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中

1938年六七三旅副旅長

金振中(1904年-1985年3月1日),抗日英雄,中國國民革命軍29軍37師110旅219團3營營長,被何基灃將軍稱讚為“真正抗日民族英雄”。幼名金靄如,出生於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今蓼城街道)。1933年參加喜峰口戰役,因作戰勇敢受到師長馮治安的獎勵。1937年“七七事變”時,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揮三營全體官兵前後擊退日軍5次進攻。11日凌晨2時,親率敢死隊收復鐵路橋東端陣地。后在追擊逃敵時,被隱匿之敵擊傷,被抬出戰場,送往保定醫院救治。1938年,傷愈后又回到二十九軍。1943年,因遭親共疑忌調為軍部上校副員,作為編餘人員,駐在柳泉車站。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給他落實了政策。遺囑要求將骨灰撒在盧溝橋畔,經北京市領導批准,於1985年8月14日(即抗戰勝利40周年紀念日),在蘆溝橋舉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儀式,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進行了宣傳,引起轟動。

人物生平


被送往保定斯諾醫院救治的金振中
被送往保定斯諾醫院救治的金振中
1924年,投軍於馮玉祥部。入伍不久,就學於西北邊防陸軍幹部學校。
1926年畢業后,歷任排、連、營長。
1933年參加喜峰口戰役,因作戰勇敢受到師長馮治安的獎勵。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蘆溝橋防務。為激勵官兵守土抗敵之志,要求全營官兵吃飯前、睡覺前都要高喊“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二十九軍口號。
“血性團長”金振中
1937年“七七事變”時,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揮三營全體官兵前後擊退日軍5次進攻。11日凌晨2時,親率敢死隊收復鐵路橋東端陣地。后在追擊逃敵時,被隱匿之敵擊傷,被抬出戰場,送往保定醫院救治。
1936年春,金振中奉命接替宛平城和盧溝橋的防務。當時,盧溝橋的形勢已日趨緊張,日本侵略軍已佔領丰台,並不分晝夜地在盧溝橋一帶進行所謂的演習,用心十分險惡。盧溝橋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金營長面對日軍的囂張氣焰,經常向士兵進行愛國教育,要求全營官兵在吃飯前、睡覺前都要振臂高呼數遍“寧為戰死鬼,不當亡國奴”的誓言,以激勵官兵守土抗日的鬥志。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到盧溝橋我方警戒線內演習,妄想偷襲宛平城。只因我方戒備森嚴,才無機可乘。於是,又製造“丟失”一名士兵的謊言,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在遭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第3營(營長金振中)的拒絕後,便向我守軍開槍開炮。盧溝橋戰鬥打響了!
1938年傷愈后又回到二十九軍。
1943年因遭親共疑忌調為軍部上校副員,作為編餘人員,駐在柳泉車站。
1949年春回原籍參加生產。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給他落實了政策。
1980年11月被安置在固始縣文化館任行政幹部。
金天愚告訴記者,父親在盧溝橋事變中負過重傷,左腿下肢被手榴彈炸斷,且有一顆子彈由他左耳旁貫進,右耳下穿出。
該縣退休老幹部、書法家李恩綬告訴記者:“今年4月11日,我專程赴盧溝橋,在盧溝橋下第六孔洞憑弔金先生的骨灰。隨後,我到抗日戰爭紀念館,將自己撰寫的一幅條幅贈送給該館:盧溝橋上第一槍,痛擊東洋好戰狂。義憤填膺驅倭寇,揮戈退日寫輝煌。”“這是對金先生精神的寫照。正像何基灃將軍稱讚的——不愧為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李恩綬說。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83歲。遺囑要求將骨灰撒在盧溝橋畔,經北京市領導批准,於1985年8月14日(即抗戰勝利40周年紀念日),在蘆溝橋舉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儀式,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進行了宣傳,引起轟動。
斯人斯事 盧溝橋事變
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這天晚上,完全無風,天空晴朗沒有月亮,星空下面,僅僅可以看到遠處若隱若現的宛平城牆和旁邊移動著的士兵的身影,這是一個靜悄悄的黑夜。”“七七事變”之後,盧溝橋事變的直接發動者——日軍華北駐屯軍混成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隊長清水節郎大尉,在手記里這樣記錄了當晚的情景。清水節郎有寫戰爭手記的習慣,這些手記後來成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鐵的證據。
清水節郎的第八中隊演習時聲稱丟失一名士兵,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在遭到拒絕後,日軍開始攻打宛平縣城,一時間槍炮聲大作,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
中國軍隊大刀隊
中國軍隊大刀隊
當時年僅7歲的鄭福來,家住盧溝橋橋西頭。68年後的今天,已75歲的鄭福來老人說:“一到過年放鞭炮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天晚上打仗時的情景。”
7月11日凌晨2時,守軍第3營營長金振中親率大刀隊,與前來支援的另一個營主力一起,乘夜奪回鐵路橋東端。據相關資料記載,突擊隊的出發命令一下,有的士兵竟興奮得號啕大哭。凌晨2時,突擊隊沖入敵人陣地。頓時,日軍陣地手榴彈爆炸,大刀閃著寒光,喊殺聲傳出數里之遙。一名19歲的突擊隊員用大刀接連砍了13個日兵,生擒1人。集合號響,無法將士兵集合回來,四處可見舉著大刀的血人追趕拚命奔逃的日兵。此役日軍一個中隊被全殲。守軍突擊隊傷亡3/4,鐵路橋收復。
宛平城內的部隊,宛平城一片死寂,老百姓驚疑地望著撤退的士兵,士兵們一個個灑淚離城。
在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儀式上的悼詞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
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之際,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七七事變”時守衛盧溝橋的原29軍直接指揮官,金振中先生。
金振中先生因患心臟病多方醫治無效,不幸於1985年3月1日在河南固始縣逝世,終年83歲。
宋哲元將軍領導的29軍37師110旅219團第三營任營長。曾積極參加喜峰口抗擊日軍侵略的戰鬥,由於戰功卓著收到37師馮治安師長的嘉獎。1936年調到盧溝橋駐防。在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金振中營長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親臨宛平城指揮戰鬥,並高呼“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以激勵官兵,守土抗敵。
金振中營長率領下的三營全體官兵,立下了“與盧溝橋共存亡”的決心。在與日軍短兵相接時,手持大刀,沖向敵陣,砍殺聲、吶喊聲、震撼四野。足見29軍3營官兵愛國抗敵之英勇。在與日軍激戰中,金營長身負重傷,被送往保定醫院救治。
盧溝橋29軍的抗戰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開始,而金振中營長是站在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線指揮了這場震驚中外的戰鬥,這個功績中國人民將永遠不會忘記。金振中先生在解放后,曾任河南省政協委員、固始縣政協常委。
金振中先生臨終仍深深懷念他戰鬥過的盧溝橋,視盧溝橋為他的第二故鄉。遵照他的遺囑將骨灰運抵北京,撒在盧溝橋下,永定河內。為此我們今天舉行骨灰安葬儀式。
悼念金振中先生,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完成統一祖國的神聖大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
金振中先生永垂不朽!
遺囑
盧溝橋畔金振中墓碑
盧溝橋畔金振中墓碑
一、我一生光明磊落,沒做過害人民之事,“七七”抗戰滴水微績已受人民的愛戴,我慚愧不已,望死後由黨和人民給予公正合理之結論;
二、遺體火化,喪事從簡,願骨灰撒在盧溝橋畔,與老領導何基灃在一起;
三、請求領導給小子安排工作,以實現他多年夙願。
四、老妻晚年生活請黨和政府關照,以度晚年;
五、願台灣早日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大業。
自述
金振中自述
1981年5月5日
盧溝橋在歷代軍事上的重要性
據報紙上介紹,盧溝橋在歷代軍事上的重要性,說:那橋在北平西南位在永定河上,是金朝時,用石塊建築而成,工程達三年之久,全橋長六百六十尺,寬216尺,共有橋洞十一個,兩旁橋欄上雕刻著許多小小的石獅像。元,明,清以來,時加修建,乾隆皇帝題,“盧溝曉月”雕刻在橋前,永定河上游即桑乾河,唐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指的就是這條河。盧溝橋更是京漢盧要道,北京的咽喉。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寫的遊記中,曾特別描寫過盧溝橋。十世紀中葉,元朝的上都諸王刺台等入紫金關,游點進逼盧溝橋,為燕王帖木兒擊敗。十世紀末葉,明燕王舉靖難兵,燕王為誘敵深入,特撤出盧溝橋駐點,建文帝派兵征討,建文帝派出那位將軍不知是計,還說:“棄此橋不守,我知其無能為也。1922年直奉戰爭,雙方為爭奪盧溝橋要隘,曾經在這裡肉搏五晝夜,但廝殺得永定河,變為紅河,屍積如山,造成軍閥混戰史上殘酷的一頁,此都證明,盧溝橋的重要性。
我於1924年投入馮玉祥所領導的西北邊防陸軍幹部學校起,至淮海戰役結束時止,先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旅長,軍部上校附員等職。
回溯我自從戎后,以我的所見所聞,我國遭外夷侵凌而最悲慘的其中唯日寇最為殘酷,因而在我執戈與日寇交鋒過的故事,以較為重要些,也扼要附述於後。
1933年春,喜峰口抗日戰役,我營奉命,爭奪喜峰口東側煙筒山,與日寇發生激烈戰鬥,肉搏達數十次,卒將煙筒山佔領,我第九連連長鈕吉辰,第十一連長耿錫洲均陣亡於此役,我的頭顱和右臂窩亦遭日寇流彈破片擊傷,這時我是219團第三營營長。
1936年元末,日寇扶植漢奸殷汝耕,由漢奸軍派出寧雨時為偽司令,率領漢奸軍近三千人,竄至平西80華里東西齋堂,組織冀西防共自治政府,當時我為團之主攻營,於一夜間,把漢奸軍生擒殆盡。
“七七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堅決抗戰,反對妥協,反對退讓的偉大通電,這個通電是一個偉大宣言書。宣言中,號召全國同胞們!……我們應該讚揚和擁護馮治安部英勇抗戰!我們要求南京政府,切實援助第二十九軍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這個偉大的通電奠定了我抗日的信心和決心,我們的官兵殺敵精神也為之振奮。
1938年夏,保衛漢口外圍戰,這時我是七七軍一七九師,六七三旅副旅長,兼任1065團長,固守大界嶺,與日寇廝殺三個月,肉搏戰百多次。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
2019年4月21日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大會上受到突出貢獻個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