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補鑄完“泰昌通寶”之後開鑄天啟通寶。“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天啟二年七月開鑄當十大錢。天啟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大錢鑄期不過三年;
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
明熹宗,天啟元年八月補鑄完其父年號錢“泰昌通寶”,隨即開鑄天啟通寶。
天啟通寶
“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天啟二年七月開鑄當十大錢。天啟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大錢鑄期不過三年;
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天啟通寶
元至正十一年徐壽輝起義,攻佔蘄水,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治平。1356年,徐壽輝遷都漢陽(今湖北武漢),1358年,改年號為天啟,鑄“天啟通寶”銅錢,有小平,折二,折三,面文楷書(折二又有見篆書者)書體端正,由於天啟作為年號的時間很短,鑄錢不多,保存下來的更少,屬珍罕名譽品之一。
為了區別這兩種“天啟通寶”,錢幣界就將其分別稱為徐天啟和明天啟。
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徠,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
天啟通寶
天啟通寶,一定難求。在天啟通寶的背面,有文字(定)存世稀少。
元末徐壽輝鑄“天啟通寶”小平12000元
折二 1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