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龍鎮

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住龍鎮位於龍泉市西北邊陲,浙閩兩省龍泉、遂昌、浦城三縣(市)交界處,距市區49公里。是龍泉市的重要林業鄉鎮之一。全鎮總面積271.21平方千米(2017年),轄11個行政村,15個黨支部,88個自然村,常住人口2894人(2020年),耕地面積4337畝,人均0.72畝,林業用地面積38.33萬畝,人均63.26畝,森林總覆蓋率為93.7%,素有“浙西南林海”之稱,是龍泉市最早達標的“小康鎮”。境內風光秀美,山水相依,有馬尾坑瀑布,雙渡洋、西井生態溝,披雲山革命教育基地,白岩張家大院等自然人文景觀,是生態休閑旅遊的好去處。

2019年1月,住龍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行政區劃


住龍鎮位於龍泉市西北部,錢塘水系烏溪江最上游,距市政府42.5千米。面積271.2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4282人(2017年)。轄住溪、龍星、周調、碧龍、白岩、建明、建平、建勝、西井、水塔、潘床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住溪村。
木(岱口)住(溪)、牛(頭嶺)住(溪)公路過境。住溪、碧龍溪自西南向東北縱貫鄉境。水塔村曾是浙西南特委辦公地點,西坑保留有紅軍標語,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住溪村,201建平村,202建明村,203龍星村,204水塔村,205建勝村,206碧龍村,207周調村,208白岩村,209西井村,210潘床村

歷史沿革


以住溪、碧龍2村名組合取名。清屬西寧鄉十二都。解放前後均稱住龍鄉,屬八都區。1952年劃歸金龍區。1953年分為住龍、住溪2鄉。1956年2鄉合併復稱住龍鄉,屬八都區。1958年改為錦旗(大)公社住龍管理區。1961年改稱住龍公社,屬錦旗區。1984年5月改稱住龍鄉。1989年撤鄉建鎮。1997年,面積269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住溪、龍星、周調、碧龍、白岩、建明、建平、建勝、西井、水塔10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住龍鎮常住人口為2894人。

獲得榮譽


2020年1月,住龍鎮入選浙江省2020年度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2021年2月1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授予“創建全國無障礙環境達標市縣村鎮”。 
2021年4月,入選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經濟


第一產業

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狠抓農業綜合開發,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了水塔1000畝中藥材基地、建勝干水果基地、潘床黑木耳生產基地、龍星袋料香菇基地、西井棘胸蛙天然放養人工促進基地,以及建平名優茶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格局。林業方面,全鎮土地總面積40.22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38.3324萬畝,佔95.3%,森林覆蓋率93.7%,全鎮森林蓄積量150.1033萬立方米,每年為社會提供商品材、工業原料用材等2萬多立方米,林業是住龍鎮的支柱產業,在搞好木材生產,支援國家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採取封山育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人工補植,退耕還林等措施建設生態公益林12.5700萬畝,佔全鎮林業用地面積的32.8%。

第二產業

充分發揮住龍境內豐富林木資源與水能資源的優勢,大力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大力發展林木經濟,積極培育木材加工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以龍泉制材二廠、住龍工藝品廠為龍頭,以“籬笆系列”、“多米諾系列”為主導產品,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十多個歐美國家。充分利用水能資源,吸引民間資金興辦小水電,鎮開發小水電7家,總投資2800萬元,工程已近尾聲。梨樹坪電站工程也快結束,碧龍源、楊梅灘、黃皮電站等項目正在籌建中,住龍水電產業蓬勃發展。

文化


特產美食

主要有住龍高山雲霧茶。住龍鎮現有茶園1137畝,分佈於11個行政村,全鎮平均海拔428米,最低海拔335米,最高海拔1624米,日平均氣溫16.5℃。這裡的茶園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且降雨調勻,長年多霧,氣候溫暖濕潤,為茶葉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所產茶葉以其有機質含量豐富,質優、香久、味醇而享譽市內外,深受客戶喜歡。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發展迅速,利用木製加工企業的廢料,如板糠等進行生產,充分增加林業的附加值,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住龍鎮
住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