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車
太平車
太平車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古舊車輛,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結晶,主要使用在中國平原地區。據《路史后紀》載:奚仲發明車輛,夏禹時期封奚仲為夏車正,主管天下造車之事。由於天中地區盛產造車的上乘之木“槐”,而將奚仲分封到這裡,並以奚仲五世祖少昊之名“摯”為其國名。奚仲父子率領族人到這裡后就地取材,廣納民智,在原有舟車的基礎上終於創製了四輪太平車曰“輿”。《管子·形勢篇》說:“奚仲之為車也,方圓曲直,皆中規距準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得,成器堅固”。據相關史料記載,太平車最早出現在宋代,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描繪有幾輛用四匹或兩匹健騾拉的太平車。太平車因其滾動平穩而得名。
太平車呈長方體,有車棚、車轂、車軲輪等主要構件。車身四周木板被鐵鉚和木楔固定,太平車長約217cm,寬約144cm。車的兩側各有兩個木輪子,每個輪子直徑為78cm,均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鐵瓦”圍鑲著輪邊,兩邊的車幫是雙木條,雙幫的縱底木之間卡著車輪的鐵質橫軸,不影響車輪在雙幫之間轉動。四個軲轆轉起來,行駛中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太平車
山東省流行的木製獨輪車
北方平原地區,流行使用獨輪車,各地形態有區別,在山東省,有比較統一的樣式,統一稱呼為太平車。
這種獨輪車,至少元朝時在河北省就已經定型,明朝建立以後,洪武二年從河北省棗強縣向山東移民,這種運輸工具也隨之流傳到山東,不同的農村雖然相距數百里,但式樣結構完全相同,就是同一祖源的緣故。
50年代之前的純木製太平車
50年代始改進的橡膠輪胎太平車
太平車
據說,清代在乾隆時開始才有此類材料講究的按摩器,供后妃在寢宮中使用,使用時可以自用或由宮女伺候,方便治療。在2006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清代宮廷生活》中顯示了三個不同質料的按摩器,其中一個在200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的AlanandSi-moneHartman珍藏玉器專拍中出現,成交價為38.4萬港元。
幕啟,在砍樂的中國民間器樂曲聲中,一個聰明、美麗的賣藝姑娘拉著一輛太平車上場,慈祥的老媽媽坐在太平車上觀賞風光,質樸憨厚的老爹爹一左一右的忙活著推車,這個賣藝人家欲趕廟會做點生意,正行走間,突然闖出一個手持官牌的縣府衙役,他要攔路搶劫民財,調戲賣藝女,老媽媽拿出車上的美酒佳肴,款待官府衙役。這個惡衙役是個酒色之徒,他一見賣藝女美如嫦娥,又有美酒佳肴好不歡喜,於是三大碗美酒一飲而盡。一見這陣勢,機智勇敢的賣藝人滿臉是笑地敬起酒來,左一碗,右一碗,惡衙役喝得爛醉如泥,待他拉住賣藝女的手欲行不軌時,賣藝女不甘受辱,在爹媽在幫助下,將惡貫滿盈的惡衙役推入河中……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花會“太平車”表現的故事情節。太平車由來已久,宋代時就已在中國民間流傳了,它世代相傳,久演不衰,時至今日,每逢新春佳節,在東、西、南、北、中神州大地下,到處可見到“太平車”在街頭巷尾頻頻演出。
中國民間藝術“太平車”,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之一,它還於1985年1月由河北省民間藝術團帶著《太平車》、《獅子舞》、《瘋秧歌》、《跑驢》、《紅綢舞》等中國民間歌舞藝術,先後到美國奧蘭多市的迪斯尼樂園和新加坡等國家訪問演出長達三個多月。美國和新加坡的觀眾看到這些中國傳統的民間歌舞倍加讚賞,他們用不同的語言讚歎“非常精彩!”“好極了!好極了”“真是難以想象”!有一位60多歲的美國婦女看了中國民間歌舞高興地說:“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美妙,這麼精彩的民間藝術!真是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