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學名: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兩棲類動物,蠑螈科疣螈屬,中國特有種。貴州疣螈體長16—21厘米,尾長6—9厘米。體形和體表色斑與細痣疣螈相似,生活在高山小流溪附近。一般夜晚取食昆蟲及其他小型動物(蛞蝓、小螺、蚌和蝌蚪等)為食。主要分佈在貴州,雲南,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頻危。

外形特徵


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體長16—21厘米,尾長6—9厘米。體形和體表色斑與細痣疣螈相似,但背嵴棱及體側疣粒是紅色的,體側還具有連續的紅色縱線。背脊、頭后側及指、趾端為桔紅色。體長16—21厘米。體形粗壯;頭部扁平、頂部有凹陷,寬略大於長;吻短,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頭兩側有顯著的骨質棱脊,吻端的聯結處略有凹陷;鼻孔較小,位於吻前端,頰部略向外傾斜,眼中等大,位於頭側,口角位於眼后角後下方,犁骨齒“八”形;舌略呈長橢圓形,約佔口腔底部的一半,前後端與口腔底粘連,兩側略遊離。四肢粗短,前後肢幾等長,前肢貼體向前時,指端可超過鼻孔,達到吻端,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末端相遇;指、趾端鈍圓,前肢4指,指長順序為3、2、4、1,其中1、4指幾等長。後肢5趾,趾長順序為3、4、2、5、1,基部均無蹼。尾長短於頭體長,尾基橢圓形向後漸側扁,尾中段比前後段較高;肛孔縱裂。
皮膚粗糙,頭背、體軀及尾部有各種大小不一的疣粒。體側延至尾前段各有一系列略呈方形密集的瘰疣,連續隆起成縱行。腹面較光滑,細皺紋間有小疣粒。頭背部及體腹部深黑褐色,吻及上下唇緣色較淺;頸後土黃色,背脊部及體兩側沿瘰疣部位有三條土黃色寬縱紋,在尾基部會合,整個尾部土黃色;體側腋至胯部或多或少有土黃色斑紋;指趾端的背腹面生活時為桔紅色。
雄性第二性徵表現在肛部呈丘狀隆起,隆起處大而短,肛孔縱裂較長,肛裂內壁有乳頭狀突起。雌性肛部隆起小而高,肛裂短或略呈圓形,其內壁無乳突。卵為圓形,卵徑2毫米,動物極為棕黑色,植物極為灰白色。卵膠膜白色透明,具有彈性。幼體頭扁平,眼大,上唇褶發達,其兩側蓋於下唇褶,背鰭褶寬,起於近頭部。往體后逐漸加寬,至尾中段最寬;尾長9毫米,肋溝16條;有三對顯著的外鰓,色較深,最長鰓絲達第五肋溝。頭和體背面黃褐色,腹面黃白色,體背及背鰭褶上有黑褐色斑點。體長67毫米,尾長31毫米時的次成體已像成體,體背面有小疣粒,外鰓萎縮,僅留鰓跡;頸褶顯著,軀幹部的背鰭褶已消失,只在尾基部有之;肛部已呈隆起狀;體背有三條淺黃色縱線,體軀背腹面褐色,指、趾端及尾部淺黃色。

棲息環境


貴州疣螈多生活在海拔1800~2300米山區的小水壙、緩流小溪流、小水塘及其附近,周圍有雜草或矮灌木,溪底有淤泥或碎石細沙,水域岸邊有陰濕草坡、多石縫、土洞。水中多藻類與水生植物,水深1米以下。

生活習性


貴州疣螈以陸棲為主,白天隱蔽在陰暗潮濕的上洞、石穴、雜草和苔蘚、樹根下。當雷雨天氣,地面積水較多,此時白天出外活動者較多,夜晚多在草叢中覓食昆蟲,蛞蝓,以及小螺、蚌和蝌蚪等小型動物。平時多在水域附近陰濕地方活動覓食,繁殖季節才進入水中。

生長繁殖


貴州疣螈4月下旬至7月為繁殖期,出現求偶行為,5~6月進入小水塘、浸水塘或小溪流內繁殖,然後雄螈產出精包粘附於水底基質上,雌螈再以泄殖肛腔將精包納入體內。產卵于山區各種淺水水域中,也可產卵於水域邊上大石塊或大石板下的潮濕泥土表面。每個雌螈產卵數為49~94枚,平均78枚,在水城統計為8~222枚,平均121.5±7.81枚。卵單枚分散於水底,去膜卵徑2.5毫米。動物極深黑色,植物極灰白色。孵化期平均(21.6天。8月底~11月初陸續完成變態,幼體全長一般在60毫米以上。幼體在水中生活,當年變態后在陸地上生活。
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

分佈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佈於貴州(威寧、畢節、水城、安龍、納雍、大方)、雲南(彝良、永善)。

有關種群


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
疣螈屬有6種(亞種),分佈於亞洲東南部,可分為2個種組。
細痣疣螈種組(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僅見於我國海南島瓊中和陵水;細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Tylototriton asperrimus asperrimus)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及越南北部,文縣亞種(Tylot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分佈於甘肅、四川、貴州地區,有時也獨立成種,即文縣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貴州疣螈種組(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group)包括紅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多見於雲南西部,在印度、尼泊爾、緬甸北部、泰國也有分佈;貴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僅見於貴州西部;大涼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僅見於四川大涼山區。

保護措施


致危因素
①環境破壞及污染鄉鎮企業蓬勃興起,因燒磚或提煉鉛鋅礦,貴州疣螈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與污染,成螈因棲息地毀滅而喪失生存場所,卵與幼螈因環境污染而不能發育。
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
②人為捕捉:人類盲目的認為貴州疣螈可以治病,大量捕捉,導致數量減少。
③天敵:剖胃檢查貴州當地蛇種,發現胃內容物有貴州疣螈的有王錦蛇、玉斑錦蛇黑眉錦蛇與銹鏈腹鏈蛇等,它們以疣螈為食物,對疣螈數量造成極大威脅。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1年2月,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瀕危狀況:中國物種紅色名錄:VU,IUCN紅色名錄:VU(2004)。
管理規定:加強宣傳教育,嚴禁捕捉成螈。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管理,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在主要產區建立以貴州疣螈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地方主管部門核發馴養繁殖許可證、經營利用許可證、配額、標識。

種群動態


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
中國
1994年4-7月貴州畢節城郊4次共統計到成螈320條;1994年5-7月貴州水城3次共統計到137條。胡思玉等1994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畢節市對貴州疣螈種群進行調查,先後共捕獲貴州疣螈標本220條。辜永河等1994年從畢節、大方兩地所採得貴州疣螈標本共113條。
根據1994年4~7月在貴州畢節城郊7個產卵場每月統計一次雌雄性比,4次共統計到成螈320條次,雌:雄=1:3.6。根據1994年5~7月在貴州水城每月統計一次雌雄性比,3次共統計到137條次,雌:雄=1:3.03。
全球:種群處於下降趨勢。

營養價值


貴州疣螈鮮品中水的含量為75.74%,干樣品中粗蛋白為42.60%,粗脂肪為9.40%,總糖為3.48%。氨基酸含量為348.37g/kg,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含量的50.39%,不飽和脂肪酸占脂肪酸總量的64.01%。脂肪酸中,油酸和亞油酸含量豐富,含有2.74%的神經酸,對推遲人體衰老至關重要。貴州疣螈還含有豐富的鈣、鐵、鋅、硒、銅、鎂、錳等無機元素。貴州疣螈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例合理,無機元素含量豐富,具有很好的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