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黃疸型肝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急性黃疸型肝炎是藥物、生物、物理因素等導致的肝炎,肝臟攝取、結合及排出膽紅素的功能發生障礙,血中結合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出現黃疸。主要癥狀有發熱、咽痛、噁心、全身乏力,以及皮膚、鞏膜黃染等。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及時治療可以改善癥狀,防止肝功能進一步損害。若未及時治療,肝組織持續損害,部分患者可發展為重型肝炎,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肝性腦病、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本病大多預后良好;少數發展為重型肝炎,預后差。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感染科或內科

病因


● 急性黃疸型肝炎指各種原因導致的以膽紅素代謝和排泄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肝炎的總稱,病因有以下幾種:
● 藥物引起的藥物性肝炎。
● 生物因素(如細菌性、病毒性)引起的各類肝炎。
● 物理因素引起的放射性肝炎。
● 酒精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癥狀


● 急性黃疸型肝炎由於損肝因素不同,臨床表現和病程不一。按病程可分為3期,為黃疸前期、黃疸期、恢復期,總病程2~4個月。

黃疸前期

● 黃疸前期癥狀的輕重和時間長短有很大不同,可數日至2周,主要有以下癥狀。
● 前驅癥狀:低熱、關節酸痛、渾身不適、疲乏等。
● 突出癥狀:食欲不振、噁心、嘔吐。

黃疸期

● 可無發熱,胃腸道癥狀可好轉,主要有以下癥狀。
● 尿黃。
● 鞏膜和皮膚黃染。

恢復期

● 隨著黃疸的消退,癥狀逐漸好轉。

檢查


● 確診急性黃疸型肝炎需要做尿常規、肝功能檢查、肝炎病毒標誌物檢查,一些影像學檢查也有助於診斷本病。

尿常規

● 尿常規可以了解患者尿液中膽紅素的含量,有助於診斷本病。

肝功能檢查

● 可以查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以及血清膽紅素的量,有助於醫生判斷肝臟損害的程度及類型。
●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提示為肝功能受損。
● 血清膽紅素含量超過17.1μmol/L,可以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

肝炎病毒標誌物檢查

● 是診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依據,醫生根據血清中的病毒標誌物可以確診各種類型的病毒性肝炎。

影像學檢查

● 可以判斷肝臟的大小、有無萎縮等,對於膽管異常、肝臟佔位等有重要參考價值,能夠確定病因,並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黃疸。常見的檢查項目有:
● B超檢查
● CT檢查
● 磁共振檢查

診斷


● 醫生根據癥狀結合尿常規、肝功能檢查、肝炎病毒標誌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可以診斷急性黃疸型肝炎。
● 出現發熱、關節疼痛、噁心、嘔吐,以及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
● 尿常規:膽紅素陽性。
● 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含量>17.1μmol/L。
● 肝炎病毒標誌物檢查:抗HAV-IgM陽性,提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 ● HBsAg陽性提示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 HCV-IgG抗體陽性,提示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 ● HEV-IgM陽性,可診斷為戊型肝炎。
● 影像學檢查:肝腫大。

鑒別診斷


● 急性黃疸型肝炎需要與其他可引起黃疸的疾病相區別,如溶血性黃疸、梗阻性黃疸等疾病相區別。
● 如果出現噁心、嘔吐,以及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會通過一些檢查,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去因治療和對症治療,及時治療可以改善癥狀,防止肝功能進一步損害。

一般治療

● 適當休息,黃疸癥狀較重的患者,應選擇卧床休息。
● 給予患者清淡、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蛋白質及維生素的攝入。

去因治療

● 針對不同的病因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停止損肝因素的持續傷害。如停用引起肝臟損害的藥物,停止放射性肝炎患者的放射線接觸,乙肝和丙肝患者應進行抗病毒治療等。

對症治療

● 若黃疸癥狀嚴重,需要進行有效的保肝退黃治療。常用的退黃藥物有S-腺苷蛋氨酸及熊去氧膽酸等,聯合其他保肝抗炎葯有利於促進黃疸的快速消退。

危害


● 若未及時治療,肝組織持續損害,部分患者可發展為重型肝炎,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肝性腦病、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預后


● 急性黃疸型肝炎的預后與病因有關,輕度到中度的黃疸經過有效保肝退黃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在1~3個月內恢復,較重的急性黃疸型肝炎,提示膽汁淤積或者重症肝炎,治療效果較差。

預防


● 避免長期大量服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
● 要接種乙肝疫苗。
● 避免長期大量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