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疔
耳疔
耳疔是外耳道皮膚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症。糖尿病和身體衰弱者易患本病,病原菌要為葡萄球菌。早期耳痛劇烈,多感全身不適,癤腫堵塞外耳道時,可有耳鳴及耳悶。膿腫成熟破潰后,耳痛減輕。耳疔治療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早期可熱敷或理療,局部尚未化膿者用酚類塗藥,膿腫成熟后及時挑破膿頭或切開引流。耳疔的危害在於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可引起感染擴散,導致瀰漫性外耳道炎及周圍組織炎症。耳疔通過積極的抗生素治療及局部處理,絕大多數可以治癒。
● 英文名稱:Ear Boi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耳鼻喉口齒科
● 耳疔生耳竅暗藏之處,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錐刺,引及腮腦,破流血水。(《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 生於外耳道的疔瘡。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耳疔是指以外耳道局限性紅腫疼痛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疾病。
● 本病患者多有挖耳的病史。其癥狀主要表現為患耳疼痛,張口、咀嚼時疼痛可加重,嚴重者可牽引至同側頭部。
● 相關檢查可見耳屏壓痛,耳廓牽拉痛,外耳道壁有局限性紅腫及高突,其癤腫潰破后外耳道可見膿血。
● 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與風熱外侵及肝膽濕熱有關。本病可因挖耳而致外耳道皮膚損傷,風熱邪毒乘機侵襲耳竅經脈而為病。
● 或因濕熱毒邪循經上擾,壅遏經脈,熏蒸耳道而發為本病。
●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局限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癤等疾病。上二病均可出現患耳疼痛,耳廓牽拉痛,以及外耳道癤腫等表現。與耳疔病表現較為相似,因此可參考本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
● 二者病變部位均在外耳道,均可出現患耳疼痛。但耳疔表現為局限性紅腫,而耳瘡則為瀰漫性紅腫。二者可依此進行鑒別。
● 本病可運用紫金錠、黃連膏等外敷於患處。
● 此外,若耳癤已成膿,且未自行潰破者,可消毒後用針頭挑破膿頭以排出膿血。
● 本病患者應注意耳部衛生,戒除挖耳的不良習慣。
● 避免污水等不潔之物入耳。
● 應保持外耳道清潔,如病變過程中癤腫成膿潰破,應及時清除膿液。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劉蓬。中醫耳鼻喉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