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省屬公辦全日制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始建於1958年,當時定名為農學系,設有農學、植物保護、土壤與農業化學、園藝四個專業。

歷史沿革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始建於1958年,當時定名農學系,設有農學、植物保護、土壤與農業化學、園藝四個專業。1971-1980年,其它三個專業先後獨立成系。2001年農學系更名為農學院,現設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中草藥栽培與鑒定、種子科學與工程4個本科專業。
農學院198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3年獲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1年作物學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經國家人事部博士后管委會批准設立作物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作物學為甘肅省重點學科,目前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藥用植物資源與利用3個學科點同時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農學院農學專業
中草藥栽培與鑒定
種子科學與工程
農村區域發展
農學專業
特色優勢:本專業是我校傳統優勢專業之一。重點學習和掌握作物生產、作物品種選育、作物生產系統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同時涉及農業環境、植物保護、農業經濟等學科和知識,發展前景廣闊。本專業緊緊圍繞我國和甘肅省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需求,以北方乾旱半乾旱為區域特色,以實踐性教學為教學特色,重點培養能在農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主幹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生物化學、植物保護學、土壤農業化學、遺傳學、田間試驗統計、農業氣象學、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農作學、種子學、農業推廣學、農業生態學、旱農學、農業經濟管理等。
畢業去向:畢業生可在全國範圍內報考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生態學等相關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可進入農業行政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部門以及種子生產加工等企業,從事作物生產,作物育種與種子工程,農業科技推廣,行政管理,特種植物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與貿易等工作;也可在農業科研院所和大、中專農業院校或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從事相關科研與教學工作。
專業負責人:牛俊義(教授)
現有教師:牛俊義(教授) 黃鵬(研究員) 張恩和(教授)
方子森(教授) 柴強(教授) 郭麗琢(教授)
李玲玲(教授) 高玉紅(副教授) 於愛忠(講師)
謝軍紅(講師)
中草藥栽培與鑒定
特色優勢:中醫藥產業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中藥現代化工程正在實施,中草藥栽培和鑒定技術處於中醫藥產業前沿和中藥質量控制的源頭,專業人才需求旺盛,發展前景良好。本專業通過學習掌握中藥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基本原理和技能、中藥鑒定方法、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中藥加工與炮製技術與原理、中藥製劑的基本理論與技能、GMP基本要求、中藥的基本研究方法及葯事管理法規,旨在培養能夠從事藥用植物栽培與育種、規範化生產(GAP)基地建設、中藥製藥、中藥質量控制、經營管理、資源開發等教學科研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與生產管理人才。
主幹課程: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栽培學、中藥鑒定學、中藥材加工與貯藏、藥用植物育種學、中藥化學、中藥炮製學、中藥學、中藥藥劑學、生物技術製藥、葯事管理學、實用儀器分析、中藥製劑分析、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分離技術、藥品檢驗技術、藥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藥資源學、藥用植物組織培養、中藥製藥工程、中藥材GAP認證與評定。
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就業方向有中藥飲片加工企業、製藥企業、中藥材研究部門、農技推广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藥品質量檢驗部門、政府公務員,考研深造等。
專業負責人:陳垣(教授)
現有教師:陳垣(教授) 晉小軍(研究員) 郭曄紅(副教授)
邱黛玉(副教授) 柳福智(講師) 鄭立穎(高級工程師)
種子科學與工程
特色優勢: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甘肅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和重要的馬鈴薯、蔬菜、花卉對外製種基地,初步形成了制種優勢產業集群。急需大量熟悉現代種子產業、掌握種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的高素質綜合性創新人才。
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依託作物學國家一級學科和作物遺傳育種博士學位授權點,師資力量雄厚,已建成涵蓋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在內的多學科、多層次的省級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在科學研究方面,綜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在馬鈴薯、小麥、油菜、大麥、玉米等農作物優質、抗逆新品種選育、良種繁育、應用推廣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在人才培養方面,以培養適應現代種業創新要求的高素質、綜合性、創新性人才為目標,堅持教學、科研相結合,鼓勵、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科研項目,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主幹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現代生物技術概論、作物育種學、作物分子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經營與管理、植物檢疫學等。
畢業去向:畢業后可在農業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種子質量檢測機構、種子企業從事作物新品種選育、種子種苗生產、加工、檢驗等技術和管理工作;畢業生可在全國範圍內報考作物遺傳育種學、種子學、植物學、植物生物技術等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專業負責人:孫萬倉(教授)
現有教師:王蒂(教授) 尚勛武(教授) 王漢寧(教授)
張金文(教授) 孫萬倉(教授) 王化俊(教授)
慕平(副教授) 馬小樂(副教授) 方永豐(副教授)
彭雲玲(副教授) 白江平(副教授) 王芳(講師)
武軍艷(講師) 楊軻(講師) 孟亞雄(副研究員)
王 威(講師)
農村區域發展
特色優勢: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村區域發展的趨勢,1999年國家教育部增設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專業通過教學、科研以及實踐活動,培養具有紮實的管理學與發展學基本理論知識,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農村區域/社區分析、規劃、計劃實施、監測和評價等方面的技能;掌握農學基礎理論、農業推廣理論與方法;熟悉國家關於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的懂技術、會管理的應用複合型高級人才。
主幹課程:農學概論、區域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公共關係學、公共管理學、農村社會學、農村發展學、農村發展研究法、農村發展規劃、現代企業管理、項目管理、農業推廣學、村鎮規劃與設計、農村發展規劃 畢業去向:畢業生可以在行政機關、農業推廣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涉農企業從事農技推廣、行政管理、情報管理與信息諮詢、農副產品與農資產品的營銷策劃、傳播與教育,以及科技開發與服務、區域發展規劃與管理等工作。畢業生可在全國範圍內報考經濟類、管理類以及農業類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近年來,每年有2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重點院校及研究院所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
專業負責人:柴守璽(教授)
現有教師:柴守璽(教授) 竇學誠(教授) 景銳(副教授)
閆麗娟(副教授) 逄蕾(副教授) 常磊(講師)

師資隊伍

農學院在崗專職教師40人、教學輔助人員9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學位獲得者26人;博士生導師19人(含校外導師),碩士生導師60人(含校外導師)。現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5人,全國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實驗站站長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5人、第二層次1人,甘肅省“333人才工程計劃5人,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4人,省級優秀專家1人,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4人,甘肅省政府參事1人。擁有“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系列課程”2個省級教學團隊。
柴強研白江平孫萬倉陳垣柴守璽
晉小軍王化俊李玲玲張峰郭麗琢
彭雲玲高玉紅孟亞雄劉自剛於愛忠
常磊

學科體系

作物學科一級學科
“作物學”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於2001年3月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建立,同年,甘肅省教育廳批准“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為甘肅省重點學科,包括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藥用植物資源與利用、設施作物學4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旱地與綠洲農作制、作物栽培與生態生理、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遺傳工程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作物主要性狀的遺傳育種、作物組織培養與種質改良等。主持的科研項目有83項,其中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自然基金3項、教育部項目6項、科技部項目4項、農業部項目3項。其中經費在10萬元以上的科研項目有24項。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博士學位授權點主要以旱農生態系統及綜合增產技術、一熟地區多熟種植、河西綠洲農業綜合開發途徑、“噸糧田”“雙千田”工程等領域的研究為重點,研究建立了水肥互饋、旱農系統四元協同控制、集雨節灌、地膜覆蓋、節水農業等旱作農業理論與技術體系;開創了“噸糧田”“雙千田”模式化栽培技術;提出了三年三區輪作制、間套作光能利用與營養競爭互補理論,在本學科基本理論的發展方面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在以間套複種和抗旱節水為特點的集約化耕作與栽培、旱農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調控、模式化栽培、抗旱與抗鹽的生態生理等研究方面居國內先進或領先水平。本學科點已在優勢研究領域出版專著和教材17部,在CropScience、作物學報、植物生理學報、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草業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項。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作物遺傳育種”博士學位授權點針對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內陸灌區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綜合運用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選育優質、豐產、抗土壤和大氣乾旱、抗病蟲的作物種質材料和新品種。研究主要作物的生態適應性、生長發育規律和遺傳規律,突出品種的優質、高產、抗旱、抗病等重要農藝性狀的組裝配套。具有“遺傳工程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作物主要性狀的遺傳育種”和“作物組織培養與種質改良”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在科技部、甘肅省科技廳、甘肅省教育廳和甘肅省農牧廳的大力支持下,以重點學科為基礎,於2003年順利申報成功甘肅省級重點實驗室——“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以馬鈴薯、小麥、玉米、油菜和大麥種質改良為目標,在西部春小麥優質高產多抗專用新品種選育、擴繁,專用玉米新品種選育,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共發表有關研究論文100餘篇,教材與專著7部,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6項。
本學科新增教學科研實驗室面積600多平米,利用國際貸款430多萬元,學校扶持資金50多萬元,農學院自籌經費72萬元,增置“自動DNA萃取儀”、“基因分析儀”、“PCR熱循環儀”、“凝膠成像系統”、“超低溫冰箱”、“低溫離心機”、“人工氣候箱”、“傅立葉近紅外儀”、“水分中子儀”、“植物冠層分析儀”和“光合分析儀”等實驗設備62台件,為學科的發展和研究水平提升創造了良好的技術平台。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二級學科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點以促進乾旱半乾旱資源缺陷區持續高效發展為根本目標,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基本手段,致力於旱地與綠洲農作制,作物栽培與生態生理,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藥用植物的栽培與馴化等領域的理論與技術開發。
一、學科發展的歷史沿革
1986年獲得“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獲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與作物遺傳育種學共同申報獲得作物學一級學科授權點,2003年在一級學科下自設藥用植物的栽培與馴化博士學位授權點,目前擁有博、碩士點各2個。
二、學術成就及近期開發重點
1、旱地與綠洲農作制方向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科技部攻關項目,甘肅省科技廳及計委攻關項目30餘項,在雨水就地入滲利用理論、水肥耦合、農牧結合、間套複合群體增產的技術與理論取得了重要進展,項目先後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二等獎各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地廳級獎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國內會議發表論文120餘篇。研究成果中,將多熟種植推移到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一熟不保灌區,並開創“噸糧田”“雙千田”高產高效技術,是對多熟種植技術與理論體系的重要充實。
本學科點近期開發重點:集流節灌,保護性耕作技術與理論體系;複合群體根、水、肥時空分佈與協調機理,群體內組分間的化感作用機理和應用、超高產模式化生產技術的研製。
2、作物栽培與生理生態方向本學科點在作物抗旱生理生態、模式化栽培、抗鹽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隨著乾旱範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重,開展作物抗逆生理生態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可為克服乾旱鹽鹼危害、提高中低產田產量和效益提供超前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先後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地廳級獎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國內會議發表論文近百篇。學科點開展的以試管內特定生態條件中幼苗物質和能量代謝、轉化及相互關係等方向的研究,有可能創立試管生態學。
開發重點:作物的模式化栽培與精準管理,葡萄、扁桃等特種植物的引進、轉化與推廣
學術成就及近期開發重點
3、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方向:本學科點以黃土高原西部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事生態農業、持續農業和農業環境保護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獲獎17項,其中省部級一、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廳局級獎勵6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7部。本學科點在生態系統的多元調控理論和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開發重點:西北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環境的重建與恢復,農業生態系統多元調控理論與技術體系。
4、藥用植物栽培與馴化:已完成科研項目10餘項,在相關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目前實施“西部專項”、“948”專項、“國家GAP建設”、“省長基金”等科研項目8項。
開發重點:西北特色藥用植物馴化栽培與繁育技術體系,道地中草藥GAP建設,藥用植物營養調控.
三、學術梯隊
本學科點共有教學研究人員21人,其中正高職10人,副高職8人,其它人員3人.學術隊伍中博士學位獲得者3人,碩士學位獲得者2人,在讀博碩士各1人,50歲以上人員2人.
作物遺傳育種二級學科
作物遺傳育種學科點於198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0年10月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該學科點有專業技術人員3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2人,學術梯隊、技術職稱結構合理,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化。學術隊伍、科研素質強,學術水平高,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4人,碩士學位20人,目前尚有16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作物遺傳育種學科點有4個穩定的研究方向。作物主要性狀的遺傳育種方向重點研究作物產量、品質、抗性及熟性的改良,尤其在小麥品質改良方面具有較大的研究進展;拉麵品質研究,制定優質麵條品質指標;遺傳工程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重點研究並運用染色體工程技術、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作物抗性育種生物技術研究重點運用單倍體育種技術、莖尖脫毒技術、組培快繁技術、細胞誘變等技術對主要農作物進行抗性和適應性篩選研究。
在教學、科研方面,該專業獲得甘肅省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甘肅農業大學教學改革成果優秀獎2項。1995年以來,共承擔完成省部級研究項目22項,其中國家級7項,獲得省部級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公開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10餘部。目前在研項目16項,平均年度經費70多萬元。
自1995年以來,該專業共招收碩士研究生45名,已畢業21名。
在“九五”期間,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工作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在省教委重點學科經費、學校實驗室建設專用經費和科研項目經費的各渠道資助下,新購用於麵粉品質分析、生物技術、生理生化分析等先進儀器設備64台件,其中萬元以上的30台件,總價值為246萬元;新建一座400m2現代化全日光溫室(30多萬元)和一座種子加工車間(20萬元);還有1000餘畝地的教學試驗農場。在圖書資料方面,除學校圖書館藏書外,還常年閱本學專業刊物及圖書30餘種。這些條件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了該專業教學和科研需要。總之,該碩士點學術力量雄厚、梯隊結構合理、研究特色突出、科研經費充足、硬體條件優越、研究生培養已具規模,具有進一步發展的巨大潛力。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學院擁有植物生產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乾旱生境作物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植創新重點實驗室、甘肅省節水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平台,實驗室總面積10000餘M2,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30多台(套),儀器設備總價值2600多萬元。學院另有11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富農高科、甘鑫種業、金穗種業等企業建立了長期固定合作關係,並設有企業獎助學金。

科研成就

“十一五”以來,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79項,其中973、863、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計劃等國家級項目26項,合同經費11498.56萬元,到位經費3171.91萬元。研究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9項,制定地方技術標準6項;出版專著和教材22部,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教學方面,共計申報各類教研課題39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廳級獎4項,獲省級精品課程3項、校級精品課程4項。
建院五十年來,共培養12720餘名各類人才,包括博士生90人,碩士生412人,專業學位研究生70人,本科生5363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6300餘人。為甘肅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多年來,農學院堅持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使學生通過參加生產實踐和科研活動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現設有1個重點學科實驗室,9個學科實驗室,3個通用實驗室,7個專業研究所,4個校內教學實驗站和12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具有開展教學實驗、生產實習和科學研究的良好條件。
學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格局日趨完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術水平不斷上升。以實現我省農業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總目標,積極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問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教育部新一輪“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本著“重點突破,整體提升;創新機制,特色發展;加速建設,增強實力”的工作原則,突出地域經濟特色和辦學特色,促進學院各項工作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立足甘肅,面向全國,力爭把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建設成以農為優勢,特色鮮明的,多學科綜合協調發展的,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研究型學院。

學術資源

●系簡介
◇作物生產系 ◇作物育種系 ◇農村區域發展系 ◇果樹科學系 ◇種子工程科學系 ◇中草藥系
◇蔬菜科系 ◇觀賞園藝系
●辦公室
□院辦公室 □總支辦公室
●實驗室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重點學科實驗室 □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實驗室 □園藝通用實驗室
□農學本科通用實驗室 □園藝專業通用1實驗室□園藝專業通用2實驗室
●試驗站
定西“三結合”實驗基地
●中心研究所
□農業生態工程研究所 □農業生物工程研究所 □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作物育種研究所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馬振坤
書記張金文
白江平
院長李玲玲
王化俊
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王利立
副院長於愛忠
白江平
李玲玲
王利立

歷任領導

原農學院/系
職務姓名任期
院長(系主任)高炳生1958年12月至2003年12月
陳士賓
王蒂
李唯
副院長(副系主任)雒鳴峻
牛聯星
於庭瑞
劉長富
許宗傑
郭德全
胡恆覺
潘存生
陳士賓
嚴慶濤
朱文祥
王蒂
李唯
藺海明
黃高寶
王漢寧
張金文
書記曹偉魁
李坤
李長賢
於廷瑞
趙宗堯
藺海明
副書記焦印朗
胡代澤
馬長和
侯作先
潘存生
朱文祥
李唯
文曉洪
趙宗堯
農學院(原農學院/系與園藝系合併)
職務姓名任期
院長郁繼華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
王化俊
副院長王漢寧
張金文
陳佰鴻
胡楊
柴強
書記藺海明
張金文
副書記王漢寧
盧蓋雲
胡楊

知名校友


甘延太孫其信張學勇
高旺盛王一航黨占海
韓天富萬延文陸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