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何
練何
練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東,乃伏羲後裔。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東何,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本貫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栿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詔與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獻火攻策焚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練公趙氏夫婦生育二子:練舜麒,練舜麟。麒襲職騎尉將軍。麒公有友欽、友明、友文、友思四子,欽公襲職騎尉將軍。欽公子賢相,亦襲職騎尉將軍。
練何將軍,本屬東姓後裔,唐貞觀年間由唐太宗李世民賜姓練,欽封岐山侯。
貞觀十九年封岐山侯練何詔書
東不訾第九十四代裔孫東可羅,世代居住在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栿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其先祖何時遷入此地無考,為北周府戶之家。東可羅自幼習武,常年隨府兵作戰,特創立東家拳槍之法,懷州內外威名遠震。東可羅兒東恆曷,經父親教導,勤奮讀書,苦練武學,文武雙全之英才,有“事親至善”的美譽。時值北周末年,政治動蕩,社會黑暗,戰亂頻仍,東恆曷籍東家拳法,團結鄰里,築牆建寨,保家護院,暫獲一方平安。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東恆曷夫婦下一代傳人出生,取名東何。
東何承先人遺風余采,體質強健,頭腦聰慧,由祖、父輩教習,崇文尚武,少有所成,十餘歲即在河內蜚聲遐邇。趙栿里神童東何,六七歲研習詩文數百,九歲精通全套東家拳,十八般兵器嫻熟無缺。東氏闔族無不為之自豪。
練何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洛陽稱帝,李密鎮守柏崖城大將黃君漢獻城降唐。黃君漢被拜為懷州刺史、懷州行軍總管,鎮守懷州。東何平素痛恨王世充行事作派,一心向唐,自感報國時機來臨,乃告別父母妻兒,率丹水府數火之衛士,投柏崖城黃君漢麾下。黃君漢賞識東何功夫才學,先委其為隊正,後晉為校衛,負責訓練兵勇,並隨軍作戰,時年21歲。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黃君漢率部進攻洛陽東城,與王世充太子王玄應發生激戰。東何率領的分隊參與先頭作戰,利用奇特陣法,奮勇殺敵,連破鄭軍數營,為黃君漢擊敗王玄應贏得戰機。東何初戰告捷,受到黃君漢嘉獎,在軍中嶄露頭角。
同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奉詔討伐洛陽王世充,慈澗大捷后,駐紮於北邙山。秦王李世民派遣懷州總管黃君漢從河陰進攻回洛城,行軍總管史萬寶從宜陽據守龍門,大將軍劉德威自濟源攻河內,河內太守王君廓由溫縣至洛口切斷王世充糧道,從四面蠶食洛陽。回洛城之戰,東何憑著對地形和對黃河夏季水汛的瞭然於胸,向黃君漢獻計從水路攻城。八月“甲辰,黃君漢遣校尉張夜義,以舟師襲回洛城,克之。”攻克回洛城,俘獲了王世充的戰將達奚善定,將河陽南橋摧毀后回師,同時迫降王世充的堡壘、村居二十多座。
練何
黃君漢進至汝陰郡(今安徽阜陽),李世勣包圍壽陽,與輔公袥大將陳政通展開對戰。東何隨黃君漢先鋒東向助李世勣兵進攻,在壽陽西與陳政通援兵相遇,毫無懼色,巧設陣法,堵截叛軍,奮勇廝殺,為壽陽之戰贏取了時間。
李世勣攻克壽陽,進逼壽陽西北硤石一帶輔公祏軍水陸防線。東何隨唐軍協同作戰,很快擊潰叛軍。李世勣會見東何,對其智勇之舉大加讚賞,有相見恨晚之感。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趙郡王李孝恭水路大軍一路突破,沿長江向東逼近。李世勣、黃君漢兩路大軍一路追逼陳政通軍隊,到達丹陽。輔公祏棄城夜逃,李世勣縱馬追擊,在武康殺了輔公祏。江南一舉平定。黃君漢回兵懷州,唐高祖賜其使持節,總管懷、陟、恭、西濟四州諸軍事,授懷州剌史,封虢國公。東何晉為宣節副尉,丹水折衝府別將。
精練軍戎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黃君漢任夔州都督,赴川就職。東何轉任并州總管府兵曹參軍事、功曹參軍事,下正七品。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建南北衙,改革府兵制,調整武官人事,加強軍事管理。東何擢升并州總督府錄事參軍,上正七品,負責督查武官得失、府兵訓練等軍務要事。
榮封三代
《練何後裔情系祖根》書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唐太宗皇帝抵達定州(今河北定州)。途中,唐太宗對侍臣們說:“遼東乃我中原之地,隋煬帝三次出擊,都未能取勝將領土收回。我為何要親征高句麗呢?一是要收回領土,二是要為百姓報父兄子弟被殺之仇,三是要為高句麗民眾雪洗君主被殺之恥。現天下一統,四方安泰,只有這個角落還未平定。我要以我有生之年,最後把此地征服!”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李勣基本掃清了遼東的外圍,率大軍南下,將遼東城團團圍住。此時,唐太宗皇帝也越過遼澤(今遼寧遼陽西),並遣使慰問李勣諸將官。為顯示征討遼東決心,唐太宗皇帝渡過遼河后,命隨駕士卒將河橋拆掉,更激發了唐軍的士氣。高句麗淵蓋蘇文急在國內徵調了近十萬兵卒,增援鴨綠江口至遼東一線的防守據點,其中精卒四萬人,組成步騎混合集團,首先增援遼東。為此,李勣甚為憂慮。六萬唐軍除卻據守要塞、傷病減員,圍攻遼東已不足四萬,如再迎擊高句麗援軍,未免捉襟見肘,極易使唐軍陷入腹背受敵之境。唐太宗皇帝不日即要進抵遼東城下,如難速勝,後果不堪設想。
練何
李勣思忖良久,認為東何之策切實可行,乃令總管張君義、果毅都尉馬文舉率所部,由東何率領迎擊高句麗援軍。
高句麗援軍自恃人多,毫無陣勢由東向西蜂擁而來衝擊唐軍,唐軍數十支方隊依陣法,穩步迎擊。果毅都尉馬文舉振臂大呼道:“快為我大唐天子掃清道路!”唐軍士氣高漲,直衝入高句麗軍中,所到之處,敵人紛紛倒地。東何親率三百餘騎兵方隊直衝敵陣指揮中心,高句麗軍頓時亂了陣腳。總管張君義在兩軍混戰中,嚇得不敢出擊,率部後退。李勣不知戰況,見張君義率眾退來,不由一驚,急調唐後備兵卒組成梯隊,自己一馬當先,率軍沖入混戰之中。高句麗軍儘管人多,卻招架不住唐軍的猛烈衝擊,戰不多時,即全線潰退,被唐軍斬殺數千人。
唐軍告捷,繼續圍困遼東。
唐太宗到達遼東城外后,對李勣、東何等人一一慰勞獎賞,越級提升馬文舉為中郎將。詔命斬張君義示眾,以嚴明軍紀。
一門四將
李勣指出,鑒於遼東城固塹深,易守難攻,須分出兵力繼續南下與張亮匯合,俟機跨越鴨綠江,攻襲高句麗心腹之地,震駭淵蓋蘇文,使其屈服。因此,圍攻遼東則不急於求成。而部分將領卻反對李勣的意見,認為李勣如此行事會置大唐天子的安全於不顧,前段戰果極有可能功虧一簣。唐太宗皇帝權衡之後,也決定必須先攻取遼東城最為妥當。李勣重新部署圍遼計劃。他針對遼東城防的特點,命士卒先截斷護城河水,然後使士卒從不同方向運土填平護城河,便於士卒利用雲梯直攻城牆。在唐軍運土填護城河之時,高句麗守軍已知唐軍意圖,便發射弓箭,使運土的士卒不能靠前。李勣指使唐軍弓箭手與其對射,以掩護填塹。唐太宗對李勣負土填塹的計劃和做法非常滿意,還不時到前沿視察,親自運土,以勉勵唐軍士卒。
填平了遼東城四門外護城河,唐軍著手進行攻城準備。高句麗軍對唐軍早有防備,使用蘸了油的火箭頭,專射雲梯,再給雲梯上潑油,使雲梯燃燒,增大攻城的難度。李勣又組織精於弓法的弓箭手在城外西南土山上向城牆上的守軍放箭,敵人不敢輕意伸出頭來。與此同時,唐軍士卒繼續攻城不止。
就這樣攻守相持,歷時十二日之久。
練何
此時的南風越來越大,兵將們登上沖竿的頂端,點燃城牆的西南樓,火勢立刻漫延燒到城內。傾刻間,熊熊烈火照亮戰場上空,整個遼東城陷入一片火海,高句麗守城的官兵被火傷亡難以計數。唐太宗皇帝指揮各路大軍奮力登城,高句麗兵竭力奮戰,還是抵抗不住,遂被唐軍攻克。
遼東城被攻破。唐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人,獲百姓男女四萬口,繳獲戰利品無數,唐朝將士傷亡極少。唐太宗甚為欣喜,親臨戰場,安撫降卒和民眾,凡願南回高句麗者,均一一放回,以顯大唐天子恩澤。李勣迎唐太宗皇帝入遼東城行宮內,又率軍南下,圍攻白岩城(在今遼寧遼陽東南)。唐太宗皇帝詔命改遼東城為遼州。
此役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戰績最佳的一次。時值月中之夜,滿月當空,李世民登臨城頭,看城內城外燈火萬盞、營帳林立,詩興大發,遂詠成《遼城望月》千古佳句,此為後話。
練何夫人趙氏封一品夫人
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這一年,練何四十八歲,他成為天下皇封練姓第一人。
薛延陀是中國古代居於漠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由匈奴別種鐵勒中的一部兼并薛族、延陀族構成,其首領夷男被唐太宗冊封為珍珠毗伽可汗,成立了薛延陀汗國,成為唐在漠北的一個附屬藩國。唐滅東突厥後,薛延陀趁機迅速擴大勢力,擁有精兵二十萬,進入了全盛時期。
練何全身像
貞觀十九年九月,薛延陀可汗夷男病亡,正在遼東戰場討伐高句麗的唐太宗皇帝為其舉哀。夷男嫡子拔灼殺庶長子曳莽,自立可汗。拔灼性格暴戾,多殺部下,群情惶惶。為了轉移矛盾,拔灼趁唐太宗遠在遼東,發兵進攻大唐夏州,被唐將執失思力打敗,拔灼敗逃,為回紇所殺。其餘五六萬眾竄回故土,諸姓酋長相互攻殺,薛延陀內部處於極度混亂狀態。
在取得遼東征討勝利回師之後,唐太宗決定徹底殲滅薛延陀,穩定漠北局勢。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命李道宗、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薛萬徹、張儉等五位將領率所部兵馬,分道並進征討薛延陀,薛延陀大敗。薛延陀部眾立夷男的侄兒多摩支為可汗,敕勒九姓不服。唐太宗於是令李勣統一指揮戰事,練何隨同李勣出征塞外。
五月初,李勣大總管率部抵達靈州(今寧夏銀川)休整,商討攻打薛延陀多摩支的策略。
練何對李勣言道:“總管大人莫要為此事憂慮,征討多摩支根本沒必要興師動眾大兵征討,我們只要依靠九姓的兵力在郁督軍山紮營,對薛延陀形成包圍,定能摧毀多摩支的士氣。”李勣問道:“練將軍,何以見得?”
練何回答道:“總管大人請想,多摩支自封可汗,本就不得人心,敕勒九姓更是對多摩支有所抵觸,意見很大;敕勒九姓對薛延陀的國力軍情瞭然於胸,我們把敕勒九姓部族籠絡起來,就是應付薛延陀的有生力量啊。更何況我大唐五路兵馬合圍漠北,多摩支必潰退投降無疑。”
李勣聞聽此言,大為讚歎:“練將軍無愧我大唐智勇之士啊!”六月,李勣與練何僅率二百騎兵到達敕勒九姓部,通過九姓各部有威望的酋長,招募九姓各部健壯忠勇之士組建一支軍隊,在郁督軍山屯兵。果不其然,沒過多久,薛延陀酋長梯真達官率眾前來歸降。多摩支帶領少部兵眾向南潰退,在荒谷中四處遊盪,難有著落。
李勣聽從練何的計策,派遣大將蕭嗣業等人到荒谷中進行招降,多摩支率殘部歸順大唐。
此時,還有部分薛延陀蠻獷將領猶豫不決,負隅頑抗,企圖突圍投靠西突厥。李勣氣憤難耐,派遣蕃兵奮勇追擊,斬首五千餘,俘虜三萬餘。七月,多摩支抵達長安,受拜為右武衛大將軍,薛延陀徹底滅亡。
練何半身像
太史令李淳風岐山省親,前來會見練何,練何向李淳風詢問長安城新近出現的“太白屢晝見”天象。李淳風回復說:“練大人,我已向皇上奏明,請再恕斗膽直言,太白星晝見的確不是好兆頭,三世之後,武姓必代李姓,大唐子孫危矣!”練何又問:“皇上如何看待此事?”李淳風答道:“皇上問疑似者盡殺之,何如?依我所見,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練何聽李淳風所言深有觸動,向李淳風請教《乙巳占》中天文占、氣象占及侯風法的內容,由此受益匪淺。
練何
唐顯慶二年(657年),在勛官蘇敬的建議下,大唐皇帝詔令:由英國公李勣主持,蘇敬等儒臣和醫官二十多人集體編修《唐本草》,練何協理李勣編修。顯慶四年(659年),《唐本草》全面完成,總計五十四卷,共載藥物八百五十種。該書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布的藥典性專著,成為約束醫官、藥商的標準藥物學著作,被大唐列為醫學生的必修之書,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唐本草》中首次把懷州所產菊花稱之為“懷菊花”,書載:“河內皆稱地薇蒿。武陟菊花稱懷菊花”。
練何
唐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皇帝詔封李勣為封禪大使,率文武百官,武皇后率內外命婦,東謁泰山。扈從儀仗途徑懷州河內縣,練何接駕侍應,奉詔與趙氏誥命夫人隨行東去。次年正月,高宗封禪禮畢,廣施特恩。敕文武官三品以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誥命趙氏夫人晉爵。
唐總章元年(公元668)練何在趙栿里練府仙逝。病榻上,練何交代長子練舜麒、次子練舜麟:我族之姓,乃唐太宗皇帝欽封,榮耀無比。我故之後,應選家鄉至高之地,以彰皇恩浩蕩。其子遵父囑,選擇至高無上的風水寶地,葬於懷州河內趙栿里北的紫金山紫金壇上。誥命趙氏夫人一品命婦,仙逝后與練何合葬。
註解:
古人五行與五德相配,木德對應的是仁,火德是禮等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實行的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即府兵制。征鎮大將依品開府,轄區內兵戶之家即為府戶。
柏崖城,位於黃河小浪底附近隋唐重鎮,扼洛陽黃河渡口重要門戶,曾為懷州治所在地。
隋唐府兵制的基層單位,十人為一火,首領為火長
練氏圖騰
洛陽東城,隋洛陽東部衛星城,偃師西一帶。
回洛城,河陰,洛陽孟津東及東北部黃河附近。
仁勇校尉,唐武散官員,正九品上。
丹水折衝府為唐代懷州的兩大府軍名之一,兵曹參軍為折衝府掌管軍防要事。宣節副尉,唐武散官名,正八品上。折衝府別將,職務與兵曹參軍相近。
總管府兵曹參軍事,地位略高於折衝府,品階為正七品下。岐山侯,全稱岐山開國侯,從三品。騎尉將軍,唐代功勛官名,為正六品。太白星在長安城白天屢次出現,民間流傳武氏將取代李氏天下。
雲麾將軍,唐武散官名,為從三品。
練何
獻火攻策,焚遼東城,遂破之,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摘自《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 頁)
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遂破之,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摘自957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957一449頁欽定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
東何,出於隋朝,居河內,賞以智名,當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上以“精練軍戎”,賜姓練。(摘自外紀東氏直系圖)
據《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 頁)、《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二十五史舊唐書》、《中國通史》第六卷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下冊)、《資治通鑒》唐記、《尚友錄》卷十八、《舊唐書太宗下》卷三、《新唐書太宗本紀》卷二,《列卿錄》等書記載。
練何公墓
中華練氏聯誼會一行四人,遠赴河南省沁陽市尋根謁祖。在懷慶府市志辦,得到熱情接待。我們查戶籍、查市志,未能發現有關練氏的古今信息。但在市志上,查到了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這些古地名,仍在延用的記載資料,說明我練氏譜載,何公世居河內縣(今沁陽市)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專程到紫金山(已改名為神農山),尋找久而嚮往的紫金壇(已改名為神農壇),這是受姓始祖何公仙居的地方。我們在紫金山下,注足神農山園區門前,得知無電,索道仃開,走路遠,費時間,我們徘徊多時,仰望紫金山而嘆息,無奈返回沁陽市。這是2005年6月3日的事情了。
未上紫金壇,心有不甘情不願,壇上情況如何?壇顏怎樣?結不解,思不休!於是在2007年7月,約與紫金觀城宗親,又一次專程到沁陽。在市志辦,又一次翻閱市志,同時查閱懷慶府志20卷,仍未發現有關信息。唯登紫金壇是最終目的、要園的夢。3日,天布低雲,紫金山在雲霧之中。開始,入門路過神農祭壇,
練何故里
《練誕節》
祭拜練何將軍
據練氏宗親會消息說: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練氏聚居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江蘇、台灣等地,都要在當地練氏宗祠舉辦“練誕節”活動;這一天,他們還要選派宗親代表,不遠萬里來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陽市神農山,舉行“練誕節”相關紀念活動。
《“練誕節”練氏宗親赴神農壇公祭練何》
練氏後裔在沁陽熱心人幫助下祭祖活動
練誕節農曆十月廿三日神農壇公祭練何將軍
“練誕節”練氏宗親赴神農壇公祭練何
據練鴻佳介紹,練氏後裔將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定為“練誕節”。2015年農曆十月廿三日是練氏受姓1370周年紀念日,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練氏後裔將會在神農壇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
《祭始祖練何祭文》
趙寨村北廣場練氏宗親拜祭始祖練何
公 祭 文
維時公元2016年3月28日,農曆丙申年二月二十,良辰吉日也,全球練氏裔孫拱:香燭、齋素、酒禮、凡儀各品,致祭於練氏始祖練何之靈。恭曰:
練氏何來?上溯千年,大唐初始,練何將軍之後裔也。練何謂誰?伏羲後裔,東不訾九十六代子孫,本東姓也。唐貞觀時,任總管府錄事參軍,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破敵城垣,聲振夷邦,居功至偉。太宗念其功績,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英國公李勣佳贊: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始祖練何以讚詞為字,為子孫續輩,以昭祖德,永續家風。巍巍太行山下,鳳凰村名聞華夏,紫氣祥雲繚繞,梧桐霞光四射,金鳳扶搖九天,此乃始祖練何故里之地也;南眺母親黃河,北靠神農聖山,東有堯池清泉,西有百里平川。河內家聲遠,岐山世澤長,天下一練,同祖同根。煌煌祖德,悠悠族魂,繼往開來,家邦永興。
祈求始祖,福佑全球練氏後裔,聖賢輩出,門第書香,瓜瓞綿綿,萬世繁息。
伏維 尚饗
神農山神農壇(紫金壇)練氏宗親拜祭始祖練何
公 祭 文
維時公元2016,歲次丙申,清明來臨之際,全球練氏,齊聚神農壇(紫金壇)。始祖後代,謹備禮儀。奉祭祖塋,至孝至篤。恭請祖宗,享我蒸黍。始祖墓前,思緒萬千,追念始祖,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破敵城垣,聲振夷邦,居功至偉。唐太宗念其功績,以“精練軍戎”,恩賜祖姓練,封岐山侯,祖居懷州河內趙栿里(今河南省沁陽市趙寨)。後裔三世遷居福建。今我練氏,散居全球各地。
始妣趙氏,皇封一品夫人。歷經歲月滄桑,一千三百餘年。後代子孫,衍至四十萬餘。後代興旺,事業輝煌。明清兩代,頻出高官。青史有載,方誌流傳。練氏子孫,英傑輩出:抗日戰爭,血染旗紅;解放戰爭,疆場立功;經濟建設,更顯奇能;各條戰線,人才濟濟。
時維農曆,二月二十。練氏族人,薈萃聚集。塋前跪拜,上香焚紙。炮樂齊鳴,撼天動地。始祖練公,先妣趙氏,在天聖靈,仙駕齊集。顧爾裔孫,當感慰藉。祖先福蔭,佑爾後裔。聖賢輩出,門第書香,瓜瓞綿綿,萬世繁息。
伏維 尚饗。
《練何傳》
練何出生地是(懷州河內縣趙栿里)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人。練何獻火攻策,建功之地遼東城是現在遼寧省遼陽市。練何建功后是在現河北省昌黎縣碣石山上的仙台頂受封賜姓。練何被唐太宗封為岐山侯,封地為岐山是現在陝西省岐山縣。練何葬在現河南省沁陽市神農壇(紫金壇)。
練姓祖根在沁陽
練姓由李世民親自賜姓而來,練姓祖根在沁陽。賜姓在古代可是大事,一般是由天子為褒獎有功才賜姓。那麼,練姓始祖究竟有何功德,會被李世民賜姓呢?這還得從隋唐之際征討高句麗說起。
練何故里
練何故里
唐王朝建立后,也不能容忍高句麗的存在,但由於江山未穩,不便用兵,倒也和平相處了幾十年。等唐太宗李世民坐穩江山後,征討高句麗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唐太宗看來,之所以要征討高句麗,一方面是高句麗經常欺負周圍的小國,嚴重威脅到中原王朝的安全,另一方面,他與隋煬帝一樣都有一個遠大的志向,那就是高句麗佔領的“遼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土地,一個有為的君主,就必須將她收復回來。史書記載,唐太宗曾說:“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讎,為高句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盪妖寇耳。”也就是唐太宗說,遼東自古就是我們的領土,只是後來被他們佔領了。隋朝幾次想收回來但都失敗了,有無數好青年因此而喪命。現在高句麗依仗地勢險要目中無人,我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日夜想著如何復仇。現在天下都平定了,還有這個地方沒有平定,此時不平,更待何時?
當然,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深知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前車之鑒,他不打無把握之仗,經過長時間的籌備才於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三十日,李世民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句麗。自己則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二月十二日,像隋煬帝一樣帶領文武大臣御駕親征。練姓的得姓始祖東何也在征討大軍之中。東何,字子俊,世居懷州河內,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沁陽市一帶。由於他才思敏捷、智勇超常,帶兵帶得好,被唐太宗李世民委任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負責訓練兵勇。這次李世民親征,東何就帶著經他訓練過、被稱為“鐵騎”的數千精兵,在李世民帳下聽命。
雖然唐太宗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可高句麗早就有與中原王朝一決高下的野心,經過這些年備戰也確實不是好惹的。唐軍在取得蓋牟城之戰的勝利后,就在遼東城受阻。能否順利攻下遼東城,對於唐軍這次軍事行動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知道隋煬帝三次親征都止步於遼東城,唐軍如果攻不下遼東城就將重蹈隋煬帝的覆轍,征討將歸於失敗。因此,李世民非常重視這次攻城行動。
五月十日,李世民率大軍度過遼河,在遼東城外與李勣會合后,就下令拆除橋樑,以堅定士卒與敵死戰、攻克遼東城的決心。雖然唐軍將遼東城重重圍困,可一連攻打數日還是不能攻克,李世民是心急如焚。
五月十七日,東何帶領自己的數千“鐵騎”跟隨李世民親臨攻城前線。五月的天,本來又悶又熱,可此時卻有陣陣西南大風吹來。東何見狀即向李世民獻計:“陛下,臣以為,欲破此城,宜藉此時的南風用火攻城。我帶領騎兵,備足火種、火藥,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內,火借風威,風隨火勢,勝似十萬雄兵。然後由李勣元帥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此時遼東城的高句麗守軍為防禦唐軍的拋石車,在城樓上用木頭修建了許多戰樓,也非常適合火攻。李世民於是批准了東何的建議,讓他帶領自己的手下火攻遼東城。東何受命后,帶領手下精兵,冒死突進到遼東城下,隨著風勢一起發射火箭,點燃了遼東城的西南城樓。一時間,風助火勢,火借風威,整個遼東城大火延燒,成為一片火海,被唐軍攻破。此役殺敵過萬、俘敵萬人、俘獲百姓男女四萬口、繳獲糧食五十萬石。
終於打下隋煬帝三次都未能攻下的遼東城,除了自己的心頭之患,晚上李世民登臨城頭,仰望當頭明月,俯瞰營帳林立、燈火萬盞,不由心情豁然開朗,詩興大發,詠《遼城望月》一首。詩曰:“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在詠詩之餘,李世民心中也牢牢記下了獻火攻之計的東何。
這次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到了九月份,遼東地區寒霜早降,草枯水凍,加之軍糧將盡,士馬難以久留,李世民不得不於九月十九日,在未完成既定目標的情況下下詔班師。
十月十一日,唐軍到達營州,就是現在的遼寧朝陽,以太牢(牛、羊、豬三牲全備)之禮祭奠戰死將士。二十一日李世民率軍進入臨渝關,即今山海關,皇太子李治自定州前往臨渝關接駕。廿十三日到達漢武台,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昌黎縣碣石山上的仙台頂上,刻石紀功。在隆重的慶祝儀式上,李世民回顧幾個月來的征戰經歷,還是覺得攻克遼東城意義重大,東何是役功不可沒,便下詔封“精練軍戎有素、獻火攻策有功”的東何為岐山侯,賜姓為“練”。后李勣做贊稱頌。贊曰:“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東何也就成為練姓的得姓始祖,改叫練何。後來練何還把李勣的讚詞作為子孫後代的排行字輩。
練姓自得姓至今已1370周年,練姓繁衍生息,已傳57世,後裔分佈海內外各地,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29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251位。
近年來,練氏後人不僅將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定為“練誕節”舉行祭祖活動,而且還根據《練氏族譜》記載,到河南省沁陽市尋根。《練氏族譜》記載,練何死後葬在縣西北20餘公里的紫金壇上,二世、三世及四世死後葬在三尖山和芝嶺。練氏後人查閱《懷慶府志》、《沁陽市志》等文獻資料,發現紫金壇、三尖山、芝嶺三地均在今沁陽市紫陵鎮境內,與《練氏族譜》記載相符。紫金壇已於1999年改叫神農壇,因此,練氏後人認定神農壇就是練姓始祖練何的仙居之地。
練氏尋根沁陽紫金壇
2015年7月12日,江蘇東台練海兵、河南永城練冰倩,赴紫金壇祭拜始祖練何,他們得到沁陽市疾控中心職工吳有福及其朋友李建國、徐國慶、張聯防、劉中平、馬學鋒、張曉忠、杜寶、何趁鳳和張珍10人的熱情接待和同行紫金壇尋練何墓。並在三尖山尋找2世練舜麒、練舜麟、4世練賢開的墓地,在芝嶺尋找3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4世練賢相及5世練裔聰夫人江氏的墓地。
這是練氏後裔第六次到沁陽市尋根謁祖。2005年6月3日,中華練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練天漢、副會長練雨松、秘書長練其林和練洪金一行4人首赴沁陽尋根問祖的起因,是練何第53世後裔練其林(廣州市人)依據《練氏族譜》記載:“練何世居懷州河內縣(今沁陽市),葬縣西北20餘公里的紫金壇(1999年更名為神農壇)上,2世及旁3世、4世、5世,葬三尖山、芝嶺”,但是到沁陽市公安局查閱戶籍,未發現有練姓人名存在。2007年7月3日,二赴沁陽尋根的是練其林和練觀城,他倆在市志辦,查閱《懷慶府志》、《沁陽市志》等文獻資料,儘管未能發現有關練氏的古今信息,但找到了有紫金山、紫金壇、三尖山、芝嶺(均在今沁陽市紫陵鎮內)名字的記載,與練氏譜載相符合,因此認定了神農壇就是練姓始祖練何的仙居之地。他倆登上紫金壇,表達了尋根幽思。2014年2月2日,三赴沁陽尋根的有練曰東、練曰林、練曰南、練文貴、練錦浩、練文燕、練文芳、練文秀、練思甫、練思辰、練思源、練思均、練俊傑、練絲帛和練絲柬15人。2014年農曆十月廿三“練誕節”四赴沁陽尋根的有練湅繒、練時日、練貞辰、練絲帛、練其素一行5人,2015年3月22日,五赴沁陽尋根的有四川大竹練易林,他們到紫金壇祭拜始祖練何。
據悉,2014年農曆十月廿三“練誕節”,練氏尋根謁祖沁陽紫金壇練何墓得到沁陽市疾控中心職工吳有福及其朋友徐國慶、杜寶、蘇玉棟、董亞平、馮師飛、鄭文亮、秦小明、申順、張聯防和朱小雨11人的熱情接待和同行。2015年3月22日練氏尋根謁祖沁陽紫金壇練何墓得到沁陽市疾控中心職工吳有福及其朋友李建國、郭世河、申順、董亞平、趙磊光、徐國慶、、劉中平、吳天福、杜寶、楊軍、梁紅、任玉環、張麗萍、楊三元、王新元、田亮、馬學鋒和馬霖19人的熱情接待和同行紫金壇公祭練何。
沁陽市舉行練何故里揭幕儀式
紀念歷史名人,弘揚傳統文化。
2016年1月21日(農曆乙未年臘月十二日),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北廣場,唐代名人練何故里紀念碑揭幕慶典,引來許多路人駐足觀看。
練何故里
練何堪稱練姓始祖,久居懷州河內縣西北四十餘里太行山下(今沁陽市趙寨村),仙逝后同夫人安葬於紫金壇(今神農山神農壇)。
有這樣一位歷史名人,本是沁陽市的光榮,更是趙寨村的光榮。怎奈歲月久遠,文史碑記湮滅無存,千古名人幾乎無人提及。
近些年來,練氏後裔的尋根問祖活動,引起沁陽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對練何的探究、紀念活動相繼展開。
2015年,練何55世後裔—廣東省中山市板芙鎮湖州村的練鴻佳先生積極倡議並慷慨出資,希望建立先祖練何故里紀念碑。這一倡議,得到了沁陽市多位仁德之士的熱情響應。
練何故里
沁陽市作協一班人、趙寨村“兩委”全體成員及部分父老鄉親參加了慶典。沁陽電視台記者曙光到場採訪並對張正義、吳有福進行了專訪。
練何故里紀念碑的落成,是紀念歷史名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從此以後,30萬練氏後裔拜謁始祖時,可以尋根落腳,盡享鄉鄰親情。同時,練姓回沁交流,也會大大充實沁陽市及神農山的文化內涵,提升其知名度,有利於促進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練何故里考證
始祖練何祖居懷州河內趙寨村
天下練氏出河內
裔孫叩拜尊何公,
唐宗論功賜姓練,
千年青史留美名。
練姓受姓史載清楚,源清根正,練氏來源均出自貞觀賜姓練何的裔孫,天下練氏出河內。1370年來,練氏宗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練姓裔孫感恩始祖練何蔭德,無不以姓練為榮。
然而,練氏先人也許是為了考驗裔孫的智慧和毅力,有意留下一道智力命題,這就是“始祖練何故里到底在古河內哪裡?”族譜無詳載,史籍無遺存,尋找答案,實非易事。
也許,在練氏南遷后的早期,族人對始祖練何故里記憶猶新,感覺沒必要考證;數百年後,練氏遷徙地增多,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族人慾知始祖練何故里,實屬沒能力考證;千年之後,時世多舛,戰亂頻仍,族人對始祖練何故里已經沒有心情去探尋了。而今,國逢盛世,族多精英,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網際網路上練氏宗親又如“同居一村”,如此空前優越之條件,我們若還不能探尋到始祖練何故里之所在,實顯我練裔不孝不忠、無智無能!
因滄桑潛易,時代久遠,我們探尋始祖練何故里,只能從族譜、史志入手。
始祖練何生卒年月、立功受封等資料已得到史書典籍的印證,本文不再贅述。現查與練氏族譜有關的史料,最早的當數明朝洪武年間進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練子寧續《練氏族譜》時,請同科進士黃子澄撰寫的“譜序”,其文云: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自不訾以後,歷傳九十六代嗣裔東何公,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世居懷州河內縣,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上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故易東為練。相傳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縣,人文愈傳愈盛,可得而詳記焉。
天下練氏出河內
由明代“譜序”和《尚友錄》可知,始祖練何“世居懷州河內縣”,“相傳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縣……”。而河南河內縣古為懷州河內縣或懷慶府河內縣、河內郡,現為河南省沁陽市。
清朝乾隆皇帝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收錄明朝萬曆年間凌迪知撰的《萬姓統譜》,《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載:“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遂破之,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
《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典籍,其價值得到史學界首肯,其中記載也證實“練何,河內人”。
練氏來源均出自貞觀賜姓練何的裔孫
以上史料證實,始祖練何世居河內(現河南省沁陽市)應該沒有異議。
但是,具體在河內縣(現沁陽市)的那個村落,由於族譜沒有詳載,又沒有石刻等歷史遺物存世,要想弄清楚實在是對我輩智能的考驗。
《練氏族譜》載:“河內縣紫金壇葬始祖練何,三尖山葬有二世練舜麒、練舜麟、四世練賢開,芝嶺葬有三世練友欽、練友文、練友思、練友德、練友善及四世練賢相、五世練裔聰夫人江氏”。族譜所載練氏先人仙居於河內紫金壇及三尖山、芝嶺計有五世共十一冢。如此詳細記載,應該絕對真實,絕非憑空杜撰。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懷慶府,河內縣”,記載太行山:“在府北二十里。山麓曰太行南阪。五代漢初,河陽來附,契丹帥崔延勛等自澤州引兵南逼河陽,嵩山賊帥張遇赴救,戰於南阪,敗死。又府西北(註:疑為東北)三十里曰太行陘,一名丹陘,太行八陘之一也。又有紫金壇,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太行之陽,諸峰之上,下有紫金澗。唐因以名縣(註:唐初曾設紫陵縣)”。
《懷慶府志》卷三輿地河內縣,記載紫金壇:“在府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歲重九日,邑人登高於此”。(按:舊志,以李義山家在壇山者,非檀山,自在滎陽,義山祭寄寄文可證也。)
《懷慶府志》卷三輿地河內縣,記載三尖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三峰聳列,故名”。(按:金史,正大九年,諸軍敗績於三峰山,元兵與白坡兵合。則三尖,乃俗名耳。)以上三則史志引文,都證明練氏族譜所載先人仙居之地和史志所載地名完全吻合。歷史上的“河內紫金壇”(俗稱小北頂)就是現在的沁陽市神農山神農壇。而三尖山、芝嶺就在紫金壇附近。
練何故里趙寨村
《沁陽市地名志》載:“紫金山在市區西北,紫陵鎮趙寨村北。一名白松嶺,俗稱小北頂(今神農山)。山頂有紫金壇,故名。清道光乙酉年重修《河內縣誌·山川志》載:太行西來,入縣之首山為陽洛山。”山東為紫陵村,村倚蛟脊龕。”“又東五里為紫金壇。舊志雲,在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歲九月,邑人登高於此。曹石倉《天下名勝志》云:紫陵澗水出焉。今亦名白松嶺。”南北走向,面積約9平方公里,海拔1042米,坡度45°左右。山體由下古生代深灰色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表層為褐土、棕壤土。多白皮松、黃櫨、鵝耳櫪、小葉白臘、照山白、莢萊、檀木、對夾木、六道木、黃荊等,郁蓋度約70%。盛產藥材,其北老君窪有山藥溝、地黃坡,是“懷慶三野”的集中產地。名勝古迹有紫金壇、伏羲殿、女媧廟等,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練氏宗親訪故里
30萬練氏族人已經確認了始祖練何仙居之地,我們更應為尋訪到始祖練何故里感到慰藉。中國沁陽神農山神農壇,古稱懷州河內紫金壇,是練氏始祖練何的仙居之地;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是大唐岐山侯練何的故里。這是練氏後人數十年來考察考證的結論。