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20偵察機

伊爾-20偵察機

伊爾-20偵察機,是前蘇聯伊柳辛設計局在伊爾—18型民航機基礎上改型設計的電子偵察機。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給予綽號“黑鴨”(Coot)。主要遂行區域性電子偵察任務。1957年7月4日原型機首飛。1970年裝備部隊。

歷史


俄羅斯空軍的伊爾-20M偵察機
俄羅斯空軍的伊爾-20M偵察機
20世紀50年代,為了支持民航需要,蘇聯開始籌劃研製一款中型客機。伊柳辛設計局和安東諾夫設計局分別拿出了自己的作品進行競爭,其中伊柳辛設計局的方案是伊爾-18客機(伊爾—18型民航機)。
伊爾-18客機採用下單翼結構,機身為加壓機艙,前三點起落架中的後起落架收於發動機艙內,由4台渦槳發動機提供動力。伊爾-18的機鼻內安裝有一部氣象雷達,這是蘇聯民航機上第一次安裝自動化設備。
伊柳辛設計局原計劃為伊爾-18使用NK-4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但此後改變了計劃,改為使用AI-20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1957年,該機首飛成功,隨後開始生產。北約為其所起的綽號為“黑鴨”。
北約按軍用機的習慣為伊爾-18命名是有道理的,因為該機的優異性能很快被蘇聯軍方看中了。蘇聯軍方開始尋求將其改造為反潛機和電子偵察機。
1970年,蘇聯在伊爾-18基礎上改進出的伊爾-20M電子偵察機裝備部隊。蘇聯又將其稱為伊爾-18D-36“野牛”。

發展


伊爾-20偵察機
伊爾-20偵察機
伊爾-20偵察機裝備部隊后,成為了蘇聯航空電子偵察的主力軍。冷戰期間,伊爾-20頻頻活動于敏感地區,為蘇聯獲得電子戰數據做出了重要貢獻。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與美國的國防工業水平差距不斷拉大。伊爾-20的技術水平不僅無法和RC-135這樣的美國大型電子偵察機相提並論,也遠遠落後於和其同類型的美國EP-3C電子偵察機。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伊爾-20偵察機不但沒有因此落寞沉寂,反而表現得更加活躍。僅2012年下半年,伊爾-20就在7月、9月和10月連連“造訪”日本近海。僅在9月,伊爾-20就在20日、22日、24日3次飛臨日本附近,弄得日本航空自衛隊叫苦不迭。

系統性能


伊爾-20偵察機機身長35.90米,機高10.17米,翼展37.42米,機翼面積140平方米。該機最大速度675千米/小時,偵察高度6000~7000米,最大航程6500千米,滯空時間12小時。乘員13~20人。
伊爾-20偵察機最顯著的外形特徵是機身腹部裝有一個長10.25米、寬3.20米、高1.15米的雷達罩,內裝側視雷達天線
該機前機身兩側各有一個長4.40米、高0.88米的整流罩,內裝各種感測器及照相機,機身後腹部則裝有天線與天線罩。整機的感測器大致包括側視雷達、RP5N-3N航空雷達、NAS-1多普勒導航系統、其他電子偵察與干擾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