寬12米,頂殘寬1米。
被毀去的關牆全長157米,其中一部分為蘭郎公路所佔,一部分為水渠所佔、
一部分被群眾取土所毀。(見《臨夏文史資料選輯第五輯》第267頁)。土門
關如今雖關牆頹塌,城樓失存,但殘存的關牆沿山脊蜿蜒盤旋齊上,依然呈
現出當年的雄關英姿。特別是土門關以北的科托山樑、楊家溝沿等處的烽堠
遺址,更為古老的關口增添雄風。
.石嘴關當地人稱“小關”或“石門檻",位於土門關東側的大夏河沿
邊,西與土門關隔河相望。石嘴關東側為太子山余脈曹嶺,陡峭難攀;關西
大夏河,水急浪高;關南為夏河縣曲奧鄉地,有小路循河而上直通藏區;關
北大夏河上有“龍王橋”,西連土門關。
據《河州志》記載,石嘴關曾築有土城牆,設有暗門,立有界碑,但今
皆已被毀,遺痕無存。
槐樹關在明代時,漢番交界的二十四關中,其地理位置之險要莫過
於槐樹關,它地處太子山(亦名白石山、露骨山、大雪山、太峙山)腰地,距
臨夏縣鐵寨鄉大草灘村北二華裡外,是通過太子山的一座隘口。它北距臨夏
縣雙城堡約三十華里,距臨夏市約七十五華里,南距夏河縣卡加道鄉土房大
庄約五十華里,槐樹關的藏語名稱叫“恰干木香告",關南有海拔高達4332米
的母太子峰和4162米的公太子峰。地理坐標東經103~4,北緯35。227。這裡
兩峰相峙,嵯岈巍峨,雄險奇絕,軍事上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之勢。槐樹關地形南高北低,一泓清溪沿兩山形成的峽谷洶湧北去,在雙城
堡附近匯入大夏河,當地人稱“槐樹關河"。槐樹關就依山傍河,夯築土城牆
長約百米,高丈許,巍然立於這座峽口(現關牆仍在,關口無存)。兩山雄奇,
一關險踞,稱得上森嚴壁壘。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和1945年,在槐樹關口左側
的天然岩壁上,曾兩次鐫立界石:“漢番交界處”碑文和“夏河臨夏兩縣交界
處”碑文,現均遭人為破壞殆盡。
一條通衢石道,循著兩山形成的峽谷,伴著淙淙流水,穿越關隘,北起
河州,南抵洮州。據《河州志》記載:“由河州入槐樹關,經白石山土房(今
卡加道土房),為赴洮州間道"。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闖王李自成
率領起義軍自四川入洮西番地,繼從槐樹關出兵河州,與明將洪承疇部大戰
西川,不勝,退入景古城(今康樂境內),後轉戰於隴南等地。清光緒二十一
年六月,河州鎮兵湯彥和與回部起義軍交戰於雙城,戰敗,湯彥和只帶數十
騎兵渡過大夏河,自槐樹關逃往岷州。1928年10月24日,馬仲英、馬廷賢748 第六編軍 事
圍攻臨夏失利,率部七萬人,由臨夏入槐樹關,經佐蓋多瑪、卓尼完冒斜藏
地區,攻陷臨譚、卓尼,並向岷縣方向進發。
槐樹關由於處於臨夏、和政、卓尼、夏河兩州四縣山區的交界處,因此
它不但是重要的軍事要地,也為當地山區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的一條通道。
槐樹關,位於今鐵寨鄉新發村西南4.5公里處,谷長約10公里,公路由雙城通至關口,汽車可通太子山下,人畜小道可經太子山盤坡亞口通往甘南土房,關門兩側高地各設一堡卡,關牆依山勢黃土夯築而成,牆形可辨,現牆高約2米,寬約6米。
牙塘關,明洪武時設關,清初,改寧河關為牙塘關。位於太子山廣通河上游西支牙塘河河谷。
新營關,明洪武時沙馬關,清初,改沙馬關新營關。位於太子山廣通河上游東支新營河谷。
道路
從甘南州穿越太子山,到臨夏州,一般經牙塘關或槐樹關。分佈有古代馱運路線,后逐步建成低等級公路。
臨夏一臨潭舊城從臨夏南川越南陽坡到和政.后沿當依河而上,越卓尼圍子山到多麻寺,再經北山、申藏到舊城。亦可從臨夏南川溯牛津河而上經黃泥灣、馬家集,越半草嶺、牙塘關,太子山、當紅草原、卡加圍子,恰蓋寺、申藏抵舊城。
臨夏一合作線:經槐樹關、盤坡埡口.越邊牆至土房、上卡加抵合作。以遠經加尕灘、麥西溝、蘭甸溝過洮河入拉仁關,經崗岔至松潘。
康樂一舊城線:從康樂的胭脂河而上,越白石山沿水磨川河到卓尼康多利加溝,經北山到舊城。

戰事

明崇禎十一年(1630),闖王李白成義軍經公母太子山之問有盤坡埡口進入河州。
崇禎十六年(1643年)闖王義軍自洮、岷逾太子山入河州,總制洪承疇遣曹變蛟尾追,義軍由老鴉峽突擊,官軍晨到,義軍夕至,戰於西JlI,追至景古城,義軍以17騎趁黑霧突圍。
清同治二年(1863年),河州人馬永琳、馬永瑞,西鄉人馬占螯、馬海宴,東鄉人馬悟真,寧河三十里鋪人閔殿臣等相繼率眾反清,推馬占螯為首領。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攻克河州城及寧河城,攻破黃松溝、松鳴岩等處民寨。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循化發生教爭,遂之激起以韓奴力為首的撒拉族人民舉旗抗清。河州馬永琳鼓動閔殿臣之孫閔福英於第二年五月舉旗反清,遂與狄道馬維翰部於閏五月間合攻狄道,不克,攻寧河城又不克。遂分兵攻克大鼓台、松鳴岩、雪麻槽、鍋底山、石橋、鹿溝等處民寨,進圍寧河城。
1936年,馬步芳以馬元海為河州民團總指揮,調臨夏民團把守太子山各關口山隘堵截紅軍。
1949年8月24日,人民解放軍六十二軍一八五師從康樂向臨夏進軍,途徑和政松鳴岩時,發現國民黨九十一軍六九一團j工兵二十七團及憲兵營等殘部藏匿林中,隨即命令五五五團圍殲,俘敵700餘人。人民解放軍無一傷亡。

旅遊開發

太子山區降水比較豐富。多為固體降水,山峰經年白雪皚皚,故有夠河州八景一之的“露骨積雪“之稱。《河州志》中王茲在泳《雪山》詩中寫到“寒雪經年積翠微,群峰高並自雲齊,光連西北岜答遠,勢接東南泰華底”。王全臣的《夏日望雪山》中有:”城頭百里縱遐睇,露骨臨空晚照述,積雪如銀缽大冶,列峰似戟插丹梯。”特殊的地貌,形成了許多旅遊資源。
松鳴岩鳳景區,位於和政縣松鳴鎮,松鳴岩景區資源特色突出,人文底蘊深厚,是以奇山、曲水、幽谷、古松、茂林等自然景觀為依託,具備文化體驗、祭拜、觀光、休蔥、康體、娛樂、餐飲等多種功能的和政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區。最區內有喬木 200 余種,野 生花木 17 種,野生藥材 205 種,野生果品類數十種,豐富的植物資源使景區四 季變化鮮明,景觀豐富多彩,形成“綠色植物王國”。景區內野生動物有鳥類 30餘種、獸類數十種,其中易被旅遊者觀賞到且沒有攻擊性的野生動物有蘭 馬雞、環頸雄、斑尾楝雞等。松l嗚岩又是第十八世藏傳佛教活佛肋巴佛坐床剃 度,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地方。是河溫花兒的傳承基地和陝、甘、寧、青、新等省區著名的“花兒”主 會場。每年“四月八” (農曆四月二十八前後)成千上萬的遊客和善男信女聚集 松鳴岩,紀念傳說中留給人間優美歌聲的仙女;游山唱“花兒” ;舉行佛教“龍 華”盛會祈求福祉。自1986 年開發。岩2004 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松鳴岩舉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命名儀式。 2005 年,成功舉辦中國西北花兒(民歌)歌手大獎賽。
鐵溝風景區,位於縣城南20公里的太子山區,呈峽谷狀,縱深15公里。和鐵公路通向峽內,交通便利。峽口有爐子灘煉鐵遺址。峽內群峰錯落,突兀挺拔,形態各異,形成一山一景、景景相連的山水長卷;山間林木叢生,植被繁茂,鳥雀和鳴,飛禽走獸隨處可見;河水清澈甘甜,空氣清新溫潤,氣候涼爽宜人。和合公路從鐵溝風景區穿境而過,直達甘南,即將成為貫穿縣南北的集交通、商貿、旅遊為一體的大通道,使縣內風景名勝與甘南草原、四川九寨溝連為一體,開闢出一 條新旅遊熱線。
柳梅灘、大灣灘風景區位於縣南太子山腳下,距縣城25公里。 2004年建成的南陽渠工程牙塘河水庫,位於相II梅擔任景區,庫區面積1400畝。景區內險峰峙圍,形成高峽平湖之景,湖面水清如黛,碧波蕩漾,群峰倒映其中,猶如千帆競發;藍天、白雲、雪峰、松柏、湖水交相輝映。大灣灘景區險峰刺天,“海浪”泉涌,香水河揣急,大規繁多,灘景美不勝數。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游·人逐年增多。
寺溝,寺溝是獅子峰和象山之間的峽谷,位於縣城南20公里處蔥花嶺下。在峽谷中建有佛寺,故寺溝又稱小普陀山。峽谷內還有瀑布、油缸池、摸子洞等景點。瀑布跌三級斷崖而下,水聲如雷,霧氣瀰漫。清代進士鄧隆曾到此賦詩一首:。瀑布落天吼怒雷,青山綠樹絕塵埃;松風說盡長生法,疑是天龍灌頂來。”瀑布落入谷底形成水池,叫“油缸池”,寬約四五米,水從另一頭瀉人峽谷。據傳,昔日池水盈峽,古人穿峽設舟以渡。在獅子峰峭壁下有一岩洞,因人們在洞內。拜菩薩求子”而稱摸子洞。寺溝原有大殿、八海殿、百子宮、獨崗、山門、牌坊、山神廟等建築,清咸豐以後毀於戰火。1982年以來,大殿、百子宮、牌坊等在原址重建。

生態保護


於1957年建臨夏州太子山總場;1991年更名為“臨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水源涵養林建設總場”;2001年12月,甘肅省政府決定將太子山林區移交省林業廳直屬管理,2002年7月,省政府頒發了林權證;2003年9月,太子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成立;2005年12月,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1月由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設14個部門科室,下轄紫溝、東灣、藥水、松鳴岩、新營、甲灘、關灘和槐山子8個保護站(圃),7站1圃設立了42個保護段(點)。保護區屬於自然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稀有性顯著,據考察,共有維管植物838種,其中稀有瀕危和重點保護植物有桃兒七、紅花綠絨蒿、星葉草等51種;脊椎動物208種,包括雪豹、林麝、蘇門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種,鳥類130種,包括胡兀鷲、蒼鷹、藍馬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1種;有兩棲爬行動物8種,其中兩棲類5種,爬行類3種;有魚類10種;昆蟲682種;有大型真菌61種。物種總數1789種,占甘肅省物種總數3560的50.25%。由於境內群峰林立,溪流奔涌,地貌奇特,林海雪原,形成了二郎廟、麻山峽、后東灣、扎子河、藥水峽、松鳴岩、鐵溝、大灣灘、三岔溝、槐樹關、關灘等10多處風光各異的森林風景區,吸引了省內外遊客紛紛前來休閑度假、觀光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