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指數

衡量聯合國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

人類發展指數(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1990年人文發展報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聯合國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是對傳統的GNP指標挑戰的結果。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創立了人類發展指數(HDI),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數,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綜合指標,並在當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布。1990年以來,人類發展指標已在指導發展中國家制定相應發展戰略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之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都發布世界各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並在《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它來衡量各個國家人類發展水平。

根據近數十年的數據,挪威和澳大利亞一直穩居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兩個位置(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澳大利亞長期領先,此後挪威長期領先),第三位及以下的排名經常變化,但北歐國家、德國、加拿大、紐西蘭、美國、瑞士、荷蘭、韓國、新加坡都是近年來排名大致長期屬於前列的國家。

2016年12月1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發布《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報告,報告指出,廣州以人類發展指數0.869排名中國內地城市第一,北京、南京、瀋陽、深圳、上海居2至6位。

《2019人類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挪威位列榜首,中國香港地區與德國並列第4,中國內地排名第85位。

簡介


2014人類發展指數 數據分階
2014人類發展指數 數據分階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創立了人文發展指數(HDI),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數,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綜合指標,並在當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布。1990年以來,人文發展指標已在指導發展中國家制定相應發展戰略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之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都發布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HDI),並在《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它來衡量各個國家人類發展水平。
2016人類發展指數初評(十五等級分級法)
2016人類發展指數初評(十五等級分級法)
經過若干年的研究和設計,美國海外開發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了生活質量指數(PQLI指標),即用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識字率三項指標。HDI與PQLI成為世界通用的指標體系。

重要紀年

1990年
2015人類發展指數
2015人類發展指數
5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首次公布了人文發展指數(HDI),將經濟指標與社會指標相結合,揭示了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指出人文發展狀況,即人的健康長壽、受教育機會、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標的綜合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年度之間評估指數與排名差距過大,如:1990年中國被評為64位,而1994年以同樣方法計算,中國的位次卻降到94位。
1991年
在1991年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又增加了環境破壞和居民自由程度兩個因素。
1992年
199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23.52人民幣,人文發展指數為0.604,這在發展中國家並不算低,關鍵是要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
1993年
1993年,中國國際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幣值研究結果為:1元人民幣合0.83美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人文發展報告”》推算結果:1元人民幣合1.6美元;廣東省政府研究中心根據世界銀行ICP指數套入省內數據研究結果:1元人民幣合0.93美元。聯合國的《1993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1960年,佔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的收入為佔世界人口20%的最貧窮人收入的30倍。到1990年,這個差距增加到90倍。《1993年聯合國的人文發展報告》說:男女平等問題上已經辯論了許多年,女性進行了無數次的鬥爭,國家的法律作了不少修改,然而,沒有一個國家“對女性同對男性一樣”。199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文發展報告》稱“當今年代為“人民的年代”,提出“發展以人為中心,發展圍繞‘人’轉;而不是人以發展為中心,人圍繞‘發展’而轉。”該系列的閾值選取謹慎地參考了1993年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文發展報告》的統計結果和中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量化標準。
1994年
聯合國在《1994年人文發展報告》中指出:地區差距擴大及行政分割是導致國家分裂的重要原因。聯合國《1994年人文發展報告》列出了全球四個地區差距較大的國家,中國即是其中的一個國家。
1995年
1995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其《發展綱領》中宣稱:人民的幸福是發展的定義,人民的特徵決定持續的人文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從1995年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排序中選取高發展水平,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各五個,作為兩組樣本,另選四個國家作為待判樣本作距離判別分析。中國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發展比較落後,《人文發展報告》顯示,1995年世界人文教育和發展處於前三位的分別是加拿大、美國、日本,我國處於111位。同時指出:在許多情況下,有利的政治措施可以在資源缺乏的國家中改善婦女的人文發展。
1996年
199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稱,在過去的10多年中,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增長了4倍。1996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1965—1980年間,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約為2億,而1980—1993年,這個數字上升為10億。
1997年
發展中國家的農村貧困問題。
根據1997年6月公布的《人文發展報告》,在全世界近60億人口中,約有13億人,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即使在那些最富裕的國家,也生活著1億窮人,3700萬失業者。
設在伊斯蘭堡的人文發展中心1997年發表了前世界銀行行長、巴基斯坦財政部長馬赫布卜·哈克的《關於南亞社會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人文發展”的角度提出“人文貧困”的概念。
1998年
富人和窮人的開銷:《人文發展報告》顯示,1998年全球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開銷接近24萬億美元,消費者從未像今天這樣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須是富有的少數人中的一員;1998年9月9日《人文發展報告》宣布:一名1998年在美國、法國或英國出生的嬰兒,在一生中消費、浪費和造成的污染將超過在發展中國家出生的50名嬰兒:”由於燃燒礦物燃料所產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國每年為21噸,而在中國每年只有3噸”。
1999年
1999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世界化或全球化為人類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只有伴隨著更好的管理,這些機會才會變成現實;佔世界總人口最富裕的20%和最貧窮的20%之間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0年為60∶1,1999年為74∶1;英國是人口增長相對緩慢的61個國家之一,為了使人口增長保持穩定,每位英國婦女必須生育2個孩子;市場競爭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證,但不一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證。
2000年
聯合國2000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了人口受教育程度與技術發展的關係,首次列入了技術領先的指數。並認為中國只要有效地去解決和提高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發展指標,就有可能提高全國總體平均水平,進而能在2000年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含義下的較高的人文發展指標。
2001年
2001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2001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39;將世界各國國民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等與國民素質關係密切的指標,合成為人文發展指數;我國人文發展指數0.718,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發展水平。
2004年
2004年世界人文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56,瑞典和澳大利亞分別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2006年
報告根據各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人均收入、成人識字率、各級學校入學率等數據,制定出“人類發展指數”,對各國的人類發展水平做了排名。在有數據統計的175個聯合國會員國及香港、巴勒斯坦兩個地區中,屬於人類發展高水平的有63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的有83個國家和地區,低水平的有31個國家。挪威、冰島、澳大利亞分列前三名,中國名列第81位,屬於中等發展水平,而中國香港地區名列第22位,已躋身於高水平國家和地區之列。
2009年
通常人們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達國家,都是用人均GDP來界定,但單獨用人均GDP顯然存在很多缺點,首先是人均GDP很不穩定,受匯率、物價等影響而波動很大,其次人均GDP也只代表了經濟水平,而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全面發展水平。對此,聯合國的開發計劃署編製了“人類發展指數”,用以取代單一的人均GDP衡量體系。“人類發展指數”由三部分內容構成,包括“健康長壽”、“教育獲得”和“生活水平”,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獲得、生活水平,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通過公式將這三方面的指標組合起來,計算出各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以此來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達國家,就比較全面客觀了。
按照“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9為發達國家,超過0.85為準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預備隊),可以看出,到2009年,世界已經有37個發達國家(比2008年增加4個)和16個准發達國家。新增的4個國家是卡達、捷克、巴貝多和馬爾他,新增的3個准發達國家是:安提瓜和巴布達、墨西哥、哥斯大黎加。
2009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772,位列182個國家中的第92位。
2010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1月4日隆重推出了紀念首份《人類發展報告》發布二十周年特刊——《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對1970年至2010年間的人類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評價。報告顯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健康、教育以及基本生活標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進步最快的地區是東亞,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為首。
2011年
挪威、澳大利亞、荷蘭分列第1至第3位。而非洲國家剛果(金)、尼日和蒲隆地排在有統計數字的178個國家中的倒數后三位。中國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位於第101位,屬於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國家。
2012年
中國位於101位,與2011年持平。
排名位列前十位的國家分別是挪威、澳大利亞、美國、荷蘭、德國、紐西蘭、愛爾蘭、瑞典、瑞士、日本。這些國家的HDI排名均比其人均國民收入排名要高。列末后的則是尼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莫三比克等國家,它們的HDI排名一般低於其人均國民收入排名。其他三個金磚國家俄羅斯、巴西、印度排名分別為55位、85位和136位,南非(暫未統計)
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HDI為0.699,比2011年提升了0.004,在1980年的0.407的基礎上取得了顯著進步,年平均增長率為1.7%。持續高於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國家平均值0.683以及金磚四國平均值0.655。
在人類發展指數的各指標中,中國人口的出生時預期壽命比1980年增加6.7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3.8年,預期受教育年限增加3.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自1980年來大幅增加,增幅為1416%。
2013年
2014年人類發展報告發佈於2014年7月24日,實際上是在2013年數據的估計基礎上編製的。與2013年報告(2012年數據)相比,中國的HDI值提升了0.020為0.719,排名從101提升至91名。
不可不提的是,這是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有統計以來,首次從中人類發展指數,跨入高人類發展指數。
2017年
聯合國安理會5大常任理事國(中俄美英法)、7大工業國(G7、德美法英日意加)、金磚5國(中俄印巴非)及20國集團(G20,以上國家及澳、印尼、墨西哥、沙特、土耳其)的排名依次為:
澳大利亞第3;德國第5;加拿大第12;美國第13;英國第14;日本第19;韓國第22;法國第24;義大利第28;沙特第39;阿根廷第47;俄羅斯第49;土耳其第64;墨西哥第74;巴西第79;中國第86;南非第113;印尼第116;印度第130位。

編製原則

①能測量人類發展的基本內涵。
②只包括有限的變數以便於計算並易於管理。
③是一個綜合指數而不是過多的獨立指標。
④既包括經濟又包括社會選擇。
⑤保持指數範圍和理論的靈活性。
⑥有充分可信的數據來源保證。

構成公式

人類發展指數由三個指標構成: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DP的對數。這三個指標分別反映了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

計算指標

HDI 三個維度,四個指標
HDI 三個維度,四個指標
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
教育獲得:用成人識字率(2/3權重)及小學、中學、大學綜合入學率(1/3權重)共同衡量;《2010人類發展報告》中對其進行了修改,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識字率,利用預期受教育年限(即預期中兒童現有入學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時間)取代了毛入學率
生活水平: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2010人類發展報告》中採用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取代GDP來評估。

指標要求

每個指標設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出生時預期壽命:25歲和85歲;
成人識字率:0%和100%;為15歲以上識字者佔15歲以上人口比率。
綜合入學率:0%和100%;指學生人數佔6至21歲人口比率(依各國教育系統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

計算公式

2009年之前的計算公式:
指數值=(實際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預期壽命指數=(LE-25)/(85-25)
教育指數=(2/3)XALI+(1/3)XGEI
成人識字率指數(ALI)=(ALR-0)/(100-0)
綜合粗入學率指數(GEI)=(CGER-0)/(100-0)
GDP指數=[log(GDPpc)-log(100)]/[log(40000)-log(100)
其中,以上出現的字母縮寫含義如下:
LE:預期壽命
ALR:成人識字率
CGER:綜合粗入學率
GDPpc: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
1966年數據,白色為未獨立國家
1966年數據,白色為未獨立國家
2010年新的計算方式:
1.預期壽命指數(LEI)=(LE-20)/(83.2-20)
2.教育指數(EI)=(√(MYSI×EYSI)-0)/(0.951-0)
2.1平均學校教育年數指數(MYSI)=(MYS-0)/(13.2-0)
2.2預期學校教育年數指數(EYSI)=(EYS-0)/(20.6-0)
3.收入指數(II)=(ln(GNIpc)-ln(163))/(ln(108211)-ln(163))
而HDI值為三個基本指數的幾何平均數
LE:預期壽命
MYS:平均學校教育年數(一個大於或等於25歲的人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數)
EYS:預期學校教育年數(一個5歲的兒童一生將要接受教育的年數)
GNIpc:人均國民收入

最新發展


HDI在方法論上吸取了PQLI合理的內核,又增補了人均GDP,並用PPP($)進行換算,在知識變數中增加了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可以說HDI把PQLI向前大大發展了一步。而且,自公布以來,HDI在構建及各變數最大、最小值的選擇上,還在不斷完善和變化。
首先,上述報告中的在校平均年限變數已被組合的小學、中學、大學註冊率取代。其主要原因是,計算平均上學年限的公式複雜,而且需要大量的數據,然而,有關平均上學年限的數據未被任何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提供技術註釋。此外,該報告中計算上學年限時所用的收入折扣計算方法與《1994年人類發展報告》所使用的方法相同,儘管這種方法常被用於評估分析,但不總是受歡迎。綜合註冊率克服了這兩方面的問題。它能很容易地顯示出對24歲以下人口的識字率的評估。
其次,最小收入值已從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200美元修正到100美元。進行這次修正的原因是,在構建各國GDI時所觀察到的女性收入最小值為人均100美元,因此100美元便作為較低目標值。運用這個最低值建立總HDI,以保持HDI和GDI之間在構建上的一致,並保證兩組指數之間的可比性。對HDI來說,這個修正只是微不足道的,對HDI值的影響因而也很小。

揭示內容


人類發展指數從動態上對人類發展狀況進行了反映,揭示了一個國家的優先發展項,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制定發展政策提供了一定依據,從而有助於挖掘一國經濟發展的潛力。通過分解人類發展指數,可以發現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預警。
優點
①人類發展指數用較易獲得的數據,認為對一個國家福利的全面評價應著眼於人類發展而不僅僅是經濟狀況,計算較容易,比較方法簡單。
②人類發展指數適用於不同的群體,可通過調整反映收入分配、性別差異、地域分佈、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HDI從測度人文發展水平入手,反映一個社會的進步程度,為人們評價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局限性
首先,人類發展指數只選擇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實際人均GDP三個指標來評價一國的發展水平,而這三個指標只與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有關,無法全面反映一國人文發展水平。其次,是在計算方法上,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如將九個國家的官方貧困線收入4861美元作為實際人均GDP的理想值,而對實際人均GDP水平超過4861美元的那些國家,按照公式計算,這些國家人均GDP的比值將小於0。這樣,按HDI的公式計算,這些國家的HDI值將大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計算的HDI的最大值。為此,開發計劃署將這些國家的人均GDP設為0,這種處理方式無疑低估了人均GDP高於理想值的那些國家。
再次,HDI值的大小易受極大值和極小值的影響。因為HDI是採用將實際值與理想值和最小值聯繫起來的方式,來評價相對發展水平的。所以,當理想值或最小值發生變化時,即使一國的三個指標值不變,其HDI值也可能發生變化。
改進意見
2014人類發展指數世界分布圖
2014人類發展指數世界分布圖
鑒於存在以上局限性,專家們建議,為確保HDI值準確全面地反映現實,計算HDI時應增加更多的變數,並建立非綜合指數。因為綜合指數難以確定權重。建議對不同國家制定不同的人類發展指數參照值。現在的人類發展指數只測量最基本的人類成就,如壽命、教育等,對於已經超過這一階段的工業國家應制定不同的指數,以能夠把握特別是工業國家社會經濟進步的完整範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以該指標為參照,確定對發展中國家的分配和援助標準。許多發展中國家擔心人類發展指數對它們獲得援助和國際資金有影響。因而建議改進分配標準和援助條件。

歷年之最


以下是報告發布年份,不是數據年份,如2006年的報告中所使用的是2004年的數據。
挪威:18次,加拿大:11次,日本:2次,澳大利亞;1次,冰島:1次,瑞士:1次。
2018年---挪威
2017年---挪威
2016年----挪威
2015年---挪威
2014年----挪威
2013年----澳大利亞
2012年----挪威
2011年----挪威
2010年----挪威
2009年--挪威(HDI=0.971)
2008年--挪威
2007年--冰島(HDI=0.968)
2006年--挪威(HDI=0.965)
2005年--挪威(HDI=0.963)
2004年--挪威(HDI=0.956)
2003年--挪威(HDI=0.944)
2002年--挪威(HDI=0.942)
2001年--挪威(HDI=0.939)
2000年--加拿大(HDI=0.935)
1999年--加拿大(HDI=0.932)
1998年--加拿大
1997年--加拿大
1996年--加拿大
1995年--加拿大
1994年--加拿大
1993年--日本
1992年--加拿大
1991年--日本
1990年--加拿大
1988年--挪威
1987年--挪威
1986年--挪威
1985年--加拿大
1984年--挪威
1983年--挪威
1982年--挪威
1981年--加拿大
1980年--瑞士

中國情況


2000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為0.591,低於0.641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公布人類發展指數的17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11位;2018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上升至0.758,在公布人類發展指數的18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八十五位,較2000年提高26位,是同期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並成為1990年引入該指數以來,世界上唯一一個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