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淠,是一個漢語常用字,讀音pì pèi,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水名,在中國安徽省,源出大別山,流入淮河;引申含義為多,茂盛,如“萑葦淠淠”。

徠有關常用組詞為淠淠。

基本釋義


● 淠 pì ㄆㄧˋ
● ● 〔~河〕水名,在中國安徽省,源出大別山,流入淮河。 
● ● 船行的樣子。
● 淠 pèi ㄆㄟˋ
◎ 〔~~〕多,茂盛,如“萑葦~~”。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淠【卷十一】【水部】
水。出汝南弋陽垂山,東入淮。從水聲。匹備切。又,匹制切
說文解字注
(淠)淠水。出汝南弋陽垂山。東入淮。汝南郡弋陽、二志同。今河南光州州東北有故弋陽城。水經淮水篇曰。淮水、東過期思縣北。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弋陽南垂山。西北流、歷陰山關西北出山。又東北流逕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按今之白露河也。出光州南三十里之南嶽山。北流。又東入固始縣界。合春河注於淮。春河卽水經注之詔虞水也。水經注曰。沘水、字或作淠。但說文有淠無沘。前志有沘無淠。不得混爲一水。從水。畀聲。匹備切。又匹制切。十五部。按大雅傳曰。淠、舟行貌。箋雲。淠淠然涇水中之舟。又小雅傳曰。淠淠、衆也。

康熙字典

淠【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
《唐韻》《集韻》《韻會》匹備切,音濞。水名。《說文》水出汝南弋陽垂山,東入淮。亦作渒。《水經》淮水又南北渒水注之。
又《玉篇》水聲也。
又《集韻》匹計切,音媲。義同。
又《博雅》淠淠,茂也,衆也。《詩·小雅》萑葦淠淠。
又舟行貌。《詩·大雅》淠彼涇舟。
又普蓋切,音霈。動也。《詩·小雅》其旂淠淠。《註》匹弊反,又孚蓋反。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淠淠

音韻參考


[上古音]:質部滂母,phiet
[廣 韻]:匹備切,去6至,pì,止開三去脂B滂
[平水韻]:去聲八霽
徠[國 語]:pì,pèi
[粵 語]:pei3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pʰrids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匹備脂B開至B去聲三等開口脂B去六至pʰipʰipʰjipʰiɪpʰɣiɪpʰɯipʰjipi4phiihphyh水名在汝南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ꡍꡞphip'i去聲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匹智二寘去聲
毗意二寘去聲

英文翻譯


luxuriant (of water 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