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痹

著痹

病證名。痹病中的一種。風寒濕三氣合而致病,以濕邪為主,表現肢體疼生酸困、病處不移的一類痹證。《素問·痹論》:“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內經》名之曰著痹。《素問·痹論》:“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又名肌痹。《證治準繩·雜病》:“濕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症因脈治》卷三:“濕痹之證,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濕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著痹,此濕痹之證也”。

簡介


● 英文名稱:Fixed Impediment
● 又稱:濕痹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濕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證治準繩·雜病》)

名詞解釋


● 濕性黏膩滯著,以肢體關節重著酸痛,痛處固定,下肢為甚,或有腫脹,肌膚麻木,陰雨加重為主要表現的痹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痹病是以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酸楚、重著、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及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其中濕邪較重者,為著痹,又稱濕痹。

病因病機

● 著痹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感受風寒濕邪而以濕邪偏盛,濕邪有易阻氣機、重濁、黏滯、趨下的特性。因濕性重濁黏滯,則見痛有定處,麻木重著,腫脹等症;濕留肌肉,阻滯關節,故致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為濕邪偏盛之象。

臨床表現

● 肢體關節、肌肉酸楚、重著、疼痛,關節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或有腫脹,手足困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痛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痹痛有重著特徵者,可歸為著痹範疇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行痹:疼痛遊走不定,屬風邪盛。
● 痛痹:疼痛劇烈,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減,屬寒邪盛。
● 熱痹:病變處掀紅灼熱、疼痛劇烈,屬熱邪盛。

治則治法

● 著痹者,治宜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可用薏苡仁湯。藥物組成有薏苡仁、蒼朮、羌活、獨活、防風、川烏、桂枝、麻黃、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預防調護

● 鍛煉身體,增強機體御邪能力。
● 改善陰冷潮濕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
● 做好防寒保暖,鼓勵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煉,有助康復。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石學敏。針灸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