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生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生圍是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城南20千米的鎮崗鄉老圍村的一座客家圍屋,俗稱老圍。
東生圍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落成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歷時8年,為陳朗庭所建。
東生圍坐東朝西,由圍屋和門院組成,呈長方形,佔地面積約9270平方米。東生圍外牆全磚結構、圍內室外鋪地全用卵石、實心炮樓的獨特做法,為圍屋中僅有,是研究贛南圍屋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2013年,東生圍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東生圍竣工,初建時為五扇大門三層樓房。
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圍的東、南、北三面各擴建一幢,和西面圍屋連成一體,形成外圍。大門增至七扇,正面圍屋由三層樓房改建為四層樓房。
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圍正面西門坪照牆外增建牛、豬、灰、廁所等附屬設施,並增設外大門,東生圍屋群規模形成。
2018年,安遠縣旅投公司根據東生圍史料記載,對東生圍外大門、正大門、中廳樑柱、上廳保壁柱等處原有的楹聯進行設計復原。
東生圍
東生圍座東朝西,圍子和附屬設施及外大門總共佔地面積10391.6平方米,其中圍子長94.4米,寬73米,佔地面積6891.2平方米;門坪長62.7米,寬31米,佔地面積1943.7平方米。
圍略呈方形,四角均建一高出圍屋一層的炮樓(文革期間西北角炮樓被拆除),2006年縣政府撥款20萬元,已按原貌修復。炮樓高13米。圍屋高9.3米,牆體厚1.3米,為四層樓房,一、二層用河石砌成,桐油石灰灌縫,堅硬如鐵。三、四層(含炮樓第五層)外壁外鑲火磚,內為砌土磚,俗稱“金包銀”,一、二層窗子長50厘米、寬15厘米的青崗石窗,三、四層鑲圓形菱花口磚雕花窗。三樓間間相通,俗稱走馬樓,便於守衛人員來往活動,觀察外界動靜,外壁除正面外三面不出檐,以火磚封檐俗稱“風火檐”,利於防火。圍外連接牆體設深1米、寬3米護圍溝。整座圍屋建成防盜、防火、防水以一體的易守難攻的“土圍子”。
東生圍
● 正門
圍屋設正面圍門7扇,為長2.7米、寬0.4米、厚0.17米青崗條石門框,木門頁外壁釘鐵板,以粗大的鐵環栓住頂門杠。正中大門門額上鑲嵌磚雕“東生圍”三楷字,左右兩側大門門額分別鑲嵌“敦行”、“承家”兩楷書磚雕。正中大門直通三幢大廳,門樓倒板繪人物畫五幅,門內坪有水井二口(1958年填去)。大廳正門門額書“清輝朗潤”四楷字,兩側照壁圓門和兩旁客廳左右門額上分別鑲嵌陰刻“樹基”、“敦本”、“禮耕”、“義種”的楷書磚雕。三幢大廳均為抬梁式和穿插式相結合的屋架,每根大梁下的梁托和雀替均有鏤雕精細的龍風、花鳥、花卉等圖案,外表抹金,古色古香。兩側廂房窗子上,鑲雕刻木雕花板、中廳茶堂屏風上鑲鏤雕人物故事花板,其中有“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歷史故事人物活動場面和珍禽異獸浮雕花板。
● 廳和天井
大廳內二個天井瓦檐和廳門外瓦檐以及照壁瓦檐鑲嵌折技菊花紋、如意紋、卷草紋圓形或梯形瓦當和蝙蝠形、牛舌形滴水板瓦。兩個天井底及四周均用整塊的長條青崗石鋪設。三幢大廳內高懸貼金木匾七塊,文革期間遭毀,現倖存“金母長生”匾一塊。
上幢大廳神龕放置一翹頭、牛腿浮雕花板木香幾桌,天井邊兩側保壁柱下有八棱形紫紅石柱礎,柱礎浮雕“鹿、象”圖案以團花相間。圍內中間為二層樓房的矮圍,是以三幢大廳為中軸線,環繞中軸建成對稱式的三個果合心院,都以暗巷相通,為廚房及閑雜活動地。俗稱“九井十八廳”由七扇大門進入,七條街道由鵝卵石鋪設在圍內環繞相通,深入其中,四通八達。
● 圍屋大門
門坪北邊,建外大門,為四柱三間三樓牌坊式門樓,以花崗長條石砌築。門額上橫書“光景常新”四楷字,門柱上掛一卷竹式對聯,上聯為“光照清淑景”下聯為“常澆物華新”(早毀)。門樓倒板上繪彩色人物畫五幅,梁托為鏤雕龍鳳圖案,大門外兩側豎長條形石功名柱一對,柱頭上雕有左獅、右象(文革期間遭毀)。
東生圍
● 水井
大門外右側7米處有水井一口,井旁設置洗衣石盆二個。
東升圍建築規模巨大,宏偉壯觀,堅固結實,布局科學合理,設計美觀大方,土地利用率和圍屋使用率高,具有較高的民居建築價值和研究價值。
1993年1月,東升圍被安遠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7月,東升圍被公布為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安遠縣政府撥出專款30多萬元,對東生圍進行整理和搶救性維修。
2012年,東生圍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13年3月,東生圍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國家文物局下撥千萬元資金對東生圍進行維修。
東生圍
東生圍在寬闊的田段中間,東靠近鎮樟公路,南距鎮崗圩0.5千米,西臨安定公路和鎮江河。
截止2019年1月,東生圍景價格定為40元/人,鎮崗鄉居民憑有效身份證件免票,安遠縣其他鄉鎮居民憑有效身份證件半價。
贛州市乘汽車——安遠縣城——東生圍
東生圍——贛向採茶戲的發源地九龍山——宋代千年古塔無為寺塔——道教勝地龍泉山入壽自——新“廊橋遺夢”新龍永鎮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