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宮

成都十景之一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著名道教宮觀。

歷史沿革


關於青羊宮的歷史,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題名漢揚雄《蜀王本記》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君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君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君傳道的聖地。到了唐代,青羊觀的規模已相當大。
中和元年(881),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奔蜀,也在觀中駐營。據記載,在觀內忽見紅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塊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徵。後來僖宗返回長安,認為是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現在青羊宮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時形成的。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此後,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了。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毀於天災兵燹,破壞慘重,早已不復唐宋盛況。今所見者,大部分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陸續重建恢復的,同治、光緒年間,又多次維修,新中國成立后又多次修葺,即形成現在的建築規模。

建築


青羊宮現有殿宇、房舍建築面積的4800平方米,建築整齊,其主體建築共分六重,都構建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山門、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說法台等。
八卦亭 青羊宮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是突出地體現了道教教義的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它布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築共三層,建於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檐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斗榫銜接,無一楔一栓。石板欄桿上兩層均為八角形。每層飛檐都精雕著獅、象、虎、豹,各種獸物鑲嵌在雄峙的翹角上。屋面為黃綠紫三色琉璃瓦,屋頂蓮花瓣襯托著獨具風格的琉璃葫蘆寶鼎,高約3.6米,造型優美,甚為壯觀。雙排擎檐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鑿成,高約4.8米,直徑約50厘米。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鏤空滾龍抱柱,氣勢磅礴,栩栩如生,是我國罕見的石雕藝術珍品。八卦亭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當年建八卦亭將要竣工前夕的子時,面對三清殿的石柱盤龍復活,意欲騰雲而去,被月御值日使者發現,則以神拳定於柱上,現在這個柱頭上還留著那個拳頭印。
銅羊 玉皇殿外有銅羊兩隻,為黃銅鑄成,俗稱青羊。其中單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以負青羊宮之名。其底座有記事性詩文:“京師會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相傳這隻青銅異獸是宋代河南開封經梅閣之物(羊頸部補疤處原有“紅梅閣”三字)。另一雙角銅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成都張柯氏延請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獻給青羊宮的。
斗姥殿 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建築物。殿內供奉的是斗姥,一位掌人間生死罪福的女神。斗姥左右兩邊供奉的分別是後土皇地祇和西王母。

宮藏珍品:《道藏輯要》


青羊宮內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餘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跡工整,是中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1984年成都市道教協會與巴蜀書社聯合重印了《道藏輯要》一百部,為國內外研究道教的珍貴史料。

廟會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既是青羊宮傳統的廟會日,又是青羊宮歷史悠久的“花會”日,屆時宮內香煙繚繞,磬聲悠悠,人如潮湧,宮外各種名花異卉爭奇鬥妍,流香溢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