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籌

壽縣有名的教育家

趙 籌(1912~1990)曾用名趙海濤,字仲略。1月17日出生於安徽省壽縣隱賢集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清末秀才,在家鄉創辦三育公學,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父親趙子余,續辦三育公學,是壽縣有名的教育家

人物簡介


7歲開始讀私塾,后入隱賢集小學,學習刻苦,成績優異。13歲小學畢業后,考入壽縣中學。16歲在南京三民中學讀高中,期間受進步思想影響,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高中畢業后考入大同大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工作歷程


參加革命

1931年12月,趙籌在隱賢集參加革命工作,先後擔任中共壽縣隱賢集支部書記、迎河縣委委員、共青團區委書記。1934年春,蔣介石對白區的愛國民主運動加緊鎮壓,反動當局下令“清黨”反共,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趙籌受到通緝。當時,他雖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但始終按黨組織的通知,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機警地堅持對敵鬥爭,隱蔽地活動於合肥、蕪湖、亳州、壽縣等地。

抗日游擊隊

1937年底,他參加了壽縣抗日游擊隊,1938年4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壽縣抗日游擊隊編為皖北抗日自衛軍第一路第三直屬大隊,他擔任該大隊大隊長。1939年夏任新四軍五支隊司令部參謀,後任新四軍二師五旅兵站站長、供給部部長等職。1941年5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學習。結業后,任淮南行政公署糧食科副科長、天長縣糧食局局長等職。1942年任淮西獨立團副團長,同年10月任壽東南辦事處主任,1943年任壽縣縣長。

擔任新金縣委書記兼縣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趙籌於9月中旬帶領20餘名幹部由龍口乘船經庄河到達安東(今丹東),安東省工委派他到新金縣擔任縣委書記兼縣長。11月17日,他帶領韓理我、呂錦業、於前等10餘名幹部風塵僕僕來到新金縣。當時新金縣政府已經建立50多天,第一任縣長陳雲濤、第二任縣長隋芸生已經調到大連市。他上任后,隨即組建了中共新金縣委,確定了縣委領導的明確分工和當時面臨的主要工作,深入發動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並對不稱職人員進行了處理,改編了“警備司令部”,成立了新金縣保安大隊,親自擔任大隊長、教導員;后該大隊擴編為新金縣保安團,他兼任政委。12月初,他為在全縣開展好反奸清算鬥爭,親自到贊子河村發動群眾,研究政策,總結經驗,指導全縣狠狠打擊漢奸惡霸,處決了漢奸惡霸邢忠選、高緒昌、巴純卿等人,使全縣人民拍手稱快,從內心感謝共產黨,鞏固了人民政權。

游擊根據地

1946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向遼南進犯。趙籌根據省委指示,率領機關幹部和縣保安團到北部山區建立游擊根據地。國民黨軍隊佔領新金縣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后,大肆襲擊我地方武裝,殺害村幹部,一些地主趁機反攻倒算。在極端嚴峻的鬥爭形勢面前,他堅決貫徹上級“縣不離縣,區不離區”的指示,帶領縣保安團和部分區武工隊活動在敵人封鎖線內外,採取各種方式打擊敵人,使敵人十分恐慌。12月12日,他率領縣保安團在徐大屯乘敵不備截擊敵人,僅20幾分鐘,就打垮這股反動武裝,殲敵隊長李文海以下20餘人,拔掉了這個據點。
1947年初,國民黨軍為確保中長鐵路安全,在遼南布下了3個師的兵力,遼南地區鬥爭進入最艱苦階段。趙籌率領縣保安團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多次突破敵人封鎖線,機智地打擊敵人。1月29日上午9點鐘,縣保安團被敵人包圍。在這緊急關頭,他當機立斷,沉著地指揮部隊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保存了革命力量。在艱苦的游擊戰環境中,他和戰士一樣穿破舊棉衣、吃苞米粥,後來糧食奇缺,和戰士一樣吃乾菜葉、槐樹花。他常向戰士講述淮南人民抗日鬥爭的故事鼓舞大家堅持鬥爭,爭取勝利。在他的影響下,幹部戰士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1947年6月6日,我軍收復了新金縣,他領導全縣人民恢復政權,肅清殘匪,穩定社會秩序,轉入土地改革運動。在他的領導下,1948年3月全縣完成土改,使40萬農民分得了93.3萬畝土地,推動了全縣生產、擴軍、支前等各項工作的開展。

建國后

1949年春,他奉命隨軍南下,於6月到達江西省任吉安市委書記;1951年任右安地委組織部部長,後任地委第二書記兼專員等職,為黨的建設、人民政權建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貢獻。“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四人幫”陷害長達10年之久,直至被關進監獄,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始終相信黨和人民群眾,不向邪惡勢力低頭。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黨為他徹底平反,恢複名譽。1978年5月,他調任萬安水電站副總指揮。1979年1月後,任江西省農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1983年8月後,任江西省顧問委員會籌備組成員。1985年經江西省省委批准離休。
1990年5月30日,趙籌因病逝世,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