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達級導彈巡洋艦
肯達級導彈巡洋艦
58型“肯達”級導彈巡洋艦,全部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生產,原計劃生產12艘,最後完工4艘。“肯達”級總體上採用長首樓線型,艦首尖瘦且狹長,首甲板向末端有小幅上翹,並有輕微外飄,尾部呈圓形。首樓的長度大概佔到全艦總長的三分之二,並集中了大部分上層建築。首樓干舷較高,且於艦橋兩側起至尾樓甲板有明顯的折角線。
肯達級導彈巡洋艦
本級艦一前一後裝備兩套P-35“進步”(SS-N-3B“萼片”)艦艦導彈,採用SM-70型並排式四聯裝發射裝置。該導彈長10.9米,彈徑0.86米,翼展2.58米,發射重量4500千克,動力為一台渦輪主發動機和兩台固體火箭助推器,飛行速度1.3馬赫,最大射程500千米。SM-70型發射裝置長11.5米,寬8米,高5米,在水平面內可轉動180°,在垂直面內可上揚約40°。除置於發射裝置中的8枚待發導彈外,“肯達”級在上層建築內還設計了專門的貯彈庫,另存有8枚導彈,隨時可以為艦艇進行二次裝填。“肯達”級雖未設置有機庫,但艦尾甲板卻可停放一架卡-25RTS(卡-25電子戰型),主要用於截獲目標,為艦載反艦導彈提供目標指示和中繼制導。
在首部“進步”導彈的前面,是一套使用ZIF-101型雙聯裝發射架的M-1“波浪”艦空導彈系統,系統共配備有16枚V-600型(SA-N-1“小羚羊”)艦空導彈。“波浪”的原型是陸基的SA-3,其彈長6.7米,直徑0.7米,翼展1.5米,射程31.5千米。在“波浪”的前面,布置有兩座RBU-6000“龍捲風”-2型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兩套裝置共配備RGB-60火箭深彈96枚。另外,艦體中部舷側的兩座TTA-53-57-比斯型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尾樓上“進步”導彈的後面是兩門梯次布置的雙聯裝AK-726型76.2毫米全自動多用途艦炮。AK-726身管長為60倍口徑,射程15千米,射高1000千米,初速900米/秒,仰角80°,射速90發/分,彈丸重6千克。
進入80年代后,58型四艦在進行現代化改裝時,先後都在前煙囪兩側加裝了四座AK-630型近防炮,並且還在前煙囪后的兩套魚雷發射裝置的中間添加了一個雙層甲板室。
兩個塔式桅頂裝有兩部MR-300“安加拉河”(“頭網A”)雷達,其主要功能是對空搜索和見識,還可以為控制艦炮和導彈的其它火控雷達提供目標指示。“肯達”級主桅雷達在80年代的現代化改裝后形成了一下三種配置方式:
一,“戈洛弗柯海軍上將”號和“格羅茲尼”號配置不變;二,“福金海軍上將”號在後桅頂換為一部新型的MR-310“安加拉河-A”(“頭網C”)遠程對空搜索雷達;三,“瓦良格”號使用兩部“頭網C”替換了原來的“頭網A”。
前桅“頭網”下的前支平台上安裝的是“頓河”導航雷達,后換裝為一部“頓河2”雷達。
在前桅中上部的前支平台和後桅中上部的后支平台上安裝有兩部4R44“二項式”(“雙杓”)火控雷達,它是SS-N-3B導彈專用配套雷達,只見於“肯達”級和“克列斯塔Ⅰ”級。“雙杓”系統由兩部各自independence ,採用不同工作頻率的雷達組成,天線系統包括兩架上下同軸旋轉的天線,它們安裝在同一個球形座架上,一上一下,天線外形為橢圓網狀拋物面反射體,背後有平衡翼片,兩部天線各由上、下延伸出來的雙喇叭饋源照射。天線採用邊搜索邊跟蹤的工作方式,在搜索雷達發現目標並提供目標的距離方位數據后,由跟蹤雷達繼續進行跟蹤,並同時向SS-N-3B導彈發出指令。
為“波浪”導彈提供製導的是一部安裝在艦橋頂部的4R90“彎刀”(“果皮群”)制導雷達。另外,前桅兩側平台上為AK-630配套的MR-123“三角旗”(“低音帳篷”)雷達、首樓尾部安裝的控制AK-726艦炮的MR-105“旋轉架”(“梟聲”)火控雷達。
最後,“福金海軍上將”號、“格羅茲尼”號和“戈洛弗柯海軍上將”號三艦還先後在後桅中部兩側前支平台上添加了兩部“成就-U”(“柱網”)雷達,主要用於對空搜索,同時也可為“波浪”導彈提供目標指示。
由於反潛作戰不是“肯達”級的使命,因此艦上只裝備了一部GS-572“武仙座-2M”主動搜索艦殼聲吶。
艦名 艦隊 開工 下水 服役 退役
格羅茲尼 北方 1960.2 1961.3 1963.1 1991.6 1966.10調入黑海艦隊,1984.1調入波羅的海艦隊
福金海軍上將 太平洋 1960.10 1961.11 1965.7 1993.6 最初為“守護”號,1962.10命名為“海參崴”號,1964.5改為現名
戈洛弗柯海軍上將 北方 1961.4 1962.7 1965.1 2002.11 最初為“英勇”號,1962.12改為現名。1968.3調入黑海艦隊
瓦良格 太平洋 1961.10 1963.4 1965.9 1990.4 最初為“靈敏”號,1962.10改為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