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
代碼識別碼
個人身份識別碼(英語: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縮寫為 PIN),又譯為用戶個人識別號碼,常被稱為PIN碼(PIN number),是一串數字構成的通行碼,用來認證使用者身份,授權他進入系統。常用於ATM卡與信用卡系統中。
在1966年,詹姆斯·古德菲洛發表了個人身份識別碼以及自動提款機專利。1967年,巴克萊銀行在倫敦布署了第一個自動櫃員機(ATM)系統,首次應用個人身份識別碼,使用在支票上,用機器可辨讀的格式,來辨識使用者的身份。
手機配有一個或多個密碼來防止他人未經許可使用手機。PIN 碼和 PUK 碼就是用於保護手機卡的。
大多數情況下,網路運營商或服務供應商可以提供有關 PIN 碼和 PUK 碼。
最常用的密碼是 PIN 碼 (個人識別號碼),您可以自己設置 PIN 碼並按照用戶手冊中的說明,在手機的設置中啟用或禁用 PIN 碼。
PIN2 碼是為特定的手機功能提供第二層保護的 PIN 碼。其作用方式與 PIN 碼相同。
如果多次錯誤輸入 PIN 碼,則手機會要求輸入PUK 碼 (個人解鎖碼)。PUK碼是由您的網路運營商或服務供應商提供的 8 位數密碼。
請與網路運營商或服務供應商聯繫,查詢 PIN 碼或 PUK 碼。如果您已經諮詢了服務供應商且提供的密碼仍然無效,則需向網路運營商或服務供應商申請補辦一張新的手機卡。
SIM卡PIN碼、PIN2碼,PUK碼和PUK2碼四種密碼的關係
所有的移動用戶SIM卡密碼分為PIN碼、PIN2碼,PUK碼和PUK2碼共四種,這四種密碼的初始碼都是由提供SIM卡的運營商提供的,四種密碼的關係如下:
就是手機卡的個人識別密碼。運營商設置的原始密碼是1234或0000。如果啟用了開機PIN碼,那麼每次開機后就要輸入4位數PIN碼,PIN碼是可以通過手機修改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錯誤輸入三次PIN碼,手機會自動鎖卡,並提示輸入PUK碼解鎖,因此,如果自行修改了PIN碼,一定要牢記。
由8位數字組成,這是用戶無法更改的。當手機PIN碼被鎖,並提示輸入PUK碼時,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因為PUK碼只有10次輸入機會,10次都輸錯的話,手機卡將會被永久鎖死。部分手機卡的PUK碼是用戶在購卡時隨卡附帶的,而另一部分則需要向網路運營商索要。
pin
1、如果PIN碼被鎖且不知道PUK碼,千萬不要隨便輸入,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致電手機卡所屬運營商的服務熱線查詢,或帶機主本人有效證件到當地運營商營業廳查詢PUK碼來解鎖。該項服務是免費的。
2、自助查詢PUK碼
1)我們在辦卡的時候,卡套背面就附有puk碼。所以,如果保留這個卡的話,以後就可以直接在卡套上面獲得。
2)打開手機營業廳,登錄后,搜索PUK碼查詢,就會出現當前手機號的PIN碼&PUK碼信息。
是設定手機計費時使用的。手機上如果顯示“PIN2碼限制通話”,可能是由於您開啟了PIN2碼的相關功能,但由於網路暫不支持PIN2碼的相關功能,即便開啟也不能使用其功能。如不慎將PIN2碼鎖死,也不會影響手機的正常使用,請您攜帶機主的有效證件到歸屬地運營商營業廳辦理免費解鎖服務即可。
P是Positive正極,I是Input信號輸入,N是Negative負極。還有一種可能就是PIN結的二極體,屬於快恢復二極體,它的內部結構與普通PN結管不同,它屬於PIN結型,就是在P與N中間增加了基區I,構成PIN結,因為基區很薄,反向恢複電荷很小,所以PIN二極體的反向恢復時間短,正向壓降低,反向擊穿電壓高。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卡產品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逐漸擴大,智能卡機具的安全性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其遭受到攻擊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典型的一類攻擊就是通過對輸入設備的攻擊來竊取個人身份識別碼(PIN,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為對抗欺詐事件,防止上述攻擊的發生,金融領域中使用的大量智能卡是基於持卡者身份識別功能以及卡校驗功能為一體的系統,即通過持卡者將金融智能卡插入讀卡器並輸入個人身份識別碼(PIN)來完成。為安全實現這些功能,消費者PIN碼和鑒別系統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必須得到保證。
智能卡在金融系統中的應用
銀行卡是由金融機構發行的、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按照卡片信息載體的發展歷程,銀行卡經歷了磁條卡起源和發展、IC卡引入以及IC卡發展的三個階段。由於磁條卡只由背面的磁條記錄卡號、姓名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帳戶信息,給利用偽造卡進行欺詐帶來可能性,因而磁條卡越來越不能滿足廣泛應用帶來的安全性要求。智能卡便是在IC卡發展階段出現的一類具有存儲容量大、安全技術好等優點的IC卡,智能卡也稱為CPU卡,已應用於多個領域,尤其在金融業方面。隨著智能卡性能的日益提高、功能的日益完善,為降低不斷增大的磁條卡應用風險和更好的拓展銀行業務,在1993年,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信用卡國際組織就開始共同制訂用於付款業務的智能卡通用規範平台,最新版本EMv2000考慮了多應用的需要,更加完善了IC卡的安全體系,使之建立在非對稱密鑰體系與對稱密鑰體系相結合的基礎上。
智能卡之所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原因除其自身從設計、製造到封裝等各生命周期所具有的物理安全特性之外,本身所具有的邏輯安全特性也相當重要。其中一項較為重要的邏輯安全特性,即用戶鑒別機制。就是通過對用戶的訪問控制機制驗證持卡人的身份,減少智能卡被冒用的可能性。用戶鑒別目前一般採用用戶個人識別碼(PIN)來確認持卡人是否合法,PIN碼的明文應只存在於受硬體保護的設備中。持卡人利用讀寫設備鍵盤向智能卡輸入PIN碼,如果在一定的連續次數內沒有輸入正確的PIN碼,卡就判定持卡人非法,並且自己鎖定,禁止以後的操作。在驗證過程中,不僅PIN碼的比較在智能卡內部處理器進行,而且終端機和智能卡之間的傳送也採用密文PIN碼傳送。這一安全機制的實現是通過個人身份識別碼輸入設備PED(Pin Entry Device with Integral Display),智能卡介面設備IFD(Smartcard Interface Device)或讀卡器(Card Reader)和POS終端(POS Terminal)與智能卡共同完成的。
設備物理組成
個人身份識別碼(PIN)在環境中可以進行輸入、執行或以未加密的形式存在,這都離不開一個具備完整顯示的PIN輸入設備(PED)、一個智能卡介面設備(IFD)和一個POS終端(Terminal)。對於實際應用的此類金融產品,三者可以組合成一個物理組件,也可以是三個獨立的物理組件,但共同擁有統一的物理外殼,下表列出了這三個組件五種不同的組合方式:設備分類表 在上述5類設備中,A和C類由於PED和IFD(即PIN碼輸入設備和讀卡器)已合併為一個組件,共用的物理外殼可以保證其之間傳輸數據持續的完整性和機密性,因而不需要對PIN碼進行加密操作。其餘三類設備,均需要對PIN碼進行加密處理,當智能卡支持非對稱密鑰加密時,PIN碼用對稱密鑰進行加密後傳輸到IFD,然後解密,再用智能卡的公鑰重新加密;當智能卡不支持非對稱密鑰加密時,PIN碼用對稱密鑰進行加密後傳輸到IFD,然後解密將明文傳輸給智能卡,IFD的物理外殼將保持其完整性和機密性。
具有嵌入式集成電路(IC)的金融交易卡,即智能卡在技術上已經可以通過離線使用IC卡來實現PIN碼的確認。發行商現在也可以任意選擇對PIN碼的校驗是聯機還是離線進行。對PIN碼進行離線校驗就是在終端支持離線PIN碼校驗的前提下,持卡人的PIN碼不需要傳輸到發行商後台來進行確認,正因如此使得許多經過網際網路過程中要對PIN碼進行的保護措施可以取消。
當終端支持離線PIN碼校驗時,IFD和PED可以整合為單一設備或是兩個獨立設備。ISO 9564-3規定了如下幾種情形: * 如果IFD和PED整合,且離線PIN碼以明文形式傳遞到卡,那麼當明文PIN碼直接從PED傳遞到IFD時,PED將不會對PIN碼進行加密。 * 如果IFD和PED整合,且離線PIN碼以明文形式傳遞到卡,但離線明文PIN碼不直接從PED傳遞到IFD時,PED將對離線的PIN碼進行加密,再傳輸給IFD,IFD隨後對PIN碼進行解密再將明文傳到卡中。 * 如果IFD和PED分離,且離線PIN碼以明文形式傳遞到卡,PED將對PIN碼進行加密後傳遞到IFD,IFD隨後對PIN碼進行解密將明文傳到卡中。 * 如果離線PIN碼以加密形式傳遞到卡中,PIN碼的加密過程將在PED中進行或是在終端的一部分安全區域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