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油田
位於山東省桓台縣馬橋鄉境內的油田
金家油田位於山東省桓台縣馬橋鄉境內,轄區面積約24平方千米。1974年12月以前,由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勝利採油指揮部管轄;1975年1月至1985年12月,由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濱南採油指揮部管轄;1986年1月至1999年9月,由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純梁採油指揮部(1989年6月後更名為勝利石油管理局純梁採油廠)管轄;1999年10月至2003年6月,由勝利石油管理局純梁採油廠、勝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業公司、勝利石油管理局東勝精攻石油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管理;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由勝利石油管理局井下作業公司、勝利石油管理局東勝精攻石油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管理。
金家油田位於濟陽坳陷東營凹陷南斜坡,南靠魯西隆起,北接正理庄油田,構造簡單,南高北低,是被斷層控制的扁平鼻狀構造。主力含油層系沙一段、沙二段,地層遭受剝蝕與上覆館陶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油藏類型為岩性—地層油藏;儲層比較發育,物性好,沙一段平均孔隙度35%、平均空氣滲透率1056毫達西,沙二段平均孔隙度35.3%、平均空氣滲透率1085毫達西;儲層岩性複雜,有細砂岩、粗粉砂岩、生物碎屑砂岩;儲層強水敏,水敏指數在0.60~0.80之間;原油性質變化大,且具有高密度、高黏度、低含硫、低凝固點的特徵,地面原油黏度162~3069毫帕·秒,地面原油密度0.9540~0.9869克/立方厘米,含硫0.21%~0.31%,凝固點-22~-4攝氏度。
金家地區1964年開始地震勘探,用“五一”型地震儀完成地震連片測量,測線為600米×600米。利用T、T地震反射標準(志)層構造圖,1965年7月,部署鑽探第一口探井——通17井。1965年9月,試油沙四段井段1426.60~1521.30米,油層6層5米,日產油量0.20噸;1965年10月,試油沙一段、沙二段井段856.40~995.30米,13層16米,日產油量1.70噸;1966年10月,擠活性油抽汲,日產油量4.60噸,標誌著金家油田發現。同期部署通19井,試油沙一段3層6米,酸化後日產油2.20噸,累計產油109.30噸。之後,由於地震資料質量差,構造形態不清,勘探進展緩慢。1971年至1972年,先後部署通33井、通37井等6口探井,除通37井、通58井外均見到油氣顯示,對油田構造、儲層、油藏類型有了進一步認識。1982至1984年,對油田進行大規模鑽探,先後部署金1井、金2井等12口探井,除通60井、金3井、金21井外,其它探井都電測解釋油層,試油獲日產0.20~4.60噸工業油流。
油田開發歷經產能建設、恢復生產及滾動新建產能兩個階段。1988年7月至2001年7月為產能建設階段。在經歷20多年詳探對構造、儲層、產能等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1988年7月,採取“分批部署、逐步認識、全面完善”的指導方針,首先在金9塊進行產能建設,鑽新井30口,投產12口井。由於油稠、出砂、缺乏配套抽稠工藝,油井平均日產油小於1噸,生產不到2個月全部關井,未建成產能。1991年4月,在金10塊2口老井蒸汽吞吐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對該塊進行產能建設,採用蒸汽吞吐工藝,投產油井93口,建成10萬噸年產油能力,標誌金家油田正式投入開發。由於該油田是薄互層油藏,純總比低(0.27),蒸汽吞吐第三周期油氣比已降至0.30,開發效益變差。為尋找有效的開採方式,1993年8月至1996年10月,對油井金10-11-5等三個井組進行了火燒油層吞吐試驗,開井后因無產能而關井。1999年4月,因該塊蒸汽吞吐周期油汽比小於0.20,加上當時國際油價較低,81口油井因蒸汽吞吐開採無效益而停產,只開12口油井依靠餘熱進行常規採油,至1999年12月全部關井。至2001年7月,金10塊投產油井93口,累計吞吐215井次,累計注蒸汽63.20萬噸,累計採油17.10萬噸,累計油汽比0.27。配套建成注汽站兩座,投蒸汽發生器3台,每台設計注蒸汽能力23噸/小時。
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為恢復生產及滾動新建產能階段。隨著國際原油價格進一步攀升,原來無效益開採的井又有了開採價值。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陸續在金9塊中部金9井-通17井區沙一段,恢復老井11口,新鑽井3口,建成年產油能力0.75萬噸。通過拔繞絲、補孔上返等措施恢復金10塊的油井61口,恢復年產油能力2.50萬噸;並在西南部沙二段油層和儲量比較集中、原油黏度相對較小的區域,應用叢式井組完鑽18口新井,採用水力噴射泵排砂採油工藝投產,建成年產油能力1.44萬噸。
金家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