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

反胃

中醫病證名。反胃,又稱“胃反”,是指飲食入胃,停滯不化,良久反出的病症。

“反胃”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指出本病主要病機是脾胃受傷,不能腐熟水谷,臨床表現以朝食暮吐為特點。治療方面提出“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簡介


● 英文名稱:Stomach Reflux
● 又稱:胃反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夫反胃者,為食物嘔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太平聖惠方·第四十七卷》)

名詞解釋


● 以脘腹痞脹,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或食入不久即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反胃也稱胃反,是一種表現為飲食入胃,停滯不化,良久從胃中反出的病症。

臨床表現

● 胃反主要表現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進食后不久即吐。
● 嘔吐物為胃內未消化食物。

病因病機

● 胃反的主要病因是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倦內傷或外傷,導致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腐熟水谷精微;胃失和降,胃中內容物上逆吐出。
● 飲食不節:若喜食寒涼,損傷脾陽,脾胃運化功能失職,則會導致食入良久方吐;或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嗜煙酗酒,內生濕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形成本病。
● 情志失調:長期憂思,脾失健運;或暴怒傷肝,肝氣鬱結,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而發生本病。
● 勞倦內傷:體虛勞倦,或年老體虛,損傷脾腎,水谷不化,上逆而出而致胃反。
● 外傷:跌仆損傷,或手術外傷,導致氣血瘀滯,飲食停滯於胃,不能腐熟下行,導致胃反。

治則治法

● 治療以溫中健脾,降逆和胃為主。
● 大半夏湯、茯苓澤瀉湯、丁香透膈湯等是治療胃反的經典方劑。

預防調護

● 飲食調節:生薑被譽為“嘔家聖葯”,反胃時切一片生薑含入口中可緩解癥狀;在坐車、坐飛機、坐船之前喝一杯薑茶,可預防暈動病。
● 患者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並糾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進食不能過飽;睡前3小時盡量減少進食或不能吃太多;盡量少吃高脂食物;戒煙限酒;減少食用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的食物,如巧克力、辛辣食物、薄荷、洋蔥、咖啡、柑橘汁和碳酸飲料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內科學。新世紀第四版。北京: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