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熱

里熱

簡介


● 英文名稱:Interior Hea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臟腑陽熱亢盛或陰虛內熱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熱邪內傳,臟腑、氣血積熱,以身熱汗多,口渴引飲,心煩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或弦數等為常見症。

里證

● 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里證所涉及的病證範圍很廣,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概而言之,凡非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屬里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里”。其特徵是起病時惡寒發熱不同時並見,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
● 形成里證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里,形成里證;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臟腑等部位,即所謂“直中”為病;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或氣血功能紊亂而出現種種證候。
● 里證可見於外感疾病的中、後期階段,或為內傷疾病。不同的里證可表現為不同的證候,故很難用幾個癥狀全面概括,但其基本特徵是一般病情較重,病位較深,病程較長。里證的病位雖然同屬於“里”,但仍有淺深之別,一般病變在腑、在上、在氣者較為輕淺;病變在臟、在下、在血者較為深重。

里熱

● 里熱多因外感火熱陽邪,過服辛辣溫熱之品,或體內陽熱之氣過盛所致。
● 熱邪盛於臟腑,或陰虛陽亢,症見身熱汗多、渴欲引飲、心煩口苦、小溲短赤刺痛,舌紅苔黃,脈洪數或弦數等。
● 病勢急驟、形體壯實者多為實熱證;內傷久病,陰液耗損而陽氣偏亢者多為虛熱證。
● 陽熱偏盛,津液耗損,或陰液虧虛而陽氣偏亢,故見身熱面赤、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數等一派熱象證候。熱傷陰津,故見口渴欲飲、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燥少津等症。

治療

● 里熱治療宜清熱瀉火,可因症選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承氣湯等方。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 [4]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