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艦導彈
艦艦導彈
艦艦導彈是指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也可攻擊海上設施,沿岸和島礁目標。艦艇主要攻擊武器之一。
艦艦導彈
目前(截止2012年)世界上有10餘個國家能夠自行生產艦艦導彈,八十多個國家部署有艦艦導彈,但真正經過大量實戰檢驗並能代表當今艦艦導彈發展潮流的當屬俄羅斯和美國。
艦艦導彈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海軍艦艇裝備了“上游”1號、 “海鷹”1號艦艦導彈。
1967年10月21日,埃及導彈艇發射蘇制ss-n-2艦艦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新型艦艦導彈應用精確的慣性制導、微型數字電子計算機、頻率捷變雷達、無線電高度表和效率高的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等新技術,使艦艦導彈技術戰術性能有顯著提高。
1972年,法國研製的“飛魚”mm-38艦艦導彈,應用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使導彈末段能在2.5~4.5米高度掠海面飛行。中國研製了雷達反射面積小、掠海面飛行的“鷹擊”-8艦艦導彈。蘇聯研製了ss-n-19遠程超音速、掠海面飛行艦艦導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研製的“戰斧”bgm-109b戰術艦艦巡航導彈可以從艦艇垂直發射筒發射,射程達450千米左右。美國還研製了127毫米艦炮發射的導彈,每分鐘可發射導彈20枚。
1981年8月裝備在“布里斯科”號驅逐艦上。這種導彈裝有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半主動激光導引頭,用mk45-v5型127毫米艦炮作為發射裝置,既可發射導彈,也可發射炮彈。這是導彈與艦炮結合的新發展。今後,還將繼續研製203毫米、406毫米大口徑艦炮發射的導彈。
艦艦導彈
有聚能破甲型、半穿甲型和爆破型,可採用普通裝葯或核裝葯,裝有觸發引信或近炸引信、指令引信等。
多為慣性、自控加雷達或紅外末制導。
艦艦導彈
射程多為40~50千米,有的可達數百千米;通常採用複合制導;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少數為超音速。同艦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但連續作戰能力差。
艦艦導彈將向中遠程、隱身、精確制導、微電子 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導彈速度、制導精度和機動性、隱蔽性,增強抗干擾和突防能力。
艦艦導彈
艦艦導彈
艦艦導彈
艦艦導彈
艦艦導彈
艦艦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