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布啡
納布啡
● 通用名:納布啡
● 別名:環丁甲羥氫嗎啡、Nubain
● 英文名稱:Nalbuphine
● 納布啡是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型鎮痛葯,可用於減輕各種中、重度疼痛。它的鎮痛作用、作用開始時間和持續時間基本類似或稍弱於嗎啡。
● 本品可用於緩解各種中、重度疼痛,如術前和術后的鎮痛,以及分娩和分娩期間的產科鎮痛。
● 可用於平衡麻醉的補充。
● 納布啡一般製成鹽酸納布啡注射液,規格為10毫克/1毫升;20毫克/2毫升。在不同廠家的製劑因製作工藝不同,其藥物效果和不良反應可能也不一樣。具體如何選擇請諮詢醫生。
● 對納布啡過敏的患者禁止使用本藥物。
● 顱腦損傷,或開顱術后,禁止使用納布啡。
● 納布啡可提高興奮性,因此驚厥患者和乙醇中毒者,應避免使用本藥物。
● 嚴重的呼吸抑制,如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和嚴重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都應避免使用納布啡。
● 重度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禁用納布啡。
● 哺乳期婦女禁止使用納布啡。
● 甲狀腺功能減退者,應遵醫囑謹慎使用納布啡。
● 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謹慎使用納布啡。
● 經檢查低蛋白血症者,應遵醫囑謹慎使用納布啡。
● 消化道和泌尿道阻塞性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應遵醫囑謹慎使用納布啡。
● 納布啡使用1周以上可上癮,因此應遵醫囑謹慎使用。
● 兒童及老年人用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確立,應遵醫囑謹慎使用納布啡。
● 納布啡與一些藥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藥物,使用納布啡前請務必告知醫生,並諮詢醫生是否能用藥,如何用藥。
● 藥物是有不良反應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應而拒絕用藥。你可以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或者諮詢醫生,了解納布啡的藥物不良反應,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 納布啡為監管管製藥品,必須由醫生根據病情開處方拿葯,並遵醫囑用藥。
● 注射劑在用藥時,應由護士或醫生在醫院、診所操作完成,不要自行在家使用。
● 皮下、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時,劑量為一次10毫克,必要時3~6小時重複使用1次。最大劑量為一次20毫克,1日160毫克。
● 納布啡為管製藥品,務必嚴格遵守國家對管製藥品的管理條例,根據處方用藥。另外,未明確診斷病因的疼痛,儘可能不用納布啡,以免掩蓋病情,貽誤診斷。
● 納布啡使用過量導致中毒時,可使用納洛酮治療。
● 藥物是有不良反應的。通常納布啡的不良反應較大,容易產生依賴成癮,需謹慎用藥。醫生會根據不良反應的輕重以決定是否繼續用藥,還是換用其他藥物。用藥期間如出現依賴成癮,噁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患者應考慮停葯。
● 納布啡可見中毒反應,但一旦發生下列中毒反應表現,請立即尋求急救處理:
● 噁心、嘔吐;
● 嗜睡、眩暈、昏迷;
● 便秘、排尿困難、膽絞痛。
● 納布啡藥品應該在室內避光、乾燥處密閉保存。
● 不要將該藥物分享給與你有相同癥狀的人使用。
● 藥物要遠離兒童。
● 納布啡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
● 容易產生耐藥性,1周以上可上癮。
● 噁心、嘔吐、呼吸抑制。
● 口乾、嗜睡、眩暈。
● 偶有幻覺和其他擬似精神病反應。
● 其他不良反應詳見藥物使用說明書。
● 有些藥物可能與納布啡相互作用,包括處方葯、非處方葯、疫苗、維生素、草藥等。這些藥物與納布啡一起使用前請諮詢醫生。
● 納布啡與吩噻嗪類、鎮靜催眠葯、單胺氧化酶抑製劑、三環抗抑鬱葯、抗組胺葯等合用,可增強納布啡的鎮靜、鎮痛和呼吸抑制的作用。
● 納布啡與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合用會產生嚴重的、致命的不良反應,如需合用,應停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14天後,才可使用納布啡。
● 氟烷可使納布啡的呼吸抑制作用更明顯。
● 抗膽鹼葯與納布啡合用,會拮抗納布啡所導致的呼吸抑制作用。
● 多巴胺與納布啡合用,會降低納布啡的鎮痛作用。
● 納布啡可增強香豆素類藥物的抗凝血作用。
● 納布啡與西咪替丁合用,可能會引起呼吸暫停、精神錯亂、肌肉抽搐等不良反應。
● 納布啡可興奮脊髓,與中樞興奮葯,如戊四氮、二甲弗林等合用,會引起驚厥。
● 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頒布的標準,納布啡屬於妊娠期安全等級B:在動物繁殖性的研究未呈現對胎兒有風險,但沒有在妊娠婦女進行適當、有對照組的研究。
● 哺乳期婦女禁止使用納布啡。
● 藥物必須合理使用,避免濫用。應該由醫生開置,非處方葯應該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
● 納布啡是管製藥品,必須由醫生根據你的病情開處方使用。自行用藥可能會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藥物風險:浪費藥物資源,貽誤病情,產生耐葯,嚴重藥物不良反應。
● 納布啡需要遵照醫生處方足量、足療程應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癥狀可能會有所減輕,但不要輕易減量、停葯。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葯和生物製品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 [4] 熊方武,余傳隆,白秋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化學葯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5] https://www.dru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