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炬

吳應炬

吳應炬,又名吳應鉅,筆名應炬。原籍廣東南海九江人,1926年2月7日生在廣州,后旅居澳門。現為越南歸國華僑。他是中國美術電影界的配樂高手、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曲組組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動畫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

家庭情況


父親吳仲旒是旅居越南海防市的愛國華僑,在海防市華人街開了一所兆昌出入口行。吳家在當地是大戶人家,有25個孩子,吳應炬排行第18位。因生母去世過早,從小便在家裡遭受冷落,也使吳應炬養成了孤僻、緘默、堅韌的性格。吳應炬幼年時期是在越南海防市度過的。開始就讀於時習小學,后就讀於華僑中學。隨後又在澳門培正中學讀書。在那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里,吳應炬親眼目睹許多僑胞被凌辱、遭屠殺、受迫害,連唱只歌的自由也沒有;一切權利都被剝奪了。

音樂夢想


吳應炬從小就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澳門上中學時,就對音樂有了濃厚的興趣。參加了一些歌詠社的活動,並在澳門組織過“音樂導報社”,演出了他的最初歌曲作品《青年戰歌》和《勝利進行曲》(郭任遠合作)等。中學畢業后,他想在音樂方面深造,但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伸入東南亞,連生活也難以維持,更不要說想學習音樂了。抗日戰爭結束后,吳應炬回到廣州讀書。因為怕父親的反對,斷絕經濟來源,吳應炬名義上是在廣州讀經濟系,實際上他考入了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讀音樂本科。
1946年考入了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本科學習作曲。僅讀了半年就被父親召回,先後回到了越南海防的商行和澳門的麵粉行當記賬員。此時他唯一的精神寄託是獻身於音樂活動。1947年後,吳應炬利用業餘時間組織了一些華僑青年成立了“越南海防市紅河音樂社”,並任社長和指揮;還在澳門組織了“彗星歌詠社”。並任領南中學合唱團的指揮,還兼教音樂。他曾不顧家庭的激烈反對,不顧法國殖民主義當局的一再警告。指揮“越南海防市紅河音樂社”演唱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及一些抗日進步歌曲等,並在1949年香港出版了大合唱組曲《紅河散曲》等。由於他的這些活動,法國殖民主義當局以“唱共產黨歌曲”為罪名,解散了“越南海防市紅河音樂社”,吳應炬並受到傳訊和監視、監禁,直到1950年被驅逐出境。1950年10月吳應炬回到祖國,考進了燕京大學音樂系(該系后併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后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作曲,1954年畢業後分配至中央電影局音樂處從事記錄片音樂的工作。1955年後調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任專職作曲。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曲組組長。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吳應炬便於電影音樂(美術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直至1987年退休。從事美術電影作曲三十餘年,幾十年來他創作美術片音樂多達八十多部,故事片音樂一部,紀錄片音樂二十多部。他以滿腔的熱情和忘我的工作,為祖國的電影音樂事業勤奮地耕耘著。

社會成就


吳應炬曾為《大鬧天宮》(上、下集)、《牧笛》、《鹿鈴》、《小蝌蚪找媽媽》(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猴子撈月》、《雕龍記》、《誰唱得最好》、《盲女與狐狸》、《十二生肖》、《一幅僮錦》、《火童》、《阿凡提·種金記》、《南郭先生》、《天書奇譚》(演奏: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指揮:韓中傑、曹鵬)、 《葫蘆兄弟》等八十餘部美術片和《大李、小李和老李》、《斷肢再植》《大有作為》、《捕魚的哲學》。等二十餘部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作曲。同時,創作有《夏天在青島》、《小熊組曲》、《金髮和銀髮》等管弦樂曲,第一套、第二套美術電影輕音樂交響曲《紅河》、電視劇音樂《雨林中的孩子》等。其中,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插曲《草原讚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音樂三等獎。音樂單獨獲獎的有《火童》,獲廠小百花作曲獎。《牧笛》、《雕龍記》等八部影片的音樂在國內外獲獎。在國內外獲獎的美術片有《阿凡提》、《大鬧天宮》(演奏:上影樂團 上海京劇院樂隊、新華京劇團樂隊、指揮:陳傳熙 張鑫海王玉璞)等十九部,並出版了聲樂套曲《僑聲曲》等。他的作品常根據劇情的需要,選擇民間音樂為素材,並吸收較新的外來技巧加以發展。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卻寫出了美國評論家斯通稱為“在中國聽到的 最妙的音樂”的《牧笛》(演奏:陸春齡、上海電影樂團、指揮:陳傳熙)。並且,貫穿全片的笛聲由中國一代笛子宗師,享有“魔笛”之美譽的陸春齡擔綱,更是經典。在後來的回憶中83歲高齡的陸春齡和動畫大師特偉談起了《牧笛》的創作經歷:“當時美術電影製片廠專職作曲吳應炬推薦了我來演奏。我一口允諾,二話沒說便投入了排練。”“那大熱天,在錄音棚里,大燈光下,大家汗流浹背,那執著貫注,現在想想還是那麼的振奮。”畫面上那悠揚舒展、高亢激奮的調門此起彼伏,牧童失牛、找牛,最後用笛聲戰勝喧囂瀑布的情節也一展無遺。“你聽,最後一段聲情並茂的主題曲的演奏將多少觀眾帶進深邃的藝術殿堂,令人身臨其境,陶醉其中。還記得否,那十分懂得音樂的西哈努克親王聽后竟不斷流淚說,‘此曲只應天上有,我從未聽過如此美妙的聲音’。”《草原英雄小姐妹》此曲作於1974年。樂曲開始描繪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及小姐妹在放羊時嬉戲的歡樂情景。中段運用左手在琴馬左側划奏,同時與右手在琴馬右側划奏相呼應,造成極其協和的效果,猶如狂風暴雪向大草原襲來。樂曲運用不同的技法表現了小姐妹為保護羊群英勇頑強的同暴風雨搏鬥的動人場面。末端主體再現,謳歌了小姐妹的高尚情操。吳應炬多次被評為全國先進兒童工作者(1960年)及上海市先進工作者,1978年被評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先進工作者。

發表的論文


《美術電影音樂主題創作》、《動畫片《大鬧天宮》音樂的風格主題和樂對使用問題》等論文。

參與作曲影片


九色鹿(1981)
紅石峰(1998)
十二生肖第八集雪白馬(1995)
十二生肖第十二集花尾狗(1995)
十二生肖第十集紅臉猴(1995)
十二生肖第十三集大耳豬(1995)
十二生肖第十一集五彩雞(1995)
十二生肖第五集長腳兔(1995)
十二生肖第三集大力牛(1994)
十二生肖第二集機靈鼠(1993)
十二生肖第四集(1993)
十二生肖第一集闖妖洞(1993)
葫蘆小金剛第六集除妖滅怪(1991)
快樂的買買提(1991)
種樹(1990)
葫蘆小金剛第五集花谷脫險(1990)
葫蘆小金剛第二集鬥法比武(1989)
葫蘆小金剛第三集迷夢迥旋(1989)
葫蘆小金剛第一集妖霧重回(1989) [1988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1989年獲第三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 童牛獎系列片獎、首屆中國影視動畫 節目展播三等獎]
草人(剪紙片)(1985年)
火童(1984年)
天書奇譚(1983年) [演奏:中央樂團、指揮:韓中傑 演奏:上海交響樂團、指揮:曹鵬]
盲女和狐狸(1982年)
鹿鈴(1982年) [第十三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度優秀美術片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
盲女與狐狸(1982年)
猴子撈月(1981年)
人蔘果(1980年)
老狼請客(1980年)
母雞搬家(動畫)(1979)
阿凡提·種金記(木偶)(1979)
天才雜技演員(木偶)(1979)
刺蝟背西瓜(剪紙)(1979)
兩張布告(木偶)(1978)
歌聲飛出五指山(木偶)(1978)
象不象(動畫)(1978)
火紅的岩標(木偶)(1977)
試航(動畫)(1976)
大櫓的故事(木偶)(1976)
革命兒歌好(歌曲)(1975)
帶響的弓箭(剪紙)(1974)
小八路(木偶)(1973)
山村新苗(1966)
我們愛農村(動畫)(1965)音樂設計
小林日記(剪紙)(1965) (演奏:上影樂團、指揮:宋光海)
集體有餘(動畫、未發行)(1964)
草原英雄小姐妹(動畫)(1964)
畫像(杖頭木偶)(1964)
大鬧天宮(動畫 上、下集)(1961(上集)、1964(下集))[上集於1962年獲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1963年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上下集於1978年獲第二十二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82年獲厄瓜多第5屆基多國際兒童電影節三等獎、1983年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臘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
牧笛(水墨動畫)(1963)
孔雀公主(木偶)(1963)
大李、小李和老李(電影)(1962)
小蝌蚪找媽媽(1960) (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
一幅僮錦(1959年)
雕龍記(1959年)
豬八戒吃西瓜(1958年)
誰唱得最好(1958年)
火焰山(木偶) (1958年)
金耳環和鐵鋤頭(木偶) (1956年)
我知道(1956年)
大紅花(1956年)
小熊的旅行(木偶) (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