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地質學基礎的結果 展開
地質學基礎
第二版
《地質學基礎(第二版)》是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是9787116015074
本教材系統而簡明地闡述了地球及地質作用、礦物、岩石、構造運動及其產物、地球的發展歷史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
全書共分五篇及實習指導書。第一篇地質學導論,簡要闡述地球的構造特徵、物質組成及其變化,各種地質作用的能源、動力作用過程與結果、各種作用的相互關係。第二篇礦物,簡述礦物及晶體的概念,礦物的化學成分與晶體構造,礦物的形態、物理性質及各類礦物的特徵。第三篇岩石,簡述岩石學的基礎理論以及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基本特徵、形成、分類和主要岩石類型。第四篇構造地質,簡述岩層的產狀與接觸關係,褶皺構造及斷裂構造的概念、基本類型與識別方法。第五篇地球的歷史,簡述有關化石的基本概念,各主要古生物門類的基本特徵,重塑地球發展歷史所運用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地史發展的基本輪廓。全書最後部分為礦物、岩石和構造地質等三篇的實習指導書。
內 容 簡 介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與地學有關專業(如地球物理勘探、應用地球物理等專業)的地質學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地質專業大專學生及各類地質幹部培訓班教材,地學工作者參考。
目 錄
緒言
一、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二、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三、《地質學基礎》課程的任務
第一篇 地質學導論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表面特徵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二、固體地球表面的一般特徵
三、陸地表面的形態
四、海底地面的形態
第二節 固體地球的物理性質
一、密度和壓力
二、重力
三、地磁
四、地電
五、放射性
六、地熱
七、彈性
第三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及其主要特徵
二、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其主要特徵
第二章 地殼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地殼的化學成分
二、礦物
三、岩石
第二節 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
一、洋殼
二、陸殼
第三節 促進地殼演變的地質作用
一、外動力地質作用
二、內動力地質作用
第四節 地質時代的概念
第三章 外動力地質作用
第一節 風化作用
一、機械(物理)風化作用
二、化學風化作用
三、生物風化作用
四、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
五、風化殼及其研究意義
第二節 河流的地質作用
一、河流的剝蝕作用
二、河流的搬運作用
三、河流的沉積作用
四、構造運動對河流地質作用的影響
第三節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
一、地下水的運動
二、地下水的地質作用
第四節 海洋的地質作用
一、海水的運動及影響海洋地質作用的因素
二、海洋的地質作用
第五節 湖泊與沼澤的地質作用
一、湖泊與沼澤的形成
二、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
第六節 冰川的地質作用
一、冰川的形成與運動
二、冰川的地質作用
第七節 風的地質作用
一、風的剝蝕作用
二、風的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第四章 內動力地質作用
第一節 構造運動
一、構造運動的證據
二、構造運動的主要特徵
三、構造運動的空間分佈和發展規律
第二節 岩漿作用
一、岩漿和岩漿作用的概念
二、火山作用
三、侵入作用
第三節 變質作用
一、變質作用的概念
二、變質作用的方式
三、變質作用的因素
四、變質作用類型
第二篇 礦 物
第一章 礦物通論
第一節 礦物及晶體的概念
一、礦物的概念
二、晶體的基本概念
三、非晶質體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礦物的化學成分及結晶結構
一、元素的離子類型
二、礦物中的化學鍵與晶格類型
三、礦物化學成分的變化
四、礦物中的水
五、礦物的化學式
第三節 礦物的形態特徵
一、礦物的單體形態
二、礦物集合體形態
第四節 礦物的物理性質
一、礦物的光學性質
二、礦物的力學性質
三、礦物的磁性
四、礦物的電學性質
五、礦物的其它物理性質
第二章 礦物各論
第一節 礦物的分類
第二節 自然元素大類
一、概述
二、分述
第三節 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大類
一、概述
二、分述
第四節 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大類
一、概述
二、分述
第五節 含氧鹽大類
一、硅酸鹽類
二、其它含氧鹽
第六節 鹵化物大類
第三篇?岩 石
第一章?岩漿岩
第一節 岩漿岩的基本特徵
一、岩漿岩的化學成分
二、岩漿岩的礦物成分
三、岩漿岩的結構
四、岩漿岩的構造
五、岩漿岩相的概念
第二節 岩漿岩的分類
第三節 超基性岩(橄欖岩-苦橄岩)類
第四節 基性岩(輝長岩-玄武岩)類
第五節 中性岩(閃長岩-安山岩及正長岩-粗面岩)類
第六節 酸性岩(花崗岩-流紋岩)類
第七節 其它岩類
第八節 火山碎屑岩
一、火山碎屑物質的一般特徵
二、火山碎屑岩的常見岩石類型
三、火山碎屑岩的分佈及其研究意義
第九節 岩漿岩的成因
一、原始岩漿的種類和起源
二、岩漿的演化與各類岩漿岩的形成
三、岩漿岩的共生組合概念
第二章 沉積岩
第一節 沉積岩的一般特徵
一、沉積岩的化學成分
二、沉積岩的礦物成分
三、沉積岩的結構
四、沉積岩的構造
五、沉積岩層理的基本類型
第二節 沉積岩的形成過程及其分類
一、沉積物的形成及其主要類型
二、成岩和後生作用
三、沉積岩的分類
第三節 碎屑岩類
一、碎屑岩的一般特徵
二、礫岩和角礫岩
三、砂岩
四、粉砂岩
第四節 粘土岩(泥質岩)
一、粘土岩的一般特徵
二、粘土岩的物理性質
三、粘土岩的常見岩石類型
第五節 硅質岩
一、硅質岩的主要岩石類型
二、硅質岩的成因、分佈及用途
第六節 碳酸鹽岩
一、碳酸鹽岩的一般特徵
二、碳酸鹽岩的主要岩石類型
三、碳酸鹽岩的地質分佈及實際意義
第三章 變質岩
第一節 變質岩的一般特徵
一、變質岩的化學成分
二、變質岩的礦物成分及變質級的概念
三、變質岩的結構、構造
第二節 區域變質作用與區域變質岩
一、區域變質作用的一般特徵
二、區域變質岩的分類和命名
三、區域變質岩的主要岩石類型
第三節 混合岩化與混合岩
一、混合岩的一般特徵
二、混合岩類的主要岩石類型
三、混合岩中的礦產
第四節 接觸變質作用與接觸變質岩
一、熱接觸變質作用與熱接觸變質岩
二、接觸交代變質作用與接觸交代變質岩
第五節 氣-液變質作用與氣-液變質岩
一、蛇紋石化及蛇紋岩
二、青盤岩化及青盤岩
三、雲英岩化及雲英岩
四、黃鐵長英岩化及黃鐵細晶岩
五、次生石英岩化及次生石英岩
第六節 碎裂(動力)變質作用與碎裂(動力)變質岩
一、構造角礫岩
二、壓碎岩
三、糜棱岩
四、千糜岩(千枚狀糜棱岩)
五、碎裂動力變質岩的研究意義
第四篇 構 造 地 質
第一章 層狀岩石的產狀及地層接觸關係
第一節 岩層的產狀
一、岩層的概念
二、岩層的產狀要素及其測定
三、水乎岩層和傾斜岩層的主要特徵
第二節 地層的接觸關係
一、整合和不整合
二、不整合的類型
三、不整合的觀察和分析
第二章 褶皺構造
第一節 褶皺要素
第二節 褶皺的形態分類及其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一、褶皺的形態分類
二、褶皺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第三節 褶皺的組合
一、褶皺的組合類型
二、疊加褶皺的基本概念
第四節 褶皺構造的成因概述
一、影響褶皺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形成褶皺的力學方式
第五節 褶皺構造的研究
一、褶皺構造的研究意義
二、褶皺形態的研究
三、褶皺形成時代的確定
第三章 斷裂構造
第一節 節理
一、節理的分類
二、節理與褶皺構造的關係
三、節理的組合和分期
第二節 斷層
一、斷層的幾何要素
二、斷層分類
三、斷層的判別
四、區域性大斷裂
五、生長斷層(同沉積斷層)
六、韌性剪切帶
第四章 面理、線理和構造置換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面理和線理
一、劈理
二、線理
第二節 構造置換作用的基本概念
第五篇 地球的歷史
第一章 古生物
第一節 化石
第二節 古生物的分類與命名
第三節 重要古生物類別簡介
一、古無脊椎動物
二、古脊椎動物
三、古植物
第二章 地球歷史的重塑
第一節 地層的劃分、對比和地質年代
一、地層及其層序的建立
二、地層的劃分與對比
三、地質年代表
第二節 古代沉積環境的恢復
一、沉積相和相分析
二、古代沉積環境的認別
三、古地理圖
第三節 地殼構造發展史的恢復
一、概述
二、經典地槽和地台學說簡介
三、板塊構造
第三章 前寒武紀
第一節 太古宙
一、太古宙的主要特徵與重大事件
二、中國太古宇發育概況
第二節 元古宙
一、元古宙的主要特徵與重大事件
二、中國元古宇發育概況
第四章 早古生代
第一節 早古生代的主要特徵與重大事件
一、岡瓦納大陸與眾多大小陸塊的對峙
二、原始大西洋閉合與勞俄大陸形成
三、大陸邊緣的擴展
四、淺海廣布、氣候溫暖
五、晚奧陶世―志留紀初期岡瓦納大陸的冰川活動
六、穩定型與活動型沉積的鮮明對照
七、海生無脊椎動物高度繁盛 原始脊椎動物與陸生植物相繼出現
第二節 中國的下古生界
一、華北地台區(華北―東北南部區)的下古生界
二、揚子地台區的下古生界
三、東南地槽區的下古生界
四、祁連地槽區的下古生界
五、其它地區的下古生界
第五章 晚古生代
第一節 晚古生代的主要特徵與重大事件
一、聯合古陸基本形成,大陸面積迅速擴展
二、陸生生物蓬勃發展
三、海生無脊椎動物繼續繁盛,二疊紀末期大規模絕滅
四、陸相沉積發育、氣候分異明顯
五、岡瓦納大陸廣泛的冰川活動
六、重要的成礦時期
第二節 中國的上古生界
一、華北―東北南部區的上古生界
二、華南區的上古生界
三、其它地區的上古生界
第六章 中生代
第一節 中生代的主要特徵與重大事件
一、聯合古陸解體
二、侏羅―白堊紀環太平洋地帶強烈的構造變動與岩漿活動
三、特提斯洋盆由擴張到消減
四、三疊紀的海退與晚白堊世的廣泛海侵
五、普遍溫暖的氣候
六、油氣、煤、鹽類和內生多金屬礦床的重要成礦期
七、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與菊石的時代,陸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發展
八、白堊紀末期生物的大規模絕滅
第二節 中國的中生界
一、中國的三疊系
二、中國的侏羅系、白堊系
三、中國中生代的構造運動
第七章 新生代
第一節 新生代的主要特徵與重大事件
一、洋底擴張、大陸漂移與現代海陸輪廓的形成
二、阿爾卑斯山系與喜馬拉雅山系的崛起
三、環太平洋新生代褶皺帶形成,兩類活動大陸邊緣出現
四、早期溫暖,逐漸轉冷,更新世進入冰期
五、油氣、煤和內生金屬礦床的重要成礦期
六、生物界面貌接近現代
第二節 中國的新生界
一、中國東部的新生界
二、中國西部的新生界
實習指導書
實習一 礦物的形態
實習二 礦物的光學性質
實習三 礦物的力學性質和其它性質
實習四 自然元素和硫化物大類礦物
實習五 氧化物 氫氧化物和鹵化物大類礦物
實習六 含氧鹽大類硅酸鹽亞類礦物I
實習七 含氧鹽大類硅酸鹽亞類礦物Ⅱ
實習八 碳酸鹽、硫酸鹽及其它含氧鹽類礦物
實習九一十二 岩漿岩
實習十三 火山碎屑岩
實習十四 碎屑岩
實習十五 泥質岩、碳酸鹽岩
實習十六 區域變質岩
實習十七 接觸變質岩、動力變質岩、混合岩
實習十八 三大岩類總結實習
實習十九 認識地質圖及讀水平岩層地區地質圖
實習二十 用間接方法確定岩層產狀要素
實習二十一 讀傾斜岩層和不整合地區地質圖並作剖面圖
實習二十二 讀褶皺地區地質圖
實習二十三 編製褶皺地區地質剖面圖
實習二十四 編製構造等高線圖
實習二十五 編製和分析節理玫瑰花圖
實習二十六 讀斷層地區地質圖並求地層斷距
實習二十七―二十九 構造地質綜合作業
附錄I相似礦物對比表
附錄Ⅱ岩石手標本的描述內容和描述實例
附圖1―9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