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重陽宮的結果 展開
- 道教全真派祖庭
- 新昌縣重陽宮
重陽宮
道教全真派祖庭
重陽宮,全真道祖庭,又稱重陽萬壽宮、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盛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距西安市中心40千米。各類建築共佔地1.0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29.2平方米,紀念塔建築面積105.6平方米,附設建築面積222.5平方米。
重陽宮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其弟子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興盛。重陽宮從而成為全真教祖庭。
西安重陽宮,是為全真教開山祖庭,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雖也號稱“祖庭”,其實不過是王重陽弟子所建。
重陽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秦嶺北麓,甘水之畔。西望周至,東接鄠邑區縣城,距陝西省西安市區西南40千米。南望終南,甘水出峪自東南而來,經重陽宮西北去流入渭水。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自焚其居,東行至山東寧海,得丘處機、劉處玄、譚長真、馬鈺諸弟子,創全真道教。王重陽卒后,弟子護送其遺骨葬於舊居。馬鈺襲掌全真教后,於其地建立道觀,手書“祖庭”二字為額。嗣後,王重陽弟子王處一上奏,請於其址建靈虛觀,丘處機又請改名重陽宮。
元代,重陽宮盛極一時,在北方道教中影響巨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有殿堂建築約5048間,宮域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全真道徒雲集於此,最盛時近萬人,宮觀規模之大為天下道觀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辯。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明代,朝廷對全真教採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教出現了分門別派群龍無首的景象。由於全真教的逐漸失勢,重陽宮亦由盛而衰,宮院逐步縮小,原有碑石散棄露天。明正統十年(1445年)所立《重陽宮主持候園方重修祖庭碑》所記:“祖庭中更多故,廢興相仍,昔之堅固壯麗者未免為風雨所凌,傾圯不振”,並記述了自永樂至正統年間對重陽宮的修葺事宜。
清代,經明末清初之戰亂后,重陽宮“垣墉崩塌,殿宇傾頹,野居而露處”,於乾隆年間,“鎮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維修“苦於盛極難繼”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遺跡之守”。亦如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重陽宮記》碑文所述“從來天下事勝而衰,衰而復。盛者氣數也,挽衰待盛不至泯滅失傳者,人事也”。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陽宮遭到毀滅性的摧殘。后雖有過幾次小的修葺。但僅是維持保留著這座古道觀。直到建國前夕,重陽宮僅殘存老君殿、靈宮殿、祖師殿三座建築和“五塔墳”、“祖師墓”及散落於廟宇遺址的碑石。
建國初,重陽宮碑石散置於近十里範圍內的田間、墳頭、宮觀遺址,遭風雨浸蝕與人為破壞,面臨滅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與政府的關注與重視。
1956年,重陽宮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經楊自修副縣長奔走呼籲,省政府撥專款,鄠邑區文化館組織實施集中重陽宮零散碑石至玉皇殿舊址,建成重陽宮祖庵碑林。
“文革”期間,重陽宮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產隊勞動,“老君殿”被拆除,重陽墓遭毀,宮觀備受冷落。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1979年,徵用祖庵北街村地3.14畝,修建圍牆。
1980年成立重陽宮文管所(后交道教協會管理)。
1982年,修葺祖師殿、靈宮殿,並改建耳門。
1986年,新建飛檐翹角仿古式重陽宮山門。
1986年11月,遷移位於馬村的清陽宮、元馬店、“仙蛻園”、祖庵鎮等地的石刻17件,集中重陽宮保護。
1993年,台胞黃勝德捐款修建王重陽紀念塔一座。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觀侯寶垣大師等捐資上千萬元修復的重陽寶殿和鐘鼓二樓。
2001年,祖庵重陽宮碑林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經”碑石立於山門左側。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重陽宮佔地面積53畝,殿堂樓舍百餘間,靈觀殿、祖師殿及下院城道宮、集仙觀、遇仙宮等廟點。
殿宇兩側分別為碑林觀賞區、祖師祭祀區、蓬萊仙園區。另外設建道教養生齋、重陽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道眾生活區、辦公接待區等幾大區域。
重陽宮最盛時,宮殿樓閣達五千餘間,道士近萬人,規模宏大。至明清轉衰,大部建築漸廢。原有七十餘通元代碑刻,僅留存三十餘通。有元明以來30多方碑刻。這一批碑石大都有蛟首龜趺,多用蒙漢兩種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年)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統二年(1334年)立的《孫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稱道。此外還有“七真圖像”、“萬壽宮圖”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寫成的聖旨碑等石刻,這些碑石是研究中國道教發展史的珍貴資料。
重要遺跡有元代建築“靈官殿”、“七真殿”高台遺址;“玉皇殿”遺址;“北極殿”遺址前遺存的石雕香爐,香爐上銘刻著“北極宮”三字。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陽宮掌教真人安放遺蛻之石函。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重陽宮碑林有“四個唯一”:
元代皇帝親敕聖旨碑8通;
道教“全真”的發祥地,作為“天下祖庭”,全國唯一;
元代名士撰文、書丹保存之多,全國唯一;
蒙古八思巴文與漢文對照合刻的聖旨碑4通,為全國唯一。
碑廳現保存石碑31通,若按民間留傳的“七十二通蛟龍碑”,尚有差數,推想可能已被損毀或尚未發現。
重陽宮碑林的40餘通有關道教全真派歷史的碑石中著名的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號稱“三絕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開教秘語之碑》、元代皇帝聖旨碑(蒙漢文對照碑)和堪稱國寶的吳道子《鍾馗戲鬼圖》畫碑等,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殊為珍貴。而《皇帝璽書碑》等5通蒙漢文對照碑,碑文為八思巴蒙古字與漢字合刻,是研究中國現已失傳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僅存的實物資料,“對於研究元代文獻譯名的還原及演變,尤其具有重要價格,對於古代蒙古語言的研究也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像重陽宮碑林這樣大量集中保護元代金石文獻在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人體科學、語言文字與書法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們譽為西安乃至陝西的小“碑林”。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石高約2米,寬約1米,紜紋清晰、形狀奇異,人稱“祖師腳印石”。
相傳重陽祖師在“劉蔣庵”修行傳道期間,常往樓觀“說經台”聽老子講經悟道,一次聽經歸途,一沙粒落入鞋內,祖師歸,脫鞋傾倒於庵前,豈知此沙粒日見生長,祖師初未在意,不經年,卻長成一塊巨石。一日,祖師端祥這個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豈能容爾孽獐狂長。邊說邊踏了巨石一腳,至此此石再未增長,而留下一個深深的腳印。因王重陽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腳汗“靈氣”,便狂長為巨石,故人們又稱此石為“祖師腳汗石”。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勝地立宮挹終南秀氣,澄源開派弘道教真傳”一副楹聯,為周至書法家楊隆山撰書。
耳門楣書“正心”、“誠意”。老子的“道德經”巨碑豎於門前左側。整個山門給人以古樸、典雅、凝重之感。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前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仙逝時遺言將骨灰分為兩份,一份放於八仙宮,一份存於重陽宮。
靈官殿
王靈官本名王善,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曾拜薩守堅為師學符法,是宋代著名道士林靈素的再傳弟子。這位靈官是道教護法鎮山神將。有的道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了一位“火車王靈官”,鎮守道觀山門的靈官一般就指這位王靈官。
王靈官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與佛教中的韋馱很相似,是重要護法神,鎮守山門。因他曾被封為“玉樞火府天將”,人們又把他看成火神,有的靈官像就完全是一副火神爺模樣,故有的火神廟也供靈官。
七真殿建於晚清,供奉道教全真教派七真。七真,是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分別為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丘長春、王玉陽、郝太古、孫不二。
王重陽在陝西修道后赴山東寧海傳道,收全真七子。馬丹陽,家世業儒,為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因兵亂東遷寧海。夫人孫不二,成道后稱為清靜散人。馬丹陽是王重陽的大弟子,為全真教在中國北方傳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七真”成為全真教發揚光大的奠基人和播種者。因此可以說全真教的起足點在陝西關中祖庵鎮,但其真正的根據地、開拓地在山東寧海。
重陽寶殿
重陽寶殿為香港青松觀侯寶垣道長捐資380萬修建,1997年底建成。殿內正中供奉王重陽祖師,祖師左側為和玉蟾,右側為李靈陽。
大殿內是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閔智亭所撰對聯:“正陽祖純陽師 燕國海蟾是叔主 與和公玉蟾 李公靈陽 築庵悟道 功成道備 去東海之濱 丘劉譚中尋得馬 結金蓮法眷 廣開闡化 甘水仙源流長遠;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當誠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氣 心明性見 更建功立德 濟貧拔苦行方便 記與物無私 先人後已 祖庭教法永傳銘”。上聯闡明全真教源流及發展歷史,下聯闡明全真教教義。
重陽祖師墓
1967年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浪潮中,祖庵梁庄紅衛兵又將王重陽墓挖開。據說,墓內青石砌壁,中有石棺(壽函),長2米,寬1.22米,高0.96米,蓋厚0.3米,石棺下周圍雕有龍。棺內安放木刻重陽祖師像及遺骨,存方磚兩塊,上刻“重陽祖師壓骨在此”,修建重陽宮時遺失。壽函撬開,函內用黃色綢緞包一木棺,棺內用綠色被包著王重陽遺體,其頭枕右臂朝西面南,當時黃袍道帽,容貌鬍子完好可觀,但見風后化灰。遺體的頭部胸部是用木架子固定著,髮髻上有一對金環,公社以30元錢買給周至銀行,後來將木架子掛在銀杏樹上,遺骨散放棺外,后道人又將遺骨埋於竹園。幾天後有人用炸藥將壽函炸爛,運往公社門前壘橋基。現僅存蓋,翻放在銀杏樹東邊(蓋長2米,寬1.22米,厚0.30米),碑林內的重陽畫像碑原在此處。墓西有《重陽祖師仙跡記》碑,東有重陽子手書《無夢令》碑,北有《重陽宮圖》碑,后都移入碑廳保存。
活死人墓位於距重陽宮約2千米的成道宮中,是王重陽修道練功之地。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王重陽49歲,抗金失敗后,他在南時村掘地穴居,築冢高數尺,上掛一方牌,寫“王害風靈位”,牌下深丈余,獨自穴居其中,達2年之久,稱之“活死人墓”。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
活死人墓
王重陽掘地穴居,在客觀上當然給人一種故弄玄虛以增添神話色彩的感覺。不過他本意其實為了創造一種與世隔絕、便於靜修的特殊環境,事實上還在人間,並沒有離開地球,但他卻認為就是“換了凡軀”、“隔斷凡間”。他為了後來能夠形成獨立的教派,並且為教派樹立高遠的目標。他在“活死人墓”四角各植海棠一株,人問其故,他說:“吾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他這個遠大理想雖然沒有親自完成,但後來的全真教在北方風靡一時,吸引了大半個中國的眾多士大夫和群眾,他的預言最後終於由門徒變成了現實。
重陽宮[道教全真派祖庭]
姊妹黃楊樹由於栽植時距離過近,幾百年的生長后,樹冠長得非常大,兩棵樹的枝條相互穿插契合,而且一大一小,就形成了奇特的“姊妹黃楊”。
黃楊樹屬於灌木或小喬木,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多生山谷、溪邊、林下。木材堅實,材質緻密,供美術雕刻、制木梳與樂器等;根、枝葉供藥用,還能行血、祛風止痛、解毒,治腰腹氣滯脹痛、心胃氣痛、疝氣,復方黃楊木煎劑治風濕性心臟病。
丹陽真人手植銀杏
銀杏樹在距今天2億年前的古生代中生代曾遍布世界各地,在新生代第三紀漸趨衰落,到第四紀冰河期先後絕跡。近代西方科學家原先只在古老地層中發現它的化石,後來才在中國發現它的孑遺,所以銀杏有“活化石”之稱。它樹榦通直,樹姿雄偉,葉形美麗、木質堅硬,不受蟲害,樹齡特長,但生長緩慢,往往爺爺種樹,孫子得實,所以俗稱“公孫樹”。銀杏是雌雄異株,果實在中草藥中稱“元果”。
祖庵重陽宮碑林,共保存碑石近40通(件),共刻文33篇,詩詞6組(首),畫像二幅、題字兩帖、圖一面。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陽及七真畫像碑,王重陽手書《無夢令》詞碑,元書法家趙孟頫書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孫真人道行碑》、蒙漢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聖旨碑、明正一教天師張與村題額“天下祖庭”碑及唐吳道子《鍾馗戲鬼圖》畫碑。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書者聲名顯赫,在《二十五史》中有傳的竟達17人之多,因之具有多方面的學術與文化價值。
碑林中的《十方重陽萬壽宮記》、《全真教祖碑》、《重陽祖師仙跡記》、《重陽成道宮記》相當系統全面的記載了全真教和其祖庭重陽宮的創立發展、起落歷史及祖師王重陽的身世與生平事迹。還有13位高道的道行碑,不僅記載了其各自的道行與全真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也記錄了不少重要史料,可以正史與補史。
首推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敕藏御服之碑》和《孫真人道行碑》。《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為奎章閣大學士、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撰文;趙孟頫書丹,翰林學士、秦國公李孟篆額;且此碑石拍之鳴聲,謂曰“響石”,故人稱“三絕碑”。趙孟頫《元史》本傳稱其:“書畫絕倫……篆、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此二碑均為承旨中年以後所書,其書法已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碑貼敘錄》在評《孫真人道行碑》書法云:“筆法圓腴,略似學虞世南,比他書尤為工整”。
次則為溥光書的《敕賜大重陽萬壽宮》碑,字大如斗,為榜書,筆法蒼勁,神足韻勝,溥光為元僧,俗姓李、號雪庵,特封昭文館大學士,是元代唯一可與趙孟頫相媲美的大書法家。
再次為斡沖書丹的《披雲宋真人道行碑》,《陝西金石志》在斯碑按語中云:“書法模仿右軍聖教序、頗圓熟可喜、元之嘉刻也。”另外《宸命王文碑》的漢字譯文,《陝西金石志》評該碑書法云:“譯字遒勁秀逸,以此為最,饒有山谷筆意。”《重陽仙跡記》書丹者姚燧,善文能書,明《石墨鐫華》稱該碑:“書全法顏平原,但波拂鉤磔稍不及,因以知勝國時不乏能書者也。”李道謙書的《全真教祖碑》,明王世貞稱該碑書法“精勁有法”。還有商挺用隸書題額的《玄門掌教誠明真人道行之碑》亦是書法的佳作。
祖庵碑林碑文的撰寫者,多是以文章名重其時的翰林官員,因之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圓明真人高公碑銘》為翰林學士姚燧承旨所撰。
《宋真人道行碑》為翰林院直學士王利用(字國賓)所撰。
《洞真於真人道行碑》為名士楊奐所撰。
《誠明真人道行碑》為翰林直學士王磐所撰。
《天樂真人李公道行碑》為集賢學士宋渤所撰。
《全真教祖碑》為密國公金源所撰。
詔書與聖旨碑中《成吉思汗皇帝賜神仙手詔》出自元朝中書令耶律楚材之手。
《重陽仙跡記碑》為翰林院修撰劉祖謙所撰。
《王真人開澇水記碑》為翰林院直學士薛有諒所撰,其文章均為世人所重。
碑林內存五通元代蒙漢文對照聖旨碑,其中一通為蒙古回鶻(畏兀)文字,四通為蒙古八思巴文字。四通八思巴蒙古文聖旨碑,是元世祖忽必烈令大喇嘛八思巴據藏文字母製造的新體蒙古字、形仿漢字方體,自上而下直寫,於至元六年(1269年)頒行,是元朝的法定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云:“現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發現者約有20餘通……內容均為保護佛寺道觀產業及減免僧道賦稅差發諸事,是研究元代宗教史及寺觀經濟的重要資料。已刊布的碑石頒於陝西周至(重陽宮原隸屬周至)、韓城、甘肅涇川、山西太原……各地的八思巴字碑文紀錄了許多元代文獻譯名的還原及演變,尤具重要價值。對於古蒙古語言的研究也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祖庵碑林這5通碑石的漢字碑文均被收入蔡美彪所編的《元代白話碑集錄》(科學出版社,1955年2月)一書。20世紀初法國漢學家E·E·沙畹也曾收集中國一些地區的元代白話碑文並予發表。
全真教與以往道教不同之處。在於不尚符篆,不事燒煉;提倡全神鍊氣。因之碑文中記載了不少有關鍊氣養生的內容。這些方法雖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但對養生延年有一定作用,因之受到當代氣功界的重視。《馬宗師道行碑》關於修道的方法云:“夫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王重陽《無夢令》碑關於長生之道云:“大道長生門戶,幾個惺惺覺悟。鉛汞緊收藏,方始澄神絕慮。心慕心慕,便趨蓬萊仙路。”《全真開教秘語之碑》關於煉功的方法云:“莫獎樽酒戀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龍虎動時拋雪浪,水聲澄處碧塵消。自從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計聊,有朝九轉神丹就,同奔蓬島去一遭。”
王重陽
王重陽(1112—1170年),金代道士,全真道創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祖籍咸陽大魏村,出身庶族,家業豐厚。做過小吏,47歲那年,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焉”,常縱酒泄憤,行為瘋狂,對金人統治的社會現實以消極反抗,久之便憤然棄家,隱棲山林。
金大定元年(1160年),在南時村自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穸居其中,潛心修持三年,遷居劉蔣村,居庵演道。大定七年,自焚庵舍,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傳化全真道。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建立教團,廣收門弟,其中高徒丘、劉、譚、馬;亞徒、王、郝、孫,後世稱“全真七真”。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相通。提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內修“真性”,外修“真行”,“摒去妄幻,獨全其真者,神仙也。”其傳世著作有《重陽全真集》,內收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王重陽58歲仙逝,死後歸葬終南劉蔣村故庵(在今陝西鄠邑區祖庵鎮)。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祖庭。元世祖還追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又加封他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馬丹陽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陽攜西歸途中羽化。臨終時曰:“丹陽已得道,長春已知道,吾無慮也。”又囑丹陽:“可赴終南劉蔣之故居。”言畢而逝,享年58歲。第二年,馬丹陽等在劉蔣村結庵,為其師制葬所,於大定十二年,率眾赴卞梁搬重陽遺蛻歸葬故居。守墓三年後,馬丹陽構築一廣庭,書額曰:“祖庭心死”,以表其承師弘道之志。
馬丹陽在祖庵環居期間,足跡遍及周、戶及關中、隴西等地,傳道收徒。許多官僚士庶,誠心向道者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祖庵。拜丹陽為師,歸依祖庭。不少人經過丹陽傳授道妙,長期修持,成為全真教中堅力量。如後來的重陽宮主持,一代宗師呂道安、畢知常等皆是丹陽弟子。全真教的興起,實乃重陽創立之,丹陽恢弘之。
重陽宮是金、元朝庭出於其統治的需要,為彰顯與崇祀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與其繼承者“七真人”等的業績而興建的聖殿。所以,歷史上重陽宮的興衰與全真教的命運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祖師庵是王重陽最初修真傳道,創立“全真”的發祥之地。故後有“天下祖庭”之稱。
金正隆四年(1159年)重陽48歲,傳說此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橋頭酒肆首遇二仙道,(“八仙”中之鐘離權與呂洞賓)與之皆出塵語,並授以口訣,驀然而去。
“七真”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其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后雖分支列派,仍同歸“全真”一宗。
全真教在馬丹陽、丘處機、李靈陽、呂道安等重陽繼承者的傳承下,在關隴一帶奠定了基礎,影響日益擴大。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長春復還祖庵,大弘祖教。第二年,全真教之宗師王玉陽、丘處機初受皇室寵重,先後分別被金世宗詔之燕京,咨以延生之理,后又多次召見,長春等的對答令世宗甚為滿意,授賜頗厚,賜中袍、御書“全真堂”匾額,錢十萬。自此“真教弘揚,玄風為之一振”。
在此期間,長春宗師受成吉思汗邀請,開始了全真教史上著名的“西行”壯舉。金興定四年(1219年),長春率尹志平、李真常、宋道安等18人西行。此行受到成吉思汗的極大寵重,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爾後開創了全真的鼎盛時期。
據周至縣誌記載:元代前,因劉、蔣二姓居於此地,故名劉蔣村。后因其地處甘河兩支流間,且為商品交易之集市,曾改名為雙溪鎮。到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在此結庵傳教,王重陽仙蛻后,其高徒馬丹陽在其師結庵修道處築一廣庭,為環居之所。始稱“劉蔣庵”,並題額“祖庭心死”。自此亦稱“祖庭”、“祖堂”,四方尊稱祖庵。祖庵之名由此而來。后遂改雙溪鎮為祖庵鎮,迄今逾八百餘年。
重陽宮原山門前,曾長著一根柏樹,形似鳳凰,卻展開一個翅膀。每當旭日升起,紅霞抹天,和風徐來,似凌空欲飛。故人們雅稱其“鳳凰單展翅”。此樹建國初尚在,后被砍伐。
古鎮民間留傳重陽宮有“三十一面鍋”。史實是在重陽宮興盛時,道事、興建等公眾活動頻繁,道俗人眾,為解決做飯之難,用三石架起一口大鍋,燒粥做飯,一次可供數百人食用,人們稱其“萬人鍋”,趣稱“三十一面鍋”。后重陽宮漸衰,此鍋閑置在銀杏樹東邊,建國后1952年被砸毀。
民間傳說重陽宮鑄鐘,一道士在附近村子化緣來到一戶人家,那家施主懷裡抱著孩子說:“要鐵沒鐵,要錢沒錢,你願意要就把這娃舍給你吧。”那道士聞言扭頭走了。鑄鐘時,有一豁口,復鑄幾次,總不能全。主事追究原因,那道士說了有個施主舍娃的事,主持者讓人去索取了該童的一件衣衫化入鐵水,孩童夭折,鍾方鑄成。后將該鐘置於鐘樓,懸而撞擊,在悠長的鐘聲里,隱約有孩童啼泣曰:“狠心的娘,狠心的爹,你把孩兒化了鐵”。其聲音蒼涼而悲慘,不堪卒聽。故此鍾閑置院落,很少鳴鐘。這個故事雖為民間傳說,而實有其。據《鄠邑區文物志》記載:此鍾於元順帝時為重陽宮鑄造,置於通明閣東南高台上。1952年與“萬人鍋”同被砸毀。
古鎮民間留傳重陽宮興盛之至,澇河龍君西來,曾分澇水繞重陽宮。據《棲雲真人開澇水記碑》載:1279年,元真人王志謹主持開挖渠道,引澇河水經宮東、北,西折注入甘水。使沿途“連延二十餘里,穿林度落,蓮塘柳岸,蔬圃稻畦,瀟然有江鄉風景”,“上下營區凡數十區,歲時豐登,了無旱乾之患”。
歷史上每年正月初九為紀念重陽祖師所立的重陽宮廟會,也是祖庵古鎮的古會,俗稱“上九會”。廟會祭祀活動從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陽宮搶頭柱香,祭祀重陽祖師開始直到元宵節。期間,重陽宮正門大開,道士、居士忙於其間,四方民眾前來燒香許願,放鞭炮還願者絡繹不絕。伴之古鎮春節鑼鼓會,元宵節燈市、燈會,親友拜年會等熱鬧異常,盛會空前,一直流傳到今。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8:30—17:00;周六、周日:8:00—17:00
門票
25元
交通
1、西安明德門城南客運站、豐慶路水司汽車站、西安市汽車站(火車站旁)乘前往鄠邑區的車,再轉車到重陽宮
2、豐慶路水司汽車站乘坐到祖庵鎮的車,經過重陽宮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