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質

苔質

簡介


● 英文名稱:Texture of Fu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望診

古籍摘選


● 前人皆苔質不分,今特辨之如下。(《形色外診簡摩·舌部舌色內應臟腑篇》)

名詞解釋


● 苔質是指舌苔的形質,包括厚薄、潤燥、滑澀、糙黏、腐膩、瓣暈、偏全、剝落、化退消長、真假等內容。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苔質,是指舌苔質地的變化,是舌診的重要內容之一。

舌診原理

● 五臟六腑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經絡、經筋與舌相聯,臟腑的精氣上榮於舌。人體舌的具體表象變化迅速而又鮮明,猶如人體內髒的一面鏡子,人體臟腑的虛實、疾病的嚴重程度、人體津液的盈虧、氣血是否旺盛等,都可以通過舌象的變化表現出來。
● 舌苔,是指舌頭表面上的一層苔狀物。中醫舌診理論認為,舌苔由脾胃之氣蒸化胃中食濁而產生,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此,舌苔的變化可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以及病邪的性質和病位的深淺。
● 現代研究表明,舌苔是由舌背脫落細胞、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細胞等填充於絲狀乳頭角化樹的間隙內組成。

正常苔質

● 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勻,乾濕適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病理苔質

● 常見的病理苔質包括:厚薄苔、潤燥苔、膩腐苔、剝落苔、偏全苔和真假苔等。
● 厚薄苔
● ● 薄苔是正常苔質的表現形式之一,表現為舌苔均勻、中部和根部稍厚,乾濕度適中。
● ● 舌苔由薄轉厚,不能通過舌苔觀察到舌質,稱為厚苔。舌苔的厚薄轉化一般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薄苔突然轉厚,表示疾病形成;而如果厚苔消失,復生薄苔的新苔,通常提示為疾病消散、病症減退的表現。
● 潤燥苔
● ● 潤苔表現為舌面水分較多,呈濕滑狀態。
● ● 如舌苔乾燥無水分,嚴重者舌苔乾裂,稱為燥苔。
● 膩腐苔
● ● 膩苔指舌苔緊密呈片狀,貼於舌面刮不掉,此時往往同時出現痰多積食的情況。
● ● 腐苔是指舌苔苔質鬆散顆粒粗大,像豆腐渣一樣且一刮就掉。
● 剝落苔
● ● 疾病過程中舌苔出現部分或全部脫落的現象,舌面光滑可見底下的舌質。
● ● 剝落苔一般提示胃氣不足。
● 偏全苔
● ● 舌苔遍布全舌面稱為全苔。
● ● 舌苔僅僅分佈在舌面前後左右的某一局部,稱為偏苔。
● 真假苔
● ● 真正的舌苔難以颳去,即便颳去痕迹明顯,無法觀察到舌質,也叫有根苔。
● ● 舌苔容易被刮掉,且刮后舌苔無垢光潔,稱為假苔,也叫無根苔。
● ● 真假苔主要用來判斷疾病的輕重與預后的好壞。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