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
重慶出版社圖書
《最寒冷的冬天》是2010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大衛·哈伯斯坦姆,《最寒冷的冬天》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最寒冷的冬天》擁有很強的權威性。
殘酷而不失警示 真實而不失有趣
再現宏大慘烈的悲壯史詩 感知跌宕起伏的大國博弈
普利策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塔姆的驚世遺作
權威推薦
重現歷史,回憶往昔,哈伯斯塔姆先生再次把我們帶回了那場戰爭。
——《紐約時報》
無論是充斥著見利忘義的兩面派的國內政治,還是回蕩著勇氣和激情的戰地前線,哈伯斯塔姆都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新聞周刊》
大衛·哈伯斯塔姆以無盡的憤慨和驚人的智慧,讓我們重溫了二戰塵埃落定之後那場似乎遙不可及,讓人無法理解的衝突。他筆下的慘烈,再次為我們敲響了戰爭的警鐘。
——《時代》
《最寒冷的冬天》再度重現了那段被遺忘的歷史,讓戰爭的炮火在人們耳邊迴響。這是一本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巨作,它和《出類拔萃之輩》一樣,都是當代歷史的一部恢弘之作。
——《克利夫蘭平原報》
《最寒冷的冬天》也許是迄今為止記述戰爭與衝突的頂級巨作。
——《明尼蘇達聖保羅明星論壇報》
大衛·哈伯斯塔姆的辭世之作將讓朝鮮戰爭不再是“被遺忘”的戰爭。
——《星期日丹佛郵報》、《洛基山新聞報》
《最寒冷的冬天》把這場悲情戰爭的所有悲劇性要素融為一體:敵我雙方的軍事戰略與戰術;國際外交形勢、國內政治以及眾多當事人的鮮明個性。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傑作。
——哈羅德·摩爾中將
首度全面揭秘朝鮮戰爭的真相
硝煙瀰漫的20世紀,為什麼唯獨朝鮮戰爭讓美國人不忍言說卻又無法遺忘?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檢討。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點點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李承晚軍的不堪一擊,迫使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赤裸上陣;斯大林按兵不動背後的戰略意圖,讓毛澤東面臨是否派兵入朝的艱難抉擇
大衛·哈伯斯塔姆醞釀40多年,耗時10餘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後之作——《最寒冷的冬天》。為創作本書,他走訪了諸多知名圖書館和研究機構,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探尋歷史的隱秘;他訪問了100多位散布美國各個角落的朝鮮戰爭倖存老兵,在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聽人性的呼喚。
朝鮮戰爭對參戰各方來說都是很殘酷的。哈伯斯塔姆為我們描繪和剖析了二戰後這場“為平局而死”的戰爭,並從獨特的角度得出了關乎歷史和未來的一系列發人深思的新結論。
撥開歷史迷霧,追問大國博弈真相
★ 包括毛澤東自己在內,當時只有一個半人支持出兵朝鮮,但他為何仍堅決派兵入朝?
★ 朝鮮軍隊潰敗之際,莫斯科為何仍穩坐釣魚台?
★30萬中國大軍集結鴨綠江;畔,華盛頓為何仍錯判中國?
★ 麥克阿瑟與杜魯門又是如何龍爭虎鬥的?
★ 朝鮮戰爭為何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歷史已成過去,烽煙會否再起
悲情的記述 偶像的破滅 錯位的戰爭
最寒冷的冬天
20世紀最偉大的記者之一
最冷靜最客觀最犀利的戰爭觀察員
大衛·哈伯斯塔姆,美國知名傳播學者以及歷史學家,美國戰地新聞記者,最受美國人尊敬的記者之一。他的新聞報道及所著書籍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生存的時代。
哈伯斯塔姆曾創作了《陷入困境》《羅伯特·肯尼迪未完成的遠征》《胡志明——北越的領袖》《出類拔萃之輩》等二十多本暢銷書。
2007年4月23日,就在《最寒冷的冬天》付梓之際,在為下一部作品進行採訪的途中,哈伯斯塔姆不幸因車禍罹難。
第一章 雲山驚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 | 1950年10月20日,美軍攻佔平壤。一直以精通所謂東方心理學自詡的麥克阿瑟斷言,中國一定不會參戰。因此,他不顧天氣、地形等不利因素,要求各部隊迅速北上,準備在聖誕節前到達鴨綠江畔。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雲山一帶設伏待機,於11月1日對行進至此的美第1騎兵師發起猛攻,全殲一部並將其擊潰。 |
1.雲山伏擊戰 | |
第二章 愁雲慘霧:朝鮮人民軍南下 | 1950年4月,金日成說服斯大林允許他統一朝鮮半島。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近10萬大軍越過三八線,揮師南下,連戰連捷,將美、韓軍隊壓縮在洛東江以東、釜山附近一個狹小的防禦圈裡。 |
2.金日成的決心與麥克阿瑟的疏忽 | |
3.麥克阿瑟、李承晚與近代朝鮮的悲慘命運 | |
4.金日成的革命歷程 | |
5.朝強韓弱 | |
第三章 美國參戰:後方與前線 | 未經國會授權,杜魯門擅自決定出兵,並糾集多國部隊以聯合國軍名義參戰。然而,美國正值戰後裁軍之際,各項軍事準備工作嚴重不足,而且桀驁不馴、剛愎自用的麥克阿瑟也令人頭痛不已。沃克將軍率第8集團軍死守釜山,與時同時,麥克阿瑟卻在東京考慮實施仁川登陸。 |
6.杜魯門決定出兵 | |
7.將門虎子 | |
8.舔犢情深 | |
9.人無完人 | |
10.初戰不利 | |
11.兩將鬥法 | |
第四章 洲際政治:應對共產主義的衝擊 | 冷戰結束后應該如何應對共產主義的衝擊,共和黨和民主黨藉此展開了激烈的政治鬥爭。在新中國成立后,這一鬥爭達到高潮:“是誰丟了中國”成為杜魯門政府一個不得不面對且棘手的政治問題。在國務院,凱南和尼采是兩派的代表人物。 |
12.兩黨政治 | |
13.凱南與尼采 | |
14.總統之路 | |
15.台灣問題的政治學 | |
16.華夏龍虎鬥 | |
17.是誰丟了中國 | |
第五章 孤注一擲:朝鮮人民軍挺進釜山 | 朝鮮人民軍向洛東江后的美、韓軍隊發起全面總攻,力圖突破洛東江防線,拿下釜山,徹底結束戰爭。雙方在洛東江突出部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雙方均傷亡慘重,而美軍終能堅持到仁川登陸這個轉折點的到來。 |
18.決戰洛東江 | |
第六章 扭轉乾坤:麥克阿瑟仁川登陸 | 儘管遭到多方反對,麥克阿瑟仍然一意孤行,堅持實施仁川登陸。中國軍情人員從多個渠道獲得了這個情報,中方及時地通知了金日成,無奈他絲毫不信,仁川登陸竟然一切順利,美軍隨後快速推進,一舉攻下漢城,朝鮮人民軍全線潰退。 |
19.激辯仁川登陸 | |
20.仁川登陸與收復首爾 | |
21.放棄台灣還是保衛台灣 | |
第七章 跨越三八線:向北挺進 | 美軍跨越三八線,將戰火燒到朝鮮境內。麥克阿瑟命令各部隊迅速北進,直抵鴨綠江。美國政府也被勝利沖錯了頭腦,不顧中國的強烈警告,放手讓麥克阿瑟一搏。毛澤東深思熟慮,決定出兵朝鮮,並由彭德懷擔任志願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及手下蓄意忽略或掩蓋中國出兵朝鮮的情報,執意北進。 |
22.止步三八線還是跨過三八線 | |
23.中國發出警告 | |
24.斯大林、毛澤東與彭德懷 | |
25.威克島會晤與威洛比的誤判 | |
26.麥卡錫主義與沖向鴨綠江 | |
第八章 志願軍猛擊:長津湖與軍隅里 | 儘管雲山之戰表明,中國已經出兵朝鮮,但麥克阿瑟仍不顧一切地分兵冒進。志願軍在長津湖和軍隅里兩地設下埋伏,突襲鑽入圈套的美、韓軍。美軍第2師、陸戰第1師等部倉皇撤退。李奇微接替因車禍身亡的沃克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力圖重整旗鼓。 |
27.待君入瓮 | |
28.謹慎的弗里曼 | |
29.第9團兵潰清川江 | |
30.拙劣的指揮 | |
31.軍隅里與“長手套” | |
32.第23團成功突圍 | |
33.第2工兵營奮力突圍 | |
34.第1陸戰師逃離長津湖 | |
35.誰之罪 | |
36.李奇微出場 | |
37.李奇微重整旗鼓 | |
第九章 與志願軍作戰:雙聯隧道、原州和砥平里 | 李奇微迅速整頓部隊、振奮士氣、調整戰術。中美雙方在雙聯隧道、原州和砥平里展開激戰。美軍充分發揮火力優勢,不僅解救了陷入重圍的部隊,而且還擊退了志願軍的進攻。朝鮮戰爭至此逐漸轉入陣地戰。雙方都失去了全面勝利的可能性。 |
38.彭德懷的憂慮 | |
39.從原州到砥平里 | |
40.“雙聯隧道”驚魂 | |
41.激戰“雙聯隧道” | |
42.第23團堅守砥平里 | |
43.“圍捕行動”與原州之戰 | |
44.麥吉與“麥吉山” | |
45.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 |
46.堅守到底 | |
47.轉折點 | |
第十章 將帥失和:麥克阿瑟的去職風波 | 驕縱的麥克阿瑟越來越不把杜魯門放在眼裡,不但違抗政府的命令,攪亂政府與中國的和談政策,而且還與反杜魯門的共和黨人勾結,大有從政之勢。杜魯門忍無可忍,終於將其解職。解職后的麥克阿瑟一度風格無限,而杜魯門卻四面楚歌。不過,等國會聽證會召開后,麥克阿瑟的光環就逐漸消褪了。 |
48.麥克阿瑟“逼宮” | |
49.杜魯門下定決心 | |
50.麥克阿瑟聽證會 | |
第十一章 戰爭後果:結局與未來 | 麥克阿瑟終因從政失敗而退出歷史舞台,艾森豪威爾卻意外崛起當選總統。朝鮮戰爭陷入陣地戰僵局,雙方在1953年7月27日停火。中國、朝鮮、韓國、美國在隨後幾十年裡的發展變化或多或少地與這場戰爭有關。冷戰結束了,人類已經穿越意識形態的隔閡。老兵們向世人祈禱,但願永遠不再有戰爭。 |
51.黯淡與輝煌 | |
52.可知的結局與不可知的後果 | |
53.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