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公元前27年1月16日-公元68年6月9日),羅馬帝國第一個世襲王朝,是羅馬帝國的建立者屋大維(奧古斯都)所屬的尤里烏斯家族藉由聯姻關係與克勞狄烏斯家族結合形成的王朝。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共傳五位皇帝,依次為:屋大維(奧古斯都)、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和尼祿。公元前27年1月16日,屋大維接受元老院賜予的“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結束,羅馬帝國建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隨之開始;公元68年6月9日,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尼祿自殺身亡,朱里亞·克勞狄王朝遂告終結,羅馬帝國進入“四帝之年”(四帝內亂期)時期。
前44年,愷撒遇刺,因愷撒並無合法且在世的子嗣,其遺囑中收屋大維為養子,指定他為繼承人,屋大維於是成為愷撒所屬的尤里烏斯家族的一員。前39年,屋大維與出身羅馬共和國名門望族克勞狄烏斯家族的政客提比略·克勞狄烏斯·尼祿之妻莉薇婭·德魯蘇拉結婚,莉薇婭此前與前夫已經育有兩子,即後來的皇帝提比略和德魯蘇斯,由此兩個家族因屋大維與莉薇婭的聯姻而結合。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中擊敗政敵馬克·安東尼與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后)的聯軍。前30年,屋大維入侵埃及,安東尼和女王先後自殺,托勒密王朝滅亡。至此,屋大維取得統一羅馬世界的統治權。
屋大維在結束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混亂與內戰後,於前27年1月16日,接受羅馬元老院賜予的尊號“奧古斯都(意為“神聖的”)”。此後,奧古斯都巧妙運用政治手腕,一面對外宣稱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首席元老(即元首,元首制由此而來)、最高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自稱“第一公民”、最高統帥(或譯作“凱旋將軍”、“大元帥”)。奧古斯都雖沒有正式稱帝,但是羅馬國家的政治制度實際上已經具備帝制的特點,皇帝已然成為獨裁統治者,獨攬軍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與專制君主無異,所以整個政府其實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故而,此事件在歷史上被公認為是羅馬帝國正式開始的標誌,羅馬共和國徹底結束。奧古斯都由此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
因為其崇高的地位和無上的權力,奧古斯都遂得以自行指定繼承人。由於經奧古斯都指定、具有其所屬的尤里烏斯家族血統的皇位繼承人相繼在奧古斯都在世時亡故,奧古斯都最終選擇妻子莉薇婭與前夫所生之子、屬克勞狄烏斯家族的提比略(14年-37年在位)為繼承人。而在奧古斯都與莉薇婭以後,兩個家族的後代也彼此聯姻結合,除提比略以外,此後相繼為帝的卡利古拉(37年-41年在位)、克勞狄烏斯(4年-54年在位)和尼祿(54年-68年在位),均身兼兩個家族的血統。後世歷史學家將尤里烏斯家族與克勞狄烏斯家族藉由聯姻關係結合而形成的這一統治家族稱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是羅馬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奧古斯都與朱里亞·克勞狄家族中成為羅馬皇帝的後繼者,從提比略起,經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到尼祿,一共五位皇帝在帝國初期相繼執政。此時期,羅馬帝國政權的發展趨勢是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逐步建立官僚體系,鞏固以皇帝為代表的羅馬大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
羅馬人盛行養子繼承製,每一任皇帝之間並不一定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例如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與其繼承者提比略就無血緣,第四任皇帝克勞狄烏斯與其繼承者尼祿雖有血緣,卻非父子。而之所以會被認定為同一王朝,乃是因為其姻親關係與收養養子作為繼承人,形成同一家族,這與中國一家一姓的概念是大相逕庭的。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共歷五帝,分別為奧古斯都、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和尼祿。
前27年1月16日-14年8月19日在位。
奧古斯都
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外孫,前44年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並收為養子。愷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與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后三頭同盟”。前42年與安東尼在腓力比之戰中打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卡西烏斯。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后在阿克興海戰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回羅馬後開始掌握一切國家大權。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前29年獲得“最高統帥”(Imperator,或譯作“凱旋將軍”、“大元帥”,“皇帝”一詞來源)稱號;前27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神聖的”)。此後著手改組羅馬政府,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
屋大維曾先後獲得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職銜,實為羅馬皇帝。屋大維為加強統治,對軍隊進行改革,實行雇傭兵制度;建立近衛軍,駐守羅馬和義大利,以保衛皇帝。對外繼續擴張,向西完成對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一線。他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他所採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14年8月,在奧古斯都去世后,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
14年9月18日-37年3月16日在位。
提比略
14年,奧古斯都駕崩,提比略繼承由奧古斯都締造的帝國,藉由聯姻關係,成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之繼承人。提比略個性深沉嚴苛,執政時期並不受到臣民的普遍愛戴。執政後期,由於黨派與家族之間的鬥爭、陰謀,使得他採用殘暴的手段對付政敵與親族。在羅馬古典作家的筆下,他的形象被定位為暴虐、好色。但近代學者根據帝國當年的安定景象與文獻銘刻等史料,重新為提比略翻案,認為提比略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由於與元老院與家族的關係緊張,26年,提比略退隱卡普里島,自此再未返回羅馬,但他從未放鬆對政局的控制。37年3月16日,提比略於卡普里島駕崩。
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
卡利古拉
卡利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號,意為“小軍靴”,源於他兒時隨其父日耳曼尼庫斯屯駐日耳曼前線時士兵為他穿上的軍靴。37年,皇帝提比略於卡普里島駕崩,卡利古拉經元老院認可,繼承提比略的所有權力,成為皇帝。卡利古拉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他在位時期,建立恐怖統治,神化皇權,行事荒唐、暴虐。由於他好大喜功,大肆興建公共建築、不斷舉行各式大型歡宴活動,帝國的財政急劇惡化。後來,他企圖以增加各項苛捐賦稅來減緩財務危機,引起帝國所有階層的怨恨。41年1月24日,卡利古拉被近衛軍大隊長卡西烏斯·卡瑞亞刺殺身亡。
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
克勞狄烏斯
克勞狄烏斯是意外而登基為皇帝的。41年,皇帝卡利古拉遭到刺殺后,近衛軍擁立這位克勞狄烏斯家族的中年男子,並受到元老院的承認而繼位為羅馬皇帝。他的統治力求各階層的和諧,凡事採取中庸之道,修補了卡利古拉時期皇帝與元老議員之間的破裂關係,提高行省公民在羅馬的政治權力,並興建國家的實業。後期史學家認為,羅馬帝國初期政治的中央集權統治形式,是在他的手中和平地轉移完成的。
54年10月13日,克勞狄烏斯去世,可能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
尼祿,全名 尼祿·克勞狄烏斯·愷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拉丁語: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原名 路奇烏斯·多米提烏斯·阿赫諾巴爾布斯或 尼祿·克勞狄烏斯·愷撒·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Lucius Domitius Ahenobarbus或Nero Claudius Caesar Drusus Germanicus)。羅馬帝國第五位皇帝,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後一位皇帝,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
尼祿
68年,高盧、西班牙諸行省先後爆發了反對尼祿的叛亂,尼祿在不明戰況的狀態下,以為深陷窮途末路的境地,遂倉皇逃離首都羅馬。元老院獲悉后當即宣判尼祿為“國家公敵”,承認率軍起義的西班牙行省總督加爾巴為皇帝。同年6月9日,尼祿被迫自盡。尼祿的死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由奧古斯都開創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至此終結。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每一任皇帝之間並非直接的父子關係,而是通過收養形成繼父子關係。但由於尤里烏斯家族與克勞狄烏斯家族的聯姻結合,自提比略以後每一任皇帝之間都存在血緣關係。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譜系
提比略被屋大維收養為養子,兩人本無血緣關係。提比略的父親為出自克勞狄烏斯家族的提比略·克勞狄烏斯·尼祿,母親為莉薇婭·德魯蘇拉,后提比略之母莉薇婭改嫁屋大維,提比略成為屋大維的繼子,尤里烏斯家族與克勞狄烏斯家族聯姻結合。
卡利古拉被提比略收養為養子;卡利古拉亦是提比略的侄孫:卡利古拉的父親日耳曼尼庫斯是提比略的胞弟德魯蘇斯的兒子;卡利古拉的母親大阿格里皮娜是屋大維的外孫女:大阿格里皮娜是屋大維的女兒尤利婭與阿格里帕的女兒。
克勞狄烏斯是卡利古拉的叔叔:克勞狄烏斯的哥哥是卡利古拉的父親日耳曼尼庫斯;克勞狄烏斯是提比略的侄子:克勞狄烏斯的父親德魯蘇斯是提比略的胞弟;克勞狄烏斯是屋大維的外甥孫:克勞狄烏斯的母親小安東尼婭是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與馬克·安東尼的女兒。
尼祿被克勞狄烏斯收養為養子;尼祿亦是克勞狄烏斯的侄孫:尼祿的母親小阿格里皮娜是克勞狄烏斯的哥哥日耳曼尼庫斯的女兒;尼祿也是克勞狄烏斯的繼子:尼祿的母親小阿格里皮娜后改嫁克勞狄烏斯;此外,尼祿還是克勞狄烏斯的女婿:尼祿的第一任妻子克勞狄婭·屋大維婭是克勞狄烏斯的女兒;尼祿是卡利古拉的外甥:尼祿的母親小阿格里皮娜是卡利古拉的妹妹;尼祿的父親格涅烏斯·多米提烏斯·阿赫諾巴爾布斯是屋大維的外甥孫:格涅烏斯·多米提烏斯·阿赫諾巴爾布斯的母親大安東尼婭是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與馬克·安東尼的女兒。
古代歷史家蘇維托尼烏斯(Suetonius)和塔西佗從元老院貴族階級的視角給予王朝五帝以負面評價。塔西佗在其著作《編年史》(Annuls)中對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歷史做出如下評價:"歷史家記載了古羅馬人民的成敗榮辱,但是歷史精英們不願描述並記錄奧古斯都屋大維的時代,直到日益盛行的奉承諂媚之風最終令他們被迫屈服。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和尼祿在位期間,歷史家出於恐懼而美化了歷史,但在這些帝王死之後,又出於憎恨而誇大了歷史"。
肖像 | 在位時間 | 英文名 | 中文名 | 全名 | 備註 |
奧古斯都 | 前27年1月16日-14年8月19日 | Augustus | 奧古斯都(屋大維) | 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 | 第一位羅馬皇帝 |
提比略 | 14年9月18日-37年3月16日 | Tiberius | 提比略 | 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 | |
卡利古拉 | 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 | Caligula | 卡利古拉 | 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 原名蓋烏斯·愷撒,卡利古拉為綽號,意為小靴子 開始羅馬皇帝自封為神的習慣 被刺殺 |
克勞狄烏斯 | 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 | Claudius | 克勞狄烏斯 | 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 可能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
尼祿 | 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 | Nero | 尼祿 | 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