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

下肢動脈硬化

下肢動脈硬化是一種血管疾病。下肢動脈硬化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所致。下肢動脈硬化主要表現為下肢發麻、發涼,間歇性跛行,患肢疲勞、酸痛、夜間疼痛顯著加重,肢體潰瘍、皮膚髮黑、散發臭味等。下肢動脈硬化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創面處理。下肢動脈硬化會造成間歇性跛行、靜息痛、肢體潰瘍、壞疽等。下肢動脈硬化早期經過積極治療可減輕、緩解、改善癥狀。

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

病因


● 下肢動脈硬化與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狀態、血液黏滯性增高及高齡等因素有關。

癥狀


● 下肢動脈硬化的主要表現為:下肢發麻、發涼,間歇性跛行,患肢疲勞、酸痛、夜間疼痛顯著加重,肢體潰瘍、皮膚髮黑。

檢查


● 懷疑患有下肢動脈硬化時,需要做體格檢查、超聲檢查、X線平片與動脈造影、踝肱指數、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經皮氧分壓測定、節段性動脈收縮壓測定等。
● 體格檢查
● ● 需要全面檢查,有助於診斷及判斷病情。如四肢和頸部動脈觸診及聽診,記錄間歇性跛行時間與距離,對比測定雙側肢體對應部位皮溫差異,肢體抬高試驗等。
● 超聲檢查
● ● 檢查患者有無管腔狹窄、閉塞等情況,協助醫生診斷。
● X線平片與動脈造影
● ● 平片可見病變段動脈是否有不規則鈣化影,而動脈造影能顯示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範圍、側支及阻塞遠側動脈主幹的情況。
● 踝肱指數
● ● 踝部動脈壓與同側肱動脈壓比值,可顯示管壁厚度、狹窄程度、有無附壁血栓及測定流速。
● 磁共振血管成像
● ● 可為下肢動脈硬化提供明確的影像學診斷。
● CT血管成像
● ● 檢查患者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
● 經皮氧分壓測定
● ● 通過測定局部組織的氧分壓,可間接了解局部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評價缺血程度。
● 節段性動脈收縮壓測定
● ● 測量下肢動脈不同平面的壓力水平並雙側對比。

診斷


● 醫生診斷下肢動脈硬化,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超聲檢查、X線平片與動脈造影、踝肱指數、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經皮氧分壓測定、節段性動脈收縮壓測定等。
● 病史:有吸煙史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狀態、血液黏滯性增高等病史。
● 臨床表現:下肢發麻、發涼,間歇性跛行,患肢疲勞、酸痛、夜間疼痛顯著加重,肢體潰瘍、皮膚髮黑等。
● 體格檢查:血壓、血糖、血脂偏高。
● 超聲檢查:可見動脈硬化斑塊,管腔狹窄、閉塞等。
● X線平片與動脈造影:平片可見病變段動脈有不規則鈣化影,而動脈造影能顯示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範圍、側支及阻塞遠側動脈主幹的情況。
● 踝肱指數:正常值為0.9~1.3,<0.9提示動脈缺血,<0.4提示嚴重缺血。
● 磁共振血管成像:根據結果可明確診斷。
● CT血管成像:可清楚顯示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明確診斷,並為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幫助。
● 經皮氧分壓測定:經皮氧分壓過低,提示傷口不易癒合。
● 節段性動脈收縮壓測定:如動脈存在明顯狹窄,則其遠端壓力明顯降低,可初步確定動脈有無病變及其部位。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會出現下肢發麻、發涼、間歇性跛行、患肢疲勞、酸痛、夜間疼痛顯著加重、肢體潰瘍、皮膚髮黑等癥狀,容易與下肢動脈硬化混淆,這些疾病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足、下肢動脈栓塞等。
● ●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這種疾病多見於青壯年,可有長期吸煙史,與生活條件有關,常無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多見於潮濕寒冷的環境,造影可見下肢動脈的節段性閉塞,有助於診斷。
● ●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多見於糖尿病的患者,有足部的疼痛、潰爛、顏色的改變,有時會伴有末梢神經的過敏,造影可見下肢動脈末梢的改變,有助於鑒別。
● ● 下肢動脈栓塞: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患肢會突發疼痛、麻木、發涼、閉塞段以下動脈搏動消失,既往患有心房顫動、風濕性心臟病的病史,起病比較急,彩超及動脈造影可有助於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超聲檢查、X線平片與動脈造影、踝肱指數、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經皮氧分壓測定、節段性動脈收縮壓測定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下肢動脈硬化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創面處理。

非手術治療

● 應用抗血小板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 應用擴張血管及促進側支循環形成的藥物,如西洛他唑、鹽酸沙格雷酯(安步樂克)及前列腺素類藥物等。
● 高壓氧艙治療可提高血氧含量和肢體的血氧彌散能力,改善組織缺氧狀況。
●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穩定動脈斑塊,改善高凝狀態,擴張血管與促進側支循環。

手術治療

● 動脈旁路術:解剖內旁路為首選方法;解剖外旁路適用於不能耐受手術,以及解剖內旁路走行區存在感染的患者。
● 動脈內膜剝脫術適用於短段主、髂狹窄或閉塞的患者,目前已少用,多作為動脈旁路術的輔助,以利構建良好的吻合口。
●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術為微創治療方法,手術風險低,恢復快。

創面處理

● 乾性壞疽創面,應予消毒包紮,預防繼發感染。
● 感染創面可做濕敷處理。
● 組織壞死界限明確者,或嚴重感染引起毒血症的,需做截肢(趾、指)術。
● 合理選用抗生素。
● 同時可採用針灸圍刺法、中藥塌漬法等方法輔助治療,加快創面癒合。

危害


● 下肢動脈硬化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還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下肢動脈硬化會出現下肢發麻、發涼,間歇性跛行,患肢疲勞、酸痛、夜間疼痛顯著加重,肢體潰瘍、皮膚髮黑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 下肢動脈硬化早期經過積極治療可減輕、緩解、改善癥狀。

預后


● 下肢動脈硬化經過積極治療,預后良好。

預防


● 嚴格監測並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的發生率,並預防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