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內科雜誌

中華醫學會主辦的月刊雜誌

《中華內科雜誌》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的內科領域學術期刊,創刊於1953年,前身為1949年10月創辦的《內科學報》。

截至2015年4月,《中華內科雜誌》第十屆編輯委員會有顧問7人、編輯委員147人、特約編委3人。

據2018年11月2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內科雜誌》共出版文獻6250篇;總被下載585644次、總被引87333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757、(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484。據2018年11月2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雜誌共載文7961篇、被引量為83301、下載量為826800、2015年影響因子為2.014。

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大內科工作者和全國人民一樣懷著政治熱情想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因此渴望獲得新知識,不斷提高醫療水平,把各自負擔的防病治病任務做好,保障人民的健康。為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當時南京中央醫院(今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內科的專家們組織了內科研究會,開展學術活動,隨後在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教育處的鼓勵和支持下,組成內科學報編輯部,於1949年10月創辦了中國第一本內科學專科雜誌——《內科學報》(月刊)。
1950年4月,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內遷重慶,《內科學報》改由華東軍區後勤衛生部教育處領導和出版發行。
1951年1月,《內科學報》起改由郵局發行。
1952年8月起,根據中央衛生部及出版總署公布的“關於調整全國醫藥衛生出版期刊的決定”精神,《內科學報》改由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出版。
1953年1月,《內科學報》改為《中華內科雜誌》,雙月刊,每期80面,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1958年起,增加篇幅,每期96面,增加論著性文稿的英文摘要;開始每期組寫一篇指導性文稿作為“編者的話”。在當時“左”傾思潮的影響下,雜誌轉載了全國寄生蟲病學術會議提出的“明年基本消滅血吸蟲病”,還刊出了編者的話,號召在一年內控制高血壓,這些都損害了《中華內科雜誌》的科學性。

兩度停刊

1960年起,全國進入困難時期,各種物資緊缺。6月,根據上極通知,《中華內科雜誌》與所有期刊一起停刊半年,重點檢查“泄密、浮誇、修正主義”問題;也有物資和紙張短缺等因素。
1961年1月,復刊。1963年起,每期改為80頁。
1964年起,改由中華醫學會出版。
1966年第6期起,開始轉載解放軍報社論、姚文元文章,第7期轉載“兩報一刊”的社論和按語12篇,完全改變了刊物的本來面目,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雜燴。同年8月本刊與絕大多數期刊一樣又奉命停刊,編輯室和編輯部均被砸爛,人員下放到江西省永修縣農村的“衛生部五七幹校”。

穩定發展

1976年1月,以“新一卷”面目(雙月刊,64頁)復刊。1981年起,由雙月刊再次改為月刊。
1982年起,按國家有關標準增加論著文章的文前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1986年起,推行法定計量單位。
1988年1期起,由原每期64面增為每期72面。
1980年起,因經濟困難,利用封三、封四刊出少量廣告。
1998年,雜誌從編排格式到版本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同年,首次編輯出版了英文版增刊。
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獲得了中國科協擇優支持基礎性和高科技學術期刊專項資助經費。
2001年,獲得中國科協擇優支持基礎性和高科技學術期刊專項經費資助。
2004年,每期改為80面;2005—2011年;改為88面;2012年,改為80面。
2007—2008年、2011—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
2008—2011年度,入選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示範項目(C類)。
2008年2月,中華醫學會與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獨家期刊資料庫合作協議,《中華內科雜誌》數字化出版由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獨家代理。
2009年,《中華內科雜誌》對稿件處理啟用中華醫學會信息管理平台上的遠程稿件管理系統;11月起停止接收通過電子郵件投稿和郵寄紙質稿件。
2011年7月,《中華內科雜誌》網站改版開通。
2012—2014年度,入選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期刊出版質量提升項目。
2014年12月,正式成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欄目介紹


主要欄目

《中華內科雜誌》以廣大內科醫師為主要讀者對象,重點報道內科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診療經驗,以及對內科臨床有指導作用,且與內科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辟有專論、內科論壇、論著、短篇論著、病例報告、講座、綜述、會議紀要、繼續教育園地、標準與討論、臨床病理(例)討論等欄目。

人員編製


截至2015年4月,《中華內科雜誌》第十屆編輯委員會有顧問7人、編輯委員147人、特約編委3人。
《中華內科雜誌》第十屆編輯委員會
職位姓名
顧問高潤霖潘長玉錢桂生阮長耿翁心華曾慶餘鍾南山
編輯委員陳江華陳康寧陳旻湖陳楠陳榮昌陳世倫陳香美
陳一強陳元仲程明亮丁文惠杜斌段麗萍樊代明
樊東升范建高范學工房靜遠付平高煒葛均波
管向東郭曉蕙郭藝芳韓雅玲何青侯凡凡侯鑒君
侯建明侯金林侯曉華胡大一胡波胡錦生(中國香港)胡品津
黃烽黃河黃曉軍霍勇賈繼東賈偉平康健
鄺守仁李春盛李存江李光偉李景南李南方李強
李太生李雪梅李延青李焰生李兆申厲有名栗占國
林江濤林三仁劉春風劉大為劉開彥劉啟發劉升雲
劉新光劉毅劉又寧劉正印陸菊明呂賓呂農華
馬朋林馬曉春馬壯繆曉輝母義明寧光牛俊奇
戚曉昆錢家鳴邱海波邱澤武任漢雲單忠艷邵宗鴻
沈志祥沈珠軍施秉銀施煥中石遠凱時立新孫凌雲
湯寶鵬湯旭磊唐小平滕衛平王邦茂王長征王辰
王椿王貴強王豪王堅王建祥王健王景文
王俊平王魯寧王擁軍王子平翁建平吳開春吳世政
吳學思席修明肖毅邢小平徐安定徐向進徐永健
許頂立嚴靜楊剛毅楊林花楊文英楊雲生葉平
於凱江於力余學清曾小峰曾正陪張抒揚張澍田
張志毅趙冬趙鋼趙明輝趙水平趙岩趙一鳴
趙永強周麗雅周盛年周晉鄒大進鄒和建鄒萍
特約編委谷成明劉國樹葉建平(美國)------------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中華內科雜誌》第十屆編輯委員會領導
職位姓名
名譽總編輯王海燕
總編輯賈偉平
副總編輯
侯鑒君、胡大一、黃曉軍、李太生、林三仁、劉大為、
劉又寧、王擁軍、曾小峰、曾正陪、趙明輝 

歷任領導

屆次姓名任職時間
內科學報徐采、尹醒1949年
第一屆譚壯1952年9月
第二屆張孝騫1956年
第三屆譚壯1961年
第四屆張孝騫1980年12月
第五屆翁心植1984年12月
第六屆羅慰慈1990年12月
第七屆羅慰慈1995年
第八屆王海燕2000年12月
第九屆王海燕2007年1月 

主要成果


出版發行

統計數據
從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內科學報》出版了4卷共39期,每期80面左右。1953年1月至1960年6月,《中華內科雜誌》共出版6卷80期,連同此前《內科學報》出版的4卷39期,合計共刊出文稿3642篇。1961至1978年,雜誌共出版80期,共刊出論文3104篇。
截至2015年4月,2003年以來,《中華內科雜誌》每年的刊出率維持在21.4%~28.3%;2003—2009年年來稿量1758~1921篇,2010年1464篇,2011年1575篇,2012年1601篇。
據2018年11月2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內科雜誌》共出版文獻6250篇;知網收錄了雜誌1994—2007年發行的168期。
據2018年11月2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華內科雜誌》共載文7961篇。
刊登內容
截至2015年4月,近10年雜誌每年組織的重點號均不低於10期,重點號往往是抓住當時本學科的熱點進行學術導向;在一些非常情況下,並進行及時調整,比如,針對2003年初全國多個省市突如其來的“SARS”,雜誌於2003年7期、8期連續組織了兩期重點,對SARS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成功救治經驗等予以報道,並刊登“臨床營養學有關專家對伴有營養不良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給予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的建議”;2008年“5.12”汶川地震,面對震后傷員救治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開闢“抗震救災專欄”,對地震后擠壓綜合征的內科防治、傷口感染、地震後患者抑鬱、焦慮及睡眠障礙等進行報道,同期發表了王海燕教授的專論“加強跨學科合作、深入分析和總結地震傷害中的醫療經驗”和陳香美教授的專論“提高對擠壓綜合征的認識建立多學科聯合的災難救治隊伍——汶川大地震救治啟示”。
2003—2012年,雜誌共刊出專論256篇,平均每期刊出2—3篇。這些文章多是對學術觀點的闡述,有些是針對當期某篇文章的點評,有些則是對當時臨床或科研中的現象的評論或指導性建議。如胡大一教授的“關注非精神心理專業科室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林三仁教授的“如何看待氯吡格雷與質子泵抑製劑的聯合用藥”、李光偉教授的“糖尿病達標治療中的低血糖不容忽視”、曾正陪教授的“應重視從高血壓人群中鑒別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王擁軍教授的“重視血管認知障礙”。
1989年,雜誌將“醫家自述”欄目改為“內科論壇”,2003—2012年10年間該欄目共發表102篇文章。
2003年以來至2015年4月,雜誌在“繼續教育園地”開展“關注血栓、減少血管事件”、“神經系統疾病伴發抑鬱焦慮障礙”、“臨床戒煙”、“腎素專題”、“關節炎專題”等10個系列講座,共載文52篇。先後刊出“代謝性疾病腎損害”、“急性腎衰竭防治”、“焦慮抑鬱”、“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感染”、“重症醫學鎮痛和鎮靜治療”、“消化道出血”等22個涉及內科10個專業的專題筆談,其中包含84篇講座。
2000年開闢“標準與討論”欄目,前3年刊出共識或指南不足10篇,進入2003年後其數量明顯增加,截至2012年12期10年間共刊出106篇,平均每年刊出近11篇。
雜誌創刊伊始即設立了“臨床病例(理)討論”欄目,每期至少刊出1篇。截至2015年4月,已刊出400餘例,其中2003—2012年共刊出129篇。1985年與1988年與天津科技出版社合作,先後出版2冊《內科疑難病例討論選編》;2003年底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合作,從1998年之後發表的臨床病例(理)討論病例中精選161例,按系統重新整理,並對每個討論之後請專家進行點評,總結出該病例的診斷思路,指出診治過程中的成功與失誤之處。
2003年1月值《中華內科雜誌》創刊50周年,同年第4期出版了創刊50周年專刊,刊登了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前衛生部長錢信忠及當時的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宗淑傑的題詞。刊首游蘇寧副總編輯與王海燕總編輯發表了“總編寄語”,“我與中華內科雜誌”欄目中,刊出了翁心植、羅慰慈、陳灝珠、陸道培、田庚善、賈博琦、張乃錚、趙鳴武、王世俊和趙金垣、張家塤11位老專家及張宏愷、孔華宇、武伯光3位老編輯部主任的署名紀念文章;武伯光和游蘇寧兩位主任回顧了“《中華內科雜誌》發展簡史”;同時刊登了丁雲秋等“《中華內科雜誌》近五年部分欄目引文分析”;侯鑒君等“《中華內科雜誌》讀者調查報告”。2003年1月,為慶祝《中華內科雜誌》創刊50周年,經過3年編輯並出版了《中華內科雜誌》50年全文光碟及50年全文目次及作者索引。
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雜誌於2009年第10期設“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專欄,發表了王海燕總編輯“與祖國同慶”、曾慶餘副總編輯“鐵肩挑道義妙手織文章——《中華內科雜誌》與祖國共進”及編輯部主任侯鑒君以編輯部署名的“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紀念文章。

收錄情況

《中華內科雜誌》被美國《Index Medicus》、Medline、荷蘭《醫學文摘》、CA化學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年、1996年、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資料庫收錄。

社會影響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顯示,《中華內科雜誌》2004—2011年總被引頻次逐年上升,2011年達4020次,在內科學類期刊排名3、4名;影響因子呈逐年降低,至2009年探底后近兩年回升趨勢,在內科學類期刊2004年排第5名、2009年第20名、2011年第10名;他引率保持在0.96~0.98,2007—2010年均為0.98。
據2018年11月2日中國知網顯示,《中華內科雜誌》總被下載585644次、總被引87333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757、(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484。
據2018年10月3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華內科雜誌》被引量為83301、下載量為826800;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來源數據顯示,雜誌的影響因子為2.014,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180名,在內科學(73種)中排第2名。

獲得榮譽


1997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對所屬雜誌進行第二次全國性評比中,獲優秀期刊二等獎。
1998年、1999年,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就中華系列雜誌的編輯質量進行評比,連續兩年獲得第一名。
2000年,在中國科協舉辦的“科技期刊出版知識競賽”中獲一等獎。
2001年,入選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中國期刊方陣”的“百種重點科技期刊”;獲中華醫學會優秀期刊一等獎。
2002年底,在國家和中國科協的期刊評獎中,獲得“第二屆國家期刊提名獎”、中國科協“優秀學術期刊一等獎”。
2003、2004、2006年,獲得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2005年,獲中國期刊界政府獎——第三屆國家期刊獎。
2005、2008年,2次獲得中華醫學會優秀期刊一等獎。
2010年,被評為中華醫學會優秀期刊。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1949年10月,《內科學報》 創刊,由當時衛生部副部長賀誠題寫刊名。
1953年1月,《內科學報》改為《中華內科雜誌》,刊名由當時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傅連暲題寫。
1976年1月,《中華內科雜誌》復刊以後,由郭沫若題寫刊名。
刊名
刊名

精神文化

• 辦刊宗旨
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中國內科臨床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內科學術交流。
• 辦刊方針
以大小城市醫師為主要對象,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幫助他們解決內科範圍的理論和技術問題,交流經驗。
• 總體設計與導向
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法令,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服務,是刊物總體設計和導向的出發點。總體設計的目的是使雜誌既能集中反映《中華內科雜誌》領域當代醫學的最新發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和滿足設定層面讀者的實際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和形成自己的風格與特色,以其巨大的吸引力強化《中華內科雜誌》的社會地位。

社會事件


1982年,《中華內科雜誌》首次在大連舉辦了肝炎專題座談會。1984年12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和衛生部科委病毒性肝炎專題委員會聯合召開了第三屆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1979年至2002年,雜誌共舉辦專題研討會數十次。
2008、2009年,雜誌先後舉辦過全國內分泌代謝疾病研究進展學習班、全國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及內科臨床新進展高級研討班,授課教師均為各領域的知名專家。
2009年9月,雜誌組織北京地區兩個學科的部分專家,就有關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診斷和治療問題進行座談。2012年10月又組織了炎症性腸病消化科及風濕免疫科專家學術交流會,與會專家就炎症性腸病的臨床問題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