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瘤
筋瘤
筋瘤是以筋脈色徠紫、盤曲突起如蚯蚓狀、形成團塊為主要表現的淺表靜脈病變。《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筋瘤好發於下肢,相當於西醫下肢靜脈曲張交錯所形成的靜脈團塊。臨床表現:早期感覺患肢酸脹不適和疼痛,站立時明顯,行走或平卧時消失。瘤體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經壓迫或結紮後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膚萎縮,顏色褐黑,易伴發濕瘡和臁瘡(慢性潰瘍)。方葯:曖肝煎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 英文名稱:Sinew Tumo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常見病症:勞倦傷氣、寒濕凝聚、血瘀氣滯
● 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外科正宗·疽毒門·癭瘤論》)
● 以好發於下肢,色暗紅、青筋壘壘,或盤曲成團為主要表現的瘤。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中醫外科學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辨別證候,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筋瘤是瘤病的重要內容。
● 筋瘤,臨床特點為靜脈擴張彎曲,常見於下肢,久站者或孕婦好發,色青紫,青筋壘壘如條索,或盤曲成團,或狀似蚯蚓。
● 患側肢體感覺疼痛、墜脹,立位明顯,平卧位或行走時緩解。久病患者可見皮膚萎縮,瘤色加深,本病好繼發濕瘡、臁瘡。
● 中醫學認為,久站久立或負重的工作者或多次懷孕的婦女,勞倦傷氣,氣血壅滯於下肢;
● 或突感風寒、涉水淋雨,寒濕侵襲,凝結筋脈,筋攣血瘀;
● 或外傷筋脈,瘀血凝滯,阻滯筋絡,筋脈縱橫,結成筋瘤。
● 證見勞倦傷氣者,伴見乏力氣短,脘腹墜脹,腰酸,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
● 證見寒濕凝筋者,伴見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弦細;
● 證見外傷瘀滯者,舌有瘀點,脈細澀。
● 日常調護上,久站負重工作者或分娩后的女性,應適當加強下肢鍛煉,休息時多抬高下肢,勞逸結合,同時配合按摩下肢使氣血通暢;
● 盡量避免手足關節等外傷;
● 筋瘤患者遵醫囑穿醫用彈力襪或可用彈力繃帶包紮;
● 併發濕瘡者應積極治療,避免搔抓破潰引起感染。
● 《靈樞·刺節真邪》就有名為“瘤”的疾病,後世醫書也多有論及,《外科正宗·卷之二 上部疽毒門·癭瘤論》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等。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