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高壓
氣象術語
冷高壓,又稱冷性反氣旋,氣象術語,按照靜力學關係,冷高壓的強度隨高度減弱,到高空則轉為冷低壓。所以,它是一種比較淺薄的天氣系統,平均厚度不超過3km。
冷高壓常出現在高空槽的後下方,由於槽后的質量輻合,可使其下面的高壓得以維持和加強,並受高空氣流的引導而移動。在槽后西北氣流的引導下,使整個高壓系統南下,或分裂成幾個高壓而南下,其中強的高壓南下可形成一次寒潮過程。
1.寒潮冷高壓次數有年、月、季的明顯變化。
2.寒潮冷高壓主要出現在亞洲大陸中部, 有兩個中心, 主中心在50~55°N , 95~100°E , 中心位置在季節上沒有變化, 但數值上有變化。次中心在俄羅斯的鄂木斯克南方,範圍和數值均小。
3.冷高壓中心氣壓值頻數呈正態分佈。強高壓位置與高壓主要中心位置一致, 弱高壓則分佈在中國東部及沿海地區, 還有歐洲地區。
4.冷高壓生成區有兩個, 一個在太梅爾半島, 一個在歐洲東部到新地島。
5.冷高壓移動路徑以自西向東為主, 有3 條北方來的路徑補充, 另外在冬季還有一條東北路徑。從高壓分佈中心向東和東南各有一條爆發時高壓移動的路徑。
它出現在冷空氣團控制的地區,常大到數千公里,多在冰雪覆蓋的極地或高緯度地區形成。
冷高壓形成於冰雪覆蓋的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冷性高氣壓。北半球的冷季多形成於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地區,暖季多形成於北極地區。
冷高壓主要出現在亞洲大陸中部,有兩個中心:主中心在50-55°N,95-100°E,次中心在鄂木斯克南方。高壓移動路徑以自西向東為主,北方有4條路徑補充,寒潮爆發時間向東偏南和東南方各有一條移動路徑。
冷高壓是淺薄天氣系統,因此在天氣圖上一般是地面和低層表現為一高壓,它的中心氣壓在東移南下以後進入中國就開始逐步降低,一般到達中國中原地區只有1020hPa左右。
(1)分裂南下:高壓中心停留在蒙古國和中國內蒙一帶,而分裂出一個高壓中心南下,東移入海,這就是分裂南下。
(2)補充南下:如果已經分裂了一個高壓中心,很快後面又有一個中心南下,同時有明顯的副冷鋒,此稱為補充南下。這時表示隨補充的冷空氣南下,還要有明顯的天氣變化。
(3)擴散南下:但有時補充下來的冷空氣不強,或與前面的冷空氣差異不大,無明顯的副冷鋒,冷空氣逐漸向南擴展,一般稱為擴散南下,特別是當冷空氣活動不強時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在晚秋,冬、旱春季節,勢力強大的冷高壓入侵中國常會造成劇烈的寒潮天氣。冷高壓的前部有冷鋒為先導,冷鋒過後,冷高壓主體控制下的地區為晴朗少雲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