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館

智慧博物館

智慧博物館是近年來在數字博物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概念。狹義地說,智慧博物館是基於博物館核心業務需求的智能化系統;廣義地講,智慧博物館是基於一個或多個實體博物館(博物館群),甚至是在文物尺度、建築尺度、遺址尺度、城市尺度和無限尺度等不同尺度範圍內,搭建的一個完整的博物館智能生態系統。

場館介紹


智慧博物館是在實體博物館、數字博物館概念基礎之上,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演變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深入剖析實體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存在的問題,有助於準確認識和理解智慧博物館的基本概念。
傳統實體博物館因觀念、技術、場地、展陳能力限制,以及有時出於對文物保護的考慮,所能展示、提供的文物信息量嚴重不足,大量的藏品沒有機會展出(以故宮為例,每年展出的藏品僅占藏品總量的約5%),深藏館中無人知曉。實體博物館在時間、空間與展示形式上的內在局限性,制約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能力。

場館特點


數字博物館的出現,突破了藏品展陳的時空限制,豐富了藏品展陳方式,擴展了展陳內容,但仍舊存在局限性。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在實體博物館中藉助虛擬現實、3D技術的應用,搭建數字展廳,實現(數字化)藏品的現場展示;另一方面是依託網際網路,搭建網上虛擬博物館,實現(數字化)藏品的在線展示。多年以來,由於陷入了技術主導的誤區,業內對數字博物館的內涵與外延爭論不斷,致使數字博物館的建設缺乏清晰的路線圖,甚至導致聲光電技術在博物館的濫用,秀技術的現象非常普遍,虛擬博物館或是簡單把實體博物館搬到網上,信息十分匱乏。內在機制層面上,數字博物館為單向信息傳遞模式,導致了數字博物館所提供的信息的時效性、真實性、交互性和現場體驗感與實體博物館存在巨大的差異。同時,也加劇了博物館內部各自為政和信息孤島的形成,對管理、保護和研究工作的系統支持有限。
智慧博物館以多模態感知“數據”替代數字博物館的集中式靜態採集“數字”,並以此為基礎,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形成系統化的協同工作方式,從而形成更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館運作體系。智慧博物館淡化了實體博物館相互之間以及實體博物館與數字博物館之間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館業務需求為核心,以不斷創新的技術手段為支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博物館發展模式。
智慧博物館針對數字博物館技術主導的誤區,堅持需求驅動、業務引領,通過重新梳理和構建博物館各要素的關聯關係而形成合力,加強了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協同。智慧博物館提供“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博物館中的人(包括現場觀眾和線上觀眾、博物館工作者,以及相關機構和管理部門)、物(包括藏品,各類設備設施,庫房、展廳等)的信息可動態感知,並通過網路彙集,藉助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建立“物—人”“物—數據”“人—數據”之間的信息交互和遠程控制,同時結合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從而實現對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適應控制和優化。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遞模式,使藏品與藏品、藏品與展品、藏品/展品與保護、研究者、管理者與策展者、受眾與展品等元素之間的聯繫真正達到智慧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