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動心理學
策動心理學
策動心理學是由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所創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體系。麥獨孤認為心理學應是研究行為的實證科學,但他對行為的見解與J.B.華生是對立的。
策動心理學是在19世紀初新起的一種新的心理學理論體系,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所創建的。在1905年,他就先於行為主義者首倡心理學應是研究“行為”的實證科學。但他對行為的見解是與J.B.華生等人對立的。
麥獨孤認為行為並不等同於機械反射,更不能把行為歸結為由感官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弧的純物理過程。行為產生於身心交互作用,是一種心物過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二重變化;只有從知、情、意 3個方面才能對它做充分的描述,因為每種行為都含有對某事物的知,對此事物的情,和趨向或躲避此事物的意。故行為總是具有一定的非決定性和自由性。麥獨堅決反對機械的決定論。他認為策動和維持行為的動力是遺傳的本能。麥獨所謂的本能,乃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由自然選擇所提供的一種遺傳的心-物傾向。這種傾向決定他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對象,體驗一定的情緒,進行一定的動作,或者至少會體驗到進行這種動作的衝動。本能是行為的非理性的策動力。
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動的行為都在於奮力達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這種心理學理論系統最初就名之為“目的心理學”。他為了區別他所謂的行為和機械反射,曾為行為提出7個標誌:①活動的自發性(反對機械的S-R公式);②活動的堅持性(刺激消失,活動仍可進行);③活動方向的變異性;④情境產生改變,運動即行停止;⑤對出現新情境的準備性;⑥由於反覆,行為效果會有所改進;⑦機體反應的整體性(趨向目的)。由於機械反射缺乏這些標誌,故被排斥於行為之外。後來,他為了和行為主義者徹底劃清界限,竟於1923年在《心理學大綱》中,又把心理學說為“人心的科學”。
策動心理學
1930年,麥獨孤在為美國心理學家C.默奇森主編的《1930年各派心理學》所撰寫的論文中,正式將原來的“目的心理學”改稱“策動心理學”。他聲稱他今後更為困難的任務是要為用“策動的”這一形容詞所表明的更加激進得多的目的心理學進行辯護。這種心理學要求獨立自主,不受物理科學現行各種原理的約束。它斷言趨向目標的奮鬥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範疇,是一種不能機械地加以解釋或分解為機械序列的過程類型。他認為科學的未來發展會決定究竟物理科學是否也需要採用物理事件的“策動的”解釋,最終我們的自然科學也會是兩種:機械主義的和目的論的。麥獨孤早就認為機器之類的物品都是被安排好以實現一定的目的的,否則就不能說機器發生錯亂。
簡言之,麥獨孤的心理學理論在強調行為的趨向性和動機作用等等方面起過積極的作用。但他的策動心理學實質上已從原來的目的心理學演變為一種泛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哲學了。
策動心理學
目的心理學麥獨孤是策動心理學(hormicpsychology)的創始人。他主張人類和動物的行為是由目的所驅策的,所以自稱為目的心理學(purposivepsychology)。對行為的解釋,麥獨孤認為個體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他在1923年出版的《心理學綱要》一書中指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既不是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條件反射,也不是華生所研究的由刺激引起的反應,而是研究目的性的行為。因此一般稱麥獨孤的思想為目的心理學。麥獨孤認為目的性行為有五個特徵:
1.目的性行為是自發性的;
2.行為開始后即使引起行為的刺激消失,行為仍然繼續;
3.如目的性行為受阻,個體將變換其行為方式以達到目的;
4.目的達到之後,行為才會停止;
5.目的性行為因重複練習而增強。因此他認為嘗試錯誤式的行為是目的性行為,不是反射。
在強調行為的目的性的時候,麥獨孤指出目的行為與機械反射有7個方面的不同:
策動心理學
2、活動的堅持性:刺激消失,活動仍可進行;
3、活動方向的變異性;
4、活動與情境的關聯性:情境產生改變,運動即行停止;
5、對出現新情境的準備性;
6、效果的改進性:由於反覆,行為效果會有所改進;
7、機體反應的整體性(趨向目的)。
凡是同這些標準相吻合的活動就是有目的的活動,而機械反射則缺乏這些標誌,故被排斥於行為之外。由於他借希臘語中horme詞(意為“策動”),1923年麥獨孤將他的目的心理學改稱為策動心理學。策動心理學的問世帶動了社會心理學的廣泛發展。
策動心理學
1、知覺成分:指個體對某些特定刺激給予特別注意的先天傾向,如認識食物等。
2、行動成分:指個體的目的導向行為活動,在達到目的從而獲得滿足之前,行動不會停止,如覓食、求偶等。
3、情緒成分:指伴隨行動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如覓食得食而有愉快情緒,與敵人戰鬥而有忿怒情緒,因逃避而有恐懼情緒。
麥獨舉出12種本能,如覓食、母愛、逃避、好奇、合群、爭鬥、性驅力、創造、服從、獲取、支配、排斥等。認為這些本能以及它們的組合構成行為,本能可以是無限的。本能使機體驅向目標,每一種本能活動都有一定目的,都包含一個情緒內核,有一定的情緒相隨,如逃避與畏懼、爭鬥與憤怒、母愛與溫情相伴隨。麥獨孤還用本能-情緒說解釋群體心理。認為情緒增強是使群體凝聚的粘合劑。他把群眾過激行為視為初級本能與情緒作用的結果,這與G.勒龐的集群說類似。麥獨孤的本能理論,最早載於他1908年所出版的《社會心理學導論》,所以一般公認他是社會心理學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